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的凛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和多位国际友人设立“南京安全区”,收容保护了超20万中国百姓。80多年后,旅德华人作家叶莹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写作长篇历史小说《纸娃娃》并于近日出版。小说中的德国人施耐德,人物原型正是约翰·拉贝
1937年的凛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和多位国际友人设立“南京安全区”,收容保护了超20万中国百姓。80多年后,旅德华人作家叶莹以这段历史为背景,写作长篇历史小说《纸娃娃》并于近日出版。小说中的德国人施耐德,人物原型正是约翰·拉贝。叶莹说,在这本写给孩子们看的抗战历史小说中,她希望通过“纸娃娃”这一充满童话色彩的核心象征,让小读者在沉重历史中依然感受到希望、勇气和不屈。
“纸娃娃”映照着闪耀光辉的人性
长篇儿童文学作品《纸娃娃》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故事。1937年,日军攻占南京,南京沦陷期间,中国小男孩田天一家在日军轰炸下挣扎求生,德国邻居施耐德先生依托南京国际安全区,为包括田天在内的众多难民撑起了一片庇护之所。施耐德先生的外孙女乌苏送给田天的“纸娃娃”,成为贯穿全书的希望象征,陪伴他在家园被毁、亲人离散的苦难中成长。小说还通过田天身边人的故事,展现了南京保卫战里中国士兵誓死卫国的精神以及南京沦陷后市民秘密抗日、薪火不灭的斗志。
多年后,泛黄的纸娃娃与施耐德先生的日记重见天日,田天牵着孙女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回望中重温那段历史——硝烟会散尽,战火会褪色,但人性闪耀的光辉与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永远不会湮灭。
《纸娃娃》的作者叶莹介绍,《纸娃娃》的创作基于大量历史资料,主线情节遵循了《拉贝日记》的时间线,参考了其中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的记载,核心事件源自拉贝亲笔记录,确保了主要事件的历史真实性。但书中人物和大多数情节都属于文学虚构,为了丰富小说的细节描写,创作期间,叶莹还查阅了大量有关书籍和资料,作为细节描写的依据。
《拉贝日记》触发了写作灵感
《纸娃娃》的诞生,也与叶莹本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叶莹出生在广东罗定的一个小山村,家乡诞生了许多抗日民族英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率领十九路军进行“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蔡廷锴军长。叶莹说:“我从小就在蔡廷锴军长创办的廷锴小学读书,他们的英勇事迹鼓励着我们这些后人要自强不息,我也一直想写一下关于抗战历史的故事。”
叶莹的丈夫是德国人,他的家族有着深刻的战争创伤。叶莹说:“我的德国公公作为二战德国兵曾沦为战俘,他的哥哥在战争中丧生,战后东、西德分裂让公公、婆婆与他们的亲人分隔两地,这样的悲剧,让他们在余生都发出‘要和平啊要和平,我们老百姓只要和平!’的疾呼。”
2015年欧洲华侨发起一个“单骑送铁证,万众倡和平”的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环球行活动,叶莹作为翻译陪同公公和婆婆参观位于慕尼黑近郊的达豪集中营。也就在那个时候,通过纪念馆的史料,叶莹了解到包括拉贝、绕家畅等国际友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故事。
去年,叶莹和出版界的一位编辑在微信上聊天,谈到德国的反战儿童文学,编辑说,《拉贝日记》里关于南京沦陷的苦难记忆和德国纳粹时代的至暗时刻很相似。
那一刻,写作《纸娃娃》的通道被打开。作为一位在德国生活的中国妈妈,叶莹觉得,她应该把拉贝这个德国人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的孩子体会拉贝等国际友人“无分国籍”的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在孩子心间播撒一片“珍惜和平”的绿荫。
将向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捐赠《纸娃娃》
在中国,拉贝的事迹广为人知,但在德国,他的事迹其实在很长时间内不为公众广泛知晓。直到1997年,拉贝的孙女公开了拉贝日记,日记的出版在德国和中国引起巨大反响。自此,拉贝在德国逐渐为人熟知,尤其在历史研究界以及在德国的一些大学、博物馆、中德友好项目里,拉贝的故事被作为“个体在极端暴行中践行良知”的典型案例讲述。
叶莹说,虽然拉贝的故事如今在德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但就普通大众层面,他的知名度还是不如辛德勒,“我在创作《纸娃娃》的过程中,曾和一些德国亲朋聊过他的故事,他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人。我的孩子,因为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他是在网上看了《南京好人》的纪录片,从而了解他的故事的。”
为了让更多读者了解这段充满人性光辉的战争故事,叶莹准备在《纸娃娃》出版后,寻找合适的机会将其翻译成德语出版。她还计划向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IJB)捐赠图书,这家青少年图书馆于1949年9月14日在慕尼黑成立,是世界上第一座国际儿童和青少年文学图书馆,由犹太人作家、记者耶拉·莱普曼创办。莱普曼在战后致力于帮助受到战争创伤和纳粹思想影响的孩子们,主张通过书籍来滋养心灵。图书馆的宗旨是通过国际儿童文学促进各国理解,培养新一代的和平、民主与宽容精神。图书馆的藏书有来自世界多国不同文字版本的图书。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