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永昌城的历史及今地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8:43 2

摘要:摘要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出现“永昌”这一城市名称,与麴氏高昌时期对地方行政建制扩大有关,永昌就在这扩建的三郡十八县之中。依据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载“永昌捌拾人,出薪肆拾车”推算,永昌已是很大的居民点,故在麹氏高昌初期已设置为县。经过实地考察,永昌城就在今吐鲁番七康湖水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出现“永昌”这一城市名称,与麴氏高昌时期对地方行政建制扩大有关,永昌就在这扩建的三郡十八县之中。依据吐鲁番出土文书所载“永昌捌拾人,出薪肆拾车”推算,永昌已是很大的居民点,故在麹氏高昌初期已设置为县。经过实地考察,永昌城就在今吐鲁番七康湖水库外的东南峡谷中。

关键词 永昌 吐鲁番出土文书 麴氏高昌 七康湖

永昌城设置时间

永昌城为麴氏高昌时期一处重要的城址,其为永昌县治所在地(图版陆:1,图1)。在吐鲁番出土的有明确纪年的文物中,永昌城名最早见于《高昌延昌廿六年(586)十月廿五日张孝武墓表》,此外,永昌城一名还见于延和三年(604)四月廿日前后输木薪额文书、输额文书,义和四年(617)兵额文书,重光二年(621)五月四日前名籍一,延寿元年(624)前后粮食帐,延寿十四年(637)七月卅日上现文书等出土文献中。

陈国灿先生通过吐鲁番阿斯塔那48号墓出的五件缺纪年的《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与哈拉和卓54号墓所出《高昌章和七年(537)张文智及夫人马氏、巩氏墓表》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章和七年以前,横截已升格为郡。横截县升格为郡后,将不再列名于县丁输薪名单中。而此丁输薪木文书却列有‘横截肆拾人,出薪贰拾车’,推测此批文书的年代应在横截县升格为郡之前,很可能在章和初年或更早。”得出这批文书成书时间至迟也是章和七年(537)以前数年,其所反映的包括永昌城在内十二座城当是麴氏高昌初期麴嘉、麴光父子两代的县制设置。据此可见,最迟在章和七年(537)永昌城就已经设置。

麹氏高昌时期,由于其统治相对稳固,人口有所增加,对地方行政建制作了扩大,高昌国的行政区划,由高昌郡时期的一郡(高昌郡)五县(高昌县、田地县、高宁县、白艻县、横截县),到麴氏高昌国前期(562~612年)发展为三郡(高昌郡、田地郡、交河郡)和包含永昌在内的十八县(高昌县、田地县、交河县、横截县、武城县、白艻县、新兴县、永昌县、威神县、宁戎县、高宁县、临川县、安乐县、洿林县、永安县、盐城县、始昌县)。依据《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所载“永昌捌拾人,出薪肆拾车”看,永昌的居民不少,一次丁输木薪就列有80丁,按一丁代表五口之家推算,80丁意味着至少有人口400人,反映出永昌此时已是很大的居民点,故在麹氏初期已具备设置为县的人口和经济条件。

永昌城的名称由来

关于高昌国永昌城得名,传世及出土文献均无明确记载。永昌作为县名始于东吴,《宋书》记载:“永昌令,吳立。”其属于当时的零陵郡管辖,隋平陈后,永昌县裁撤并入零陵县。据《梁书·高昌传》记载,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5),高昌国王麴坚曾派遣使者向萧梁王朝进献盐枕、葡萄、良马等特产。《南史·高昌传》记载此事亦相同。高昌使者到达南方的梁朝,估计也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关于零陵郡永昌县情况,但高昌国之永昌县应与零陵郡永昌县无关联。从文字角度解释,“永,長也。象水坙理之長。《诗》曰:江之永矣。凡永之属皆从永。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永昌”之意,既像太阳一样美好而长久。以此命名城,体现出高昌国麴氏政权希望自己的统治永远长久,麴氏高昌同时期其他城如南平、始昌、安乐、永安、宁戎、威神等城得名也应如此。《高昌延寿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阳门等处上现文书》“令狐欢悦、竺园得,右伍人往永昌谷中山头逻伍日。”其中永昌谷应与永昌城存在某种联系,永昌城之名来源亦或与永昌谷有关。

永昌城的历史演变

永昌城与高昌国同时期设置的众多县城一样,随着时间推移和局势发展,经历了由居民点到县治再回到城的发展历程。永昌城首次出现是在上列《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中,为永昌县的治所,时间在章和七年(537年)。一个城市的兴起,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推测永昌在升为县之前,此城已经存在。孟宪实先生认为高昌国的县多有高昌郡的乡改造而来,我们认为有一定道理,至于是否确实,有待以后考古资料的出土证实。

