摘要:最近不少人讨论“未来3年贬值最快的事物”,咱普通人赚钱不容易,要是把钱砸在容易贬值的地方,亏的可不止是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今天用大白话跟大家唠唠,哪些东西可能“贬得快”,也好让大家花钱时心里有谱。
最近不少人讨论“未来3年贬值最快的事物”,咱普通人赚钱不容易,要是把钱砸在容易贬值的地方,亏的可不止是钱,还有时间和精力。今天用大白话跟大家唠唠,哪些东西可能“贬得快”,也好让大家花钱时心里有谱。
数码产品更新速度快得离谱,手机、电脑、耳机几乎半年就出新款。但过度追求“超前配置”的数码产品,贬值速度会特别快。
比如某品牌手机宣传“未来三年旗舰配置”,可技术迭代比宣传跑得还快——今年的“AI专属芯片”,明年可能成了中端机标配;今年花大价钱买的“1TB超大存储”,实际用了一年才占一半,等想换手机时,新款一发布,旧款二手价直接跳水。
普通人买数码产品,选“当下够用的”比“超前堆料的”更实在。像手机,选主流处理器、日常够用的存储,用个两三年完全没问题,没必要为“可能永远用不上的功能”多掏几百甚至上千元。
这些年“房住不炒”成了共识,房地产早就不是“闭眼买都赚”的时代了。尤其是非核心地段、配套拉胯的房产,未来贬值风险更大。
为啥?首先看人口流动:年轻人扎堆往大城市核心区、产业集中的板块跑,小县城或大城市远郊的房子,没人接盘,供大于求,价格自然涨不动。其次看配套:周围没学校、没地铁、没商业的房子,住着不方便,想转手时,买家也会挑三拣四,降价都未必能快速卖出。
所以现在买房,别光图“价格便宜”,得琢磨地段有没有人要、配套齐不齐。要是为了“投资”买远郊的房子,未来大概率砸手里。
以前不少人觉得“考个证就能涨工资”,但现在不一样了——那些只靠死记硬背、缺乏实际技能的证书,价值会越来越低。
比如某些行业证书,考试时背知识点就行,但实际工作中,AI能比人更快更准地处理这类“标准化”任务;还有些传统行业的证书,要是行业本身在萎缩(比如部分夕阳产业),证书的含金量也会跟着掉。
现在职场更认“复合能力”。与其死磕一张证书,不如把精力放在“证书+实际技能”上——比如考了会计证,再学数据分析,找工作时竞争力能翻好几倍。
快时尚品牌天天出新款,很多人看博主种草、逛商场觉得好看就买,结果回家穿几次就腻了,过季更是连穿的欲望都没了。这些快时尚的库存类商品,贬值速度特别猛。
一方面,快时尚本身就是“快速迭代”,新款一上架,旧款在门店就得打折;另一方面,现在大家越来越理性,二手平台里快时尚衣服很难卖上价,甚至送都送不出去。
买衣服时,不如多挑经典款、质量好的基础款。虽然单价贵点,但能穿三五年,反而比频繁买快时尚更划算。
以前很多人觉得“把钱存银行理财、买保本理财就稳了”,但未来三年,那些收益跑不赢市场变化的传统理财产品,实际价值可能在“隐性贬值”。
原因很简单:经济环境在变,通胀、市场利率都在波动,传统理财的固定收益可能跟不上这些变化;同时,现在投资渠道变多了,像指数基金、行业ETF这些,只要选对方向,收益大概率比传统理财高。如果还守着“低收益”的传统理财,钱的“购买力”其实是在偷偷下降的。
普通人理财,得多了解一些合规的新投资方式,别总想着“躺赚”,得跟着市场变化调整策略。
这两年网红创业特别火,从网红奶茶店、直播间到小吃摊,到处都是“风口”。但跟风做的网红创业项目,失败(贬值)的概率特别高。
网红项目的特点是“火得快,凉得更快”:今天某奶茶火了,一堆人跟着开,结果供应链跟不上、口味没特色,没几个月就倒闭;明天某直播赛道火了,一堆人冲进去,发现竞争早就白热化,流量成本高到赚不到钱。
想创业的朋友,别光看“谁火”,得看自己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比如有没有独特的产品、稳定的客源、能扛风险的资金,而不是盲目跟风当“韭菜”。
最后说句实在的:花钱要花在“保值”的地方
未来三年,大环境变化快,咱们普通人赚钱不容易,更得学会“把钱花在刀刃上”。那些容易贬值的东西,能少碰就少碰;而像“自身能力提升”“核心地段的优质资产”“有创新的投资方式”这些,才是更值得投入的方向。
记住,真正保值的从不是某样“东西”,而是你自己的判断力和核心价值。别被“跟风”“超前”牵着走,花钱前多想想:这东西未来是“越来越值钱”,还是“很快就不值钱了”?
来源:塘边拍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