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双方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抗日武装问题达成共识。新四军的组建由此而来。根据毛泽东“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的指示,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原张勋公馆正式对外挂牌办公。这里成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抗战烽火中的“文艺铁军”
南昌闹市区,两座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交相辉映。一座是八一起义纪念馆,一座是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它们见证了南昌城的历史使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双方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抗日武装问题达成共识。新四军的组建由此而来。根据毛泽东“军部第一步设南昌”的指示,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原张勋公馆正式对外挂牌办公。这里成为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新四军驻赣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抗日武装力量的指挥中枢,吹响了向抗日前线进发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从1月6日至4月4日,新四军军部在抓紧组建新四军、指挥部队北上的同时,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和全民抗战方针,争取和团结各阶层、各党派、各方面人士,在南昌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团体:凝聚群众的力量
抗战时期,大批从全国各地历经艰险赶赴而来的地下工作者、进步人士、左翼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等,汇聚南昌。南昌一度被誉为“南方的延安”。
在南昌期间,新四军军部经常举行公开的报告会和各种座谈会,讲国内外形势、游击战术、抗日救亡和青年思想问题,并教唱抗日歌曲和举行联欢会。其间,以南昌为中心,青年运动、工人运动和妇女运动蓬勃发展,江西青年服务团、妇声社、南昌市文化界救国会、江西青年战时工作团等大批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37年,沪、宁失陷后,大批流亡青年学生汇集南昌。1938年1月,在我党的推动下,近千人的江西青年服务团成立。全团编为10个大队,分赴全省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为抗日救亡宣传做了大量工作。
为扩大抗战宣传,团结南昌教育和文艺团体共同抗日,江西青年服务团走访了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民众教育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话剧团等团体,建议组织成立南昌抗战歌咏协会,把南昌团结抗战的气氛活跃起来。这个建议得到各团体的支持。2月26日,南昌抗战歌咏协会在湖滨公园(今八一公园)成立,现场8000人合唱抗日歌曲,歌声震荡南昌城。
江西省抗敌后援会作为全省最大的抗战团体,在全省83县及省会工商、教育、妇女、新闻记者等团体成立了分会;战地青年服务团,青年救国会和妇声社等抗日爱国团体,协助和指挥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抗日爱国斗争。一系列抗日救亡宣传与组织工作,大大提高了群众思想觉悟,激发了人民爱国热情。
抗战书店:照亮思想的灯塔
1938年1月6日,小寒。南昌阴云密布,寒风凄厉。红砖小楼内,几名青年男子在热烈交谈,其他人忙碌地布置房间。这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成立时的景象,东南分局的重要工作就是开展文化抗战。
白色封面上密密麻麻的血滴洇开,顶部书写“抗日游击战争的实际知识”几个繁体大字。这本8万字的书籍被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珍藏。作者黄道是江西横峰县人,曾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委员。黄道针对党内外有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错误倾向,写下了这本书,并由江西大众文化社以解放社名义出版。时任江西大众文化社的社长漆裕元,是黄道直接领导的地下党员。漆裕元曾被逮捕入狱。出狱后,他在东南分局和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帮助和支持下,于1938年3月在南昌成立了江西大众文化社,并担任社长。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珍藏的另一本书《战时读本》,在当时也备受欢迎。该书由生活书店发行,讲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生活书店是当时重要的进步文化机构。1932年7月,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社基础上成立了“生活出版合作社”,对外称生活书店。
在新四军驻赣办事处和南昌各进步团体的帮助下,生活书店南昌分店于1938年初正式开张营业,公开发行了政治、经济、哲学等各类著作1000多种,《战时读本》《大众读物》发行量达到500多万册,风靡一时。根据黄道的指示,书店以秘密方式供给共产主义理论等书籍,如《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西行漫记》等。