根据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麴氏政权在永昌县设置官吏进行有效行政管理。《高昌丑岁兵额》第一行记载:“丑岁兵额:交何(河)付康阿陁兒,永昌付主薄阿那,宁戎付吏青。”这是永昌县城分配兵额,丑年这年的兵额分给各个地方,交河交付康阿陁兒,永昌县的任务交付主薄来负责,这就是综合性的任务。反映出永昌县承担着王国下达给县所承担的各种义务,每年有定额,负责此事的人每年并不一样。

其中出现“主薄”一职,《文献通考》:“盖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监以至郡县多置之,所职者薄书,盖曹掾之流耳。”此处主簿推测应为县主簿,县主簿汉代就已设立,“掌付事句稽,省署钞目,纠正县内非违,监印,给纸笔。”其为县令的属员,多掌管一县的文书事务,并从事一些其他杂务。永昌县存在县主簿一职,可见永昌作为县一级行政实体,是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官员,通过现有出土文书资料,永昌县管理机构和官员承担着征调木薪、征发兵役等任务。

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派侯君集率部攻灭高昌国,唐朝对高昌国原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麴氏高昌后期行政区划的变更为一州(西州)五县(高昌县、交河县、柳中县、天山县、蒲昌县),麴氏高昌所设立的县城则大多数降为乡,如吐鲁番文书中出现的南平乡即南平县降级设置,宁戎乡由宁戎县降级设置,此外,为方便管理,西州出现以城为单位设置城主进行管理现象,根据张宇统计有交河、柳中、横截、南平、武城、安乐、酒泉、新兴等十三城,无论是乡还是城,均未见永昌作为行政实体存在,是否存在与临近新兴城、宁戎乡等合并可能,还有待发现新的出土材料来进一步证实。

永昌城设置的意义

永昌县的设置,麴氏高昌除考虑到人口增加形成居民点外,因其地处永昌谷这一军事要冲,事关高昌北部安全,也是设县的重要考量因素。《高昌延寿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阳门等处上现文书》是高昌国晚期由兵部派兵到各要害之地巡逻的文书,其中除派驻几个人到建阳门去值班,由将领秦怀6个人带领去执勤5天之外,还有派“令狐欢悦、竺园得,右伍人往永昌谷中山头逻伍日。”之所以派五个人去永昌谷中山头巡逻五日,是因为永昌谷中,山头上有个烽火台,故须巡逻确保时刻能预报敌情。

孙丽萍在《唐西州高昌县典周达帖》札记一文中,针对德国所藏新疆出土的汉文文献中,编号为TII1976号的唐代文书作了研究。从编号可以看出这是德国考察队第二次在吐鲁番考察所得,孙丽萍认为德藏文书中的唐代山头烽就是高昌国时期文书中的山头。对于德藏这件文书,《吐鲁番文书总目·欧美收藏卷》一书将其编为ch2403号,现收藏于德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该件文书形式为我国古代公文中的“帖”,文书结尾有“典”的签署,陈国灿先生曾为其做过录文,并定名为《唐西州高昌县典周建帖山头等烽为差人赴苇所知更事》,并将其系时在唐永徽年间或前后。现将陈先生录文录移如下:

1 帖山头烽

2 叁人并镰自随

3 被州帖奉处分,令山头、横城

4 烽抽叁人,帖至,仰烽帅

5 各差人付左慈隆进止。

6 日赴苇所,夜依式知更。

7 月十三日典周建帖

8 丞令陈一〇

“帖”这种公文形式,都是上级对下级下的通知,高昌国时的永昌县入唐以后降为永昌城,属唐高昌县所辖。文书第8行中的“丞令陈一〇”应是高昌县丞兼摄县令的陈一□签字下的贴文,说根据州下贴文,要求辖下的山头烽、横城烽各抽调三人到苇所去服役,并听从县里派去的左慈隆指挥。白天到苇所劳作,从“并镰自随”,知是在永昌谷中割芦苇,夜里要按照规定要求知更巡逻。

《吐鲁番出土文书》录文本中未在“山头”两字旁划竖线,显然,文书整理者未将“山头”看做是专有名词,只是将它看做山头的泛指。五人巡逻,应该有明确的烽戍地点,文书中的其他烽戍地点都是确指,因而此处应该是专指“山头烽”,Ch2403号证实了“山头烽”的“身份”。山头烽在延寿十四年(637)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其地理位置就在永昌谷。“山头烽”也就在此山谷或附近的山头上,在山头去巡逻五日,为什么会去守勤,笔者认为这是个往北去的通道,所以就在这设了个烽火台,如果北边游牧部族人来袭,那么这个烽火台就可首先报警。这个山头烽很重要,到了唐代仍然存在。

