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中外文学史最早的散文经典不难看出,散文写作最初的宗旨,就是认识、认知。简而言之,就是“言之有物”,而不是言之无物。这物该是实而不虚、真而不假、厚而不浅、力而不弱、是感受的结晶,是认知的精髓,是人生的积淀,是客观世界、历史过程、社会生活的至理。”
我喜欢北方的冬天——赵金海散文、随笔集(二)连载之五
(接上集)
认知散文
看了作家曹勤学写的散文《熬菜》,正好读了报刊上一篇《呼唤学者散文》的文章,感觉勤学的《熬菜》,是否可用这篇文章结尾处的原文来评价。
“从中外文学史最早的散文经典不难看出,散文写作最初的宗旨,就是认识、认知。简而言之,就是“言之有物”,而不是言之无物。这物该是实而不虚、真而不假、厚而不浅、力而不弱、是感受的结晶,是认知的精髓,是人生的积淀,是客观世界、历史过程、社会生活的至理。”
勤学说,写 《熬菜》,不是特意写,是吃着写,一边吃熬菜,一边在手机上写,在吃中感受,在吃中想象,真情在笔下自然流露。
由《呼唤学者散文》,到勤学的《熬菜》,又想到前些天读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对学者或领导写文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觉 《温家宝地质笔记》,是一位学者,一位领导,用他的生活、实践和情感、感悟,在写理想、写人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温家宝这位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纯真的报国情怀,求实的科学精神,不畏困难的生活勇气。正如他自己说的:“这本书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2017年1月1日
如果她还是一位教师?
近看一文,说湖南一位70后美女厅长又履新职,由文化厅厅长调任省辖市市委书记。
17岁师范学校毕业当老师,19岁从政, 22岁正科, 25岁副处,27岁正处,30岁副厅,37岁正厅。经过这么多的岗位历练,她一定会在市委书记任内干得很好,发展空间会更大、更好!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读师范,不仅能打下丰厚的知识基础,而且会受到良好的师德师风教育,为人师表,素质都很高。多少年来,不少教师转岗从政,基础好、发展快,多成栋梁。但同样的师范毕业生,忠诚教育,不忘初心,舍不得三尺讲台。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虽然两鬓斑白,还是一名教师,还拿着微薄的收入。
社会管理,需要高素质、高学识的人。教师从政,管理社会, 也是个好事。但是,对教师从政做官宣传多了,对坚守岗位的老师是一个诱惑。“你看,人家不当教师才几年,就升官发财了,咱还守着讲台,拿着这一点儿死工资”!
就像这位女厅长、女书记一样,他离开学校,一路高升。假设一下,如果她还是一个老师,还站在讲台上,她的官职,她的收入,她的车子,她的房子是个什么样子啊?
教师做了官,特别是做了高级别的官员,有了成就,值得庆贺,但是,最好不要宣传,以平衡教师心理,稳定教师队伍。
2016年12月12日
舍不得乡土的李日山
李日山是河北日报邯郸记者站老记者、老站长,今年76岁。
李日山是一位从田垄走出来的高级记者。他老家是成安县西向阳村。李日山老实、厚道,悟性高。他当过生产队会计、村团支部书记。后来,公社办广播站,选他到郎堡公社广播站,他既是编辑,也是播音员。听说郎堡广播站的李日山广播稿写得好,县里把他选调到了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专业写报道。
成安县有个村叫何横城。60年代的时候,在支部书记李合贵的带领下,平沙丘、兴水利,间作套种,科学种田,粮棉创高产,周总理说何横城是“河北大寨”。李日山在县里写新闻,自然就常常采写何横城的经验,而且写得很不错。这时,河北日报的编辑、记者,知道成安有个李日山,人品好、文章好,报社重视人才,就把李日山调到了河北日报邯郸记者站。
报社慧眼识才,日山不负众望。靠着勤奋、才气和敏感,他写的报道常常在河北日报的重要版面刊登,特别是头条刊登很多,被誉为“李头条”。他写的多篇新闻获得国家和省的好新闻奖。他写的全国好新闻《留得清白在人间》,报道的是已故磁县县长杨惠民家属退还赠款的事,很感人,至今我还记得这篇报道。日山从基层走来,从农村走来,他写的稿子和他这个人一样,朴实无华,可读、可信。
我1984年调到河北电台邯郸记者站后,李日山家还在成安乡下。他家到邯郸有四五十里路,遇星期天、节假日,他骑着自行车来回跑。下乡采访,常坐公共汽车。有一次,他要去永年县采访。到车站买票,他说:“去永年城”。 售票员可能没听清, 当成了老永年广府城,给了他一张开往老永年广府城的车票。 到站了, 日山一看不对, 怎么到了广府老城。
李日山好喝酒,划得一手好拳。那时,我也住单身,晚上没事了,他就找我喝酒,没有菜,干喝酒,喝着酒,也忘不了说写稿,忘不了谈题目,忘不了 找角度。和他一起喝酒,等于听一堂新闻课,言传身教,受益不少。听他“酒后真言”,从他走在邯郸大地上的坚实足迹,从他一篇篇人们喜爱的新闻报道,让我体会到了他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探索,让我知道了他为什么能从田垄走到河北日报的“大殿堂”,为什么能成为一名很有成就的高级记者和领导干部,为什么能受到邯郸社会各界的尊敬和爱戴!