为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新四军创办或推动创办了一大批进步书社,如战时文艺社、战时书报供应所等。出版发行进步书刊《青年团结》《妇声》《江西妇女》《中国农村战时特刊》《抗战日报》《抗战评论》《江西青年》《乡村与抗战》《抗战宣传手册》等。这些书刊对唤醒民众、鼓舞斗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抗战文艺:唤醒民众的号角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1938年2月26日,春寒料峭,南昌街头火热,人们慷慨激昂,匆匆赶往湖滨公园。音乐家何士德正指挥3000名民众举行抗日歌咏大合唱,大家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国站起来了》《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歌曲。
蒙国难,群愤起。雄壮的歌声,引起广大市民的强烈共鸣,会场周围的5000多名群众也随之歌唱起来,蔚为壮观。会后,大家来到中山路游行。何士德站在一辆卡车上挥动着指挥棒,指挥8000人歌咏大游行。人们高呼:“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歌声与口号声此起彼伏。马路两旁人山人海。
街头即战场。新四军以艺术为枪炮,三个月内在南昌创造了抗战宣传奇迹。当时的南昌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保卫大江西》等歌声。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戏剧组深入茶馆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抓汉奸》等,绘画组在南昌大街上绘制了巨幅抗日宣传画,揭露敌寇的兽行。吴晓邦的现代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在南昌连演5场,舞步踏出民族不屈之魂。南昌大光明剧院内,万人义演大会成为抗战文艺力量的一次大检阅。
1938年4月4日,新四军军部离开南昌开往前线歼击日寇,南昌市民赶来欢送。他们依依惜别,高唱抗战歌曲,高呼抗战口号。
新四军在南昌领导开展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唤醒了人民,教育了群众,起到了鼓舞民族斗志、凝聚军心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南昌以及江西的抗日热潮,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颗文化火种的迁徙
1937年12月13日,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在日记里记下了两件事。南京失守;赴泰和上田村看萧家屋。屋大,亦空,交通便利,出产丰富,“颇适宜于大学暂避也”。
彼时的偌大中国,已经难以安放一张安静的书桌。2025年8月19日,记者在泰和县浙大西迁纪念馆,见到一张一条腿残缺的旧书桌静伫大厅正中,无声标注起这段动人故事的艰难起点。
日本侵略者獠牙森森,有亡我中华的野心,也有灭我文明火种的妄想。自1937年7月起,全国众多高校遭受轰炸……铜驼荆棘中,竺可桢率领近千名浙大师生及部分家眷,携着2000多箱图书仪器,开始了历时2年余、行程2600多公里、流亡办学7年的征程。
书生们在战火中亲历家国破碎之痛,淬炼着自身的坚毅品格,也自此奠定了“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求是精神。
求是,是浙大沿用至今的校训。竺可桢说:“求是精神首先是科学精神,但同时又是牺牲精神、奋斗精神、革命精神。”
泰和办学期间,在浙大任教的教师有11人后来成为院士;当时在浙大求学的有8人后来成为院士,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理论物理学家程开甲。
这是一颗文化火种的迁徙,也是一支文军的长征。
西迁前,浙大有3个学院、70名教授和副教授、512名学生。西迁后,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发展为7个学院、201名教授和副教授、2171名学生的规模,跻身国内外著名大学之列,被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后来者每每回望浙大西迁的这段过往,与红军长征前半程路线多有重合,这的确是“一支文军的长征”!
一方屋檐
1938年2月,浙大师生已从浙江建德分三批迁至吉安。起先,学校计划迁至白鹭洲上的吉安中学,但刚到不久,白鹭洲便遭到日军轰炸。2月3日至9日,上学期学业考试结束后,浙大放假一周,准备迁往吉安以南80里的泰和乡间。
“日军投弹数十枚”“敌机在嘉兴、嘉善投弹至三百枚之多”“军人扣车太多”“疾病肆虐”“日军大炸吉安飞机场,投弹卅余枚”……浙大师生沿途所历,是这样惶惶不可终日的场景。
而泰和为这群颠沛流离的师生提供了一方弦歌不辍的平静屋檐。泰和,因“地产嘉禾,和气所生”的特质而得名。曾经接纳了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正医学院、国立幼稚师范学校等各大院校和数以十万计“走日本”“走饥荒”的潮汕难民的泰和,再次以广博的胸襟接纳了浙大。“所看见的是青山绿水,所听见的是鸟语虫声,到处所遇到的是村妇车水与农夫插秧,毫不觉得是战时景象。”(李絜非《浙江大学西迁纪实》)
2月9日,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文澜阁本《四库全书》迫近前线,浙大受托转移这批宝贝,至5月1日,经5省,历5000里,浙大将139箱古文化珍宝,运抵安全的祖国腹地。
2月18日,有空袭警报。浙江大学全体师生到达泰和。一年级住大原书院,二三四年级住萧宅,并决定收借读生50名。
3月8日,竺可桢致函当时的教育部,报告浙大学生426人、教职员179人已于2月24日在泰和开课。2000箱图书、仪器也全部运达。
6月26日,浙大在新村萧氏宗祠举行西迁后首届(总第11届)毕业典礼。竺可桢寄语各毕业学子:“我希望诸位到社会做事,能够把这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传播于各村乡、各城市、各机关。”
…………
在泰和,古庐陵“序塾相望,弦诵相闻”的学风之盛,让浙大师生们感到似春风归来——