《高昌延寿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阳门等处上现文书》第11行:“往永昌谷中横城门里还五日”。横城作为城门早已有之,郑炳林先生在《高昌城诸门考》中认为横城门或为高昌城三个南门中的一个,但是否正确要等待更多的地下资料证明。孙丽萍认为,学者们的观点主要还是来自《高昌延寿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阳门等处上现文书》,但文书中称“永昌谷中横城门里”,显然此横城门里在永昌谷中,并不一定就是指高昌城南门,文献资料中也并没有证明横城门即高昌南门的直接证据。延寿十四年文书中的横城门应该是永昌城的一个城门,或是横在永昌城与永昌谷之间的一道防守门,这也被《高昌兵部差人上现文书》中所载“次赵养憙、左憙儿、樊相憙、李□憙、阴欢子,右五人往永昌谷中横城门里逻伍日”所证实。

“右伍人往永昌谷中横城门里逻伍日”,表明在永昌谷里还有个横城门,此横城门为何如此重要?以至于还要常派兵到“横城门里”去“逻伍日”?陈先生推测这个横城门里应该就是高昌国的畜牧业养殖基地,特别是军事上养马场的所在地。《隋书·高昌传》载:“国中羊马牧于隐僻之处,以僻外寇,非贵人不知其所”。由于永昌谷处于两山之间的谷地,水草丰美,地形隐密,故设牧场于此,并设横城以围之,以固其密。故“非贵人不知其所。”而横城门里正是其“羊马牧于隐僻之处”。此外,Ch2403号文书记载:唐西州时期,在横城门附近的山头上设置了一烽燧——横城烽。由此可见,从高昌国至唐西州时期,永昌城横城门的军事及交通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设置改城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永昌城址今地考

根据《高昌延寿十四年(637)兵部差人往青阳门等处上现文书》中有“右伍人往永昌谷中横城门里逻伍日。”又有“右伍人往永昌谷中山头逻伍日。”等记载,关于永昌城址今地,荣新江认为:“出土文物中有从高昌城派人到“永昌谷”的记载,表明永昌县应位于高昌北部某山谷附近。”方向明确,但不具体。郁越祖认为:永昌“是横截郡属县,其地应当在火焰山北”,根据研究,高昌国,郡县互不统属,永昌并非横截城属县,所论缺据。钱伯泉认为:永昌“当由新兴县改名”。王素已用出土文献证明两县一直并存,不存在改名问题。然则,永昌的今地究竟应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应在郑胜金口北的乌尔塘。1971年在今胜金口北面,有一名乌尔塘的地方,出土了《高昌延昌廿六年(586)张武孝墓表》,编为71TWM1:1号,表文载:“延昌廿六年丙午岁,十月廿五日。以散今补永昌令(领)兵将,后迁户曹参军,张武孝之墓表。”可见永昌在高昌延昌廿六年(586)已作为县置存在。张武孝原本永昌人,故死后葬在永昌,今名乌尔塘,实由古代汉名“永昌”回鹘语音转而来。

王素依据1971年乌尔塘出土延昌廿六年十月廿五日《张武孝廿墓表》所记“以散,今补永昌领兵将”,推测“张武孝本为永昌人,在永昌任职,卒葬亦在永昌。如此,墓表的出土地乌尔塘,即为永昌的今地。”此论正确。为查访古永昌城址陈国灿先生于2014年10月31日,2017年6月1日,先后两次带领古地名查访小组人员来到七康湖水库旁,找到了永昌城遗迹,就在水库外的东南峡谷中,城址尚在城墙已被损坏(图版陆:2,图2)。俄国探险家奥登堡来此地考察时永昌城保存完好(图版陆:3,图3)。山头烽在永昌谷(今七康湖烽火台)旁高山头上,至今烽址屹立,山下通北蕃之道路(图版陆:4,图4)其地现尚存有古寺院遗址(图版陆:5,图5),城的西北两块独立的台地上遍布晋唐时期的墓葬(图版陆:6,图6),低洼处长满了芦苇,延昌廿六年(586)张武孝墓即在其中。

在永昌城址东北尚存有古代烽燧,可能是上文所提到的麹氏高昌国及唐西州时期永昌城居民戍守的“山头峰”。靠山根处还有开凿的佛窟,今名七康湖石窟,其中壁画颇具魏晋时期特征,此处乃四面环山之窟地(图版陆:7,图7),高昌国时之秦城泽即在此处。此地地理座标东经89°40'24"北纬42°57'48"。秦城泽即今之七康湖水库,其水迳向南流至古新兴城,将北面的永昌城、南面的新兴城贯穿在了一起。通过我们对该古城遗址的多次调查发现,七康湖东南峡谷中的遗址就是吐鲁番出土文献记载中的永昌城。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