日山从农村走来,根在农村,离不开农村,舍不得乡土。年岁大了,他把老家的房子收拾了收拾,安了土暖气,和老伴住在乡下,安度晚年。久了未见,今天,我给日山打电话,祝他健康、快乐!
2016年12月18日
手机与礼仪
说到手机,想起了手机与礼仪,手机与修养的话题。
手机,大家都在用。走在街上,公交车上,商场里,饭桌上,随处可见玩手机的,打电话的。手机,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方便,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这是科技给我们的恩惠。
但是,手机的普及,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在公交车上,在电梯上,在办事窗口人多的地方,常有人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在餐桌上,有人不顾别人的感觉,不仅说话声音大,而且通起话来没完没了;办公室里,低头看手机,有人来访,头也不抬,有人问话,他懒得回答,照玩不误;两个人谈事,电话来了,你不说一声对不起,自顾自接起电话,啰哩啰唆没个完。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记者与手机》的文章,说记者对采访对象一定要十分尊重,采访对象给你介绍情况,你要认真听,认真记,眼不能走神,坐得要端端正正,不能歪歪斜斜,不能对他说的你不需要的话显得不耐烦,随意打断。后来有了手机,记者采访时,断不了有电话响起,这时,记者可以看看来电,如果不是非接不可的,就不要接听,如果非常重要来电,非接不可,一定要对采访对象说一声,对不起,我接一下电话。即使接了电话,也尽可能要简短通话,或告诉对方现在有事,一会儿回电话,不要让采访对象等待时间太长,显得对采访对象不尊重、不礼貌。
我还听说,一位老人过生日,晚辈们来了不少。吃饭时,年轻人都头也不抬玩手机,谁也顾不上陪老人说话,老人感到很孤独、很冷清,没有吃完饭,就说你们玩吧,我走了。
用手机,看似是个礼仪和修养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政治问题,带有政治色彩。记得几年前参加省委宣传部的一个学习班,一位宣传部领导在台上讲话,下面有人接电话,这位领导对打电话的同志说,我十分反感开会有人玩手机、打电话,我不讲了,你来讲吧!我还听说前几年有一个县里开会,会场有个局长接手机,这位县委书记放下讲稿,走到这位局长跟前要了他的手机,当场把手机摔在地下!
2016年11月20日
王矿清的初恋
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一个生理正常的人,不论男和女,在青春期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初恋。不过,人的脾气不一样,性格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
著名作家王矿清,涉县西戌镇文化站站长,土生土长的山里人。矿清勤奋、吃苦,发表过数量不少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广播影视剧本,获得过国家、省“五个一工程”奖,成果卓著,名声在外。
半百人生的矿清,外憨、内秀,外粗、内细,他文章写得好,但不爱言谈,一说话, 咧着嘴、红着脸、憨憨地笑着。看上去他是个老实寡言的乡下人,内心世界却像女人一样,丰富、细腻。正好快过情人节了,我看到他在一篇散文中写了一段自己初恋的故事。摘录下来让大家看看(原文):
“今年正月十六,我随天铁几位领导到马布观看武术表演,忍不住到老师家看看,屋内无人,铁门紧锁。站在土堰上,远望蓝色天空下的房子,想起昔日往事,如在眼前,不觉已经五十有二,仍一事无成,心中惆怅!
20世纪的80年代初,我还是个毛头小子,偷跑到马布赶会看表演,心里如长了草般,各种想法滋滋往上长,想心上的女孩子,想天空上的那片云,好多。忽然看到一个穿花格子的女孩走来,手里拎着一个花书包,原来也是西戌的,我急忙闪到一边,生怕人家看到自己……”
初恋,如品一口绵软、醇厚的老酒,回味悠长;初恋,是忘不了的。你看,矿清对初恋的回忆,是不是像吃了蜜一样甜啊?
注:马布,是距西戌镇不远的一个村子。西戌,就是西戌镇,就是他的家。天铁,就是天津铁厂。
2017年1月14日
王三官坟的民间传说
前几天,我写一小文,说过年了,如果有清闲,一定要来我们鸡泽的“一溜村”观光旅游。来这里你可以看看香客不断的杨仙庙,看看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代的老杨树,老杨仙。离老杨仙不远就是曲周明代兵部尚书王一鄂墓地,来这里听一听“王三公子和玉堂春”的传说故事。
王一鄂墓,我们这一带叫王三官坟。小时候,我们常到这里割草、放羊。只记得,王三官坟面积很大,墓区正门是一个庄严、高大的石头牌坊,南北神道两侧矗立着石人、石马石像生和碑林,墓区北半部是数丈高的半圆形的土山,也说王坟山。据传,这个土山,是一斗米,换一斗土,从临洺关狗山用毛驴驮来的。后来我看过十三陵、清西陵,王一鄂墓区虽比不上皇陵规模大,但格式、布局是一样的。如果你看过安阳的袁世凯墓区袁林,平面布局一样,但王一鄂墓区比袁林大多了。
王一鄂被尊为曲周明朝四尚书之首,正史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传记。我们“一溜村”距王一鄂墓区不远,过去,人们赶集上桥到曲周城,要走墓区牌坊前的一条大路,牌坊底下,也是人们上集、下集,歇脚、闲聊的地方。闲聊、演义,口口相传,不是真实史料,也没有考证,时间久了,形成不同版本的演义和民间传说。
一说,王一鄂是传统剧目《玉堂春》中的王三公子,墓地一侧有“苏氏墓”,她就是《玉堂春》中的苏三。苏三是烟花妓女,没有与王三官合葬。传说,苏三是曲周人,其父死后,继母把她卖到北京苏家妓院,在妓院姐妹中排行第三,起名苏三。王三官与苏三同乡邂逅,情投意合,一见如故。王三公子送苏三艺名“玉堂春”。
二说,王三官因私改河道,被朝廷革职查办,判了死罪,砍了头。事过多年,王三官平反昭雪,朝廷下诏,拨重金给王三官铸金头,在家乡修墓地厚葬。
三说,王家坟地风水好,辈辈出官,能出一斗小米的官。有一南蛮子受雇王家,王家待他不好,他嫉恨王家,借着看风水之名,在墓地南筑一土埝,破了风水,王家自此衰败下来。
2015年2月1日
我的媳妇会养鸡
20世纪80年代初,我媳妇来到县城。那时,孩子小、工资低,我媳妇见有人在家属院养鸡,也买了10多只小鸡养。
我媳妇是个勤快人。我记得买小鸡的时候,刚过了年,天气还有些冷,有的邻居照管不好小鸡,死伤的不少。我媳妇把小鸡放在屋里喂,常常半夜醒来给小鸡喂食、饮水,做好保暖,她养的小鸡一只也没有伤过,都长得很好,够了鸡龄,就产蛋了。到了冬天,她还在院里搭了一个简单的温室,蒙上塑料薄膜,拉上电灯,寒冷的冬天,我家养的鸡也照样下蛋。
自己养鸡,尽管不多,鸡蛋还是吃不完的。有一次家里存了一些鸡蛋,我媳妇说,县农场孵化小鸡收鸡蛋,你去把这些鸡蛋卖了吧。那时候干部收入都很少,生活不宽裕,养鸡卖蛋,劳动所得,光明正大。我带上鸡蛋,来到县农场,在这里孵化小鸡的是农场附近村的两个老村干,都熟悉,还遇上两个县委机关的老领导,都是局级干部,他俩也来卖鸡蛋,他们说 :“吃不完,多少成个钱”。这两个老领导和我交情很好,后来,他们都当了县级干部。
2017年1月24日
来源:邯郸赵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