浙大制度逐步完善。在这里,浙大孕育了沿用至今的校歌和校训,将在国内率先推行的“本科导师制”全面实行开来。
浙大守望着文化传统。国学大师马一符授国学课,引端即曰:“信吾国古先哲道理之博大精微,信自己身心修养之深切而必要,信吾国学术之定可昌明。”
浙大呼吁着树我邦国。钱基博复刊《国命旬刊》,呼吁凝聚精神力量抵御外侮,撰稿人几乎清一色的是大学文史教授,他们自觉担当起建设精神国防线的责任,形成当时时事刊物中罕见的文史大家云集的现象。
而遗憾的是,竺可桢的夫人张侠魂女士、次子竺衡,皆因痢疾,永远地留在了泰和……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随着战事西进,日军进犯九江、鄱阳,赣中告急。
浙大师生在泰和上田村生活了8个月。之后,迫于战事,于1938年10月8日离开。
在这里,浙大师生组织兴筑防水堤,东起泰和县城,西至梁家村,全长15公里。当年赣江难得平静,1939年7月间,泰和再次遭遇罕见洪水,这道浙大师生会同800工人共同修筑的生命堤坝,护卫了上田及周边,百姓颂之为“浙江大学堤”;
在这里,他们移垦荒田救济难民,共计垦荒92290亩,自行投奔而来的垦民达140人;
在这里,他们兴办澄江学校、推广儿童健康教育、设立平民夜校教授珠算、习字;在县城内排演抗日话剧《卢沟桥》《东北之一角》等,并积极分发抗战传单;学生话剧团还携《中华民族的子孙》等剧举行公演,所得款项用于救助伤兵……
时至今日,拨开已隐匿在山林杂木中几不可见的小路,张侠魂女士和竺衡的墓地依然静立在泰和松山的草木间;浙大的求是精神,仍在泰和各个领域的对口援建和捐赠项目中,散发着温暖而赤诚的光与热。
一代代的浙大人始终记得,1938年,那束来自泰和大地的温暖的光。红土地上的人民也始终记得,80余年前,山河破碎时,一颗种子为气节和求知而开启的这场傲骨铮铮的迁徙。
国宝南迁背后的江西贡献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万件文物被掠夺,焚毁者不计其数;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珍贵文物遭到空前浩劫……惨痛的经历让国人痛心。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平津震惊,故宫国宝危在旦夕,文物迁移刻不容缓。1933年2月5日深夜开始,1.3万余箱文物先后分5批运往上海,后转移至南京储存。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南京岌岌可危,故宫文物再次避敌向西迁移,分南路、中路、北路水陆并进向西南大后方疏散,最终转移至四川存放。故宫文物不仅在迁移往返时途经江西,文物的包装也借鉴采用了景德镇的一项非遗技艺。
南迁途中,故宫文物要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还要面临炮火轰炸、匪徒劫掠,如何确保国宝完整无损,尤其是许多国宝级陶瓷等易碎品的保护,成为文物南迁途中安全的重中之重。据景德镇陶瓷包装历史博物馆馆长赵水涛考证,在国宝南迁中,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为保护故宫国宝作出了特殊贡献。
起初,故宫工作人员无一人对文物装箱有经验,他们只得“师法前人”,从北京故宫的库房中,找出清代从景德镇运到宫中,一直原封未动的瓷器箱子打开来看。曾参与国宝南迁的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那志良,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中记载,清代从江西景德镇进贡的瓷器,皆以木桶装运,装桶时把10个碗一个个叠起来成一串,用稻草把碗扎紧,放在桶里,每束之间,再用谷壳隔开、塞紧至毫不松动,因而运到北京的瓷器虽千里跋涉,但没有一个破碎的。曾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史学家马衡,也在回忆文章中称:故宫工作人员借鉴了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在市场上买来普通的瓷器碗,用四层包装方法,纸、稻草、棉花、木箱……做试验,确保了不论翻车、进水,损失微乎其微。
参照和借鉴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他们在装箱时,先在箱底垫上一层稻草(棉花)。在靠近箱板处都塞满棉花,然后再覆上一层稻草(棉花)、放上一层瓷器,这样装进两或三层后,再盖上稻草(棉花),最后把木箱盖好钉牢,使箱子成为一个整体,其间无任何空隙。在后来的国宝南迁万里征途中,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得到了完美验证。
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转运便采用了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先把薄软的高丽纸浸湿塞进石鼓裂缝,用棉花包裹四五层,再在外面包上三四层棉被,用粗麻绳捆牢扎紧,石鼓装进定制的木箱后塞紧钉牢,外面再用稻草覆盖,最后用钢条绑扎封死。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故宫文物集中在重庆,全部由水路东归南京,由于石鼓重量大,水运危险,便由公路转运。其间,道路崎岖,运输车多次发生事故,石鼓却安然无恙。进入江西境内,石鼓经上栗、上高,抵南昌,运九江,再由水路运往南京。据那志良回忆,江西境内因遭受日军炮火和屠杀,人烟稀少,道路难行。此次行程走了近两个月,而在江西境内就逗留了一个月。
1.3万多箱文物,来回两万公里路程,在当时的运输和存放条件下,不仅要面临日军、土匪的炮火和劫掠,还要提防潮湿、白蚁和鼠患等。即便这样,在14年里,堪称旷世传奇的故宫文物南迁与东归,几乎无一损毁、遗失,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
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华民族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提振了民众的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方法在这次行动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景德镇瓷器传统包装法历史悠久。赵水涛说,景德镇瓷器闻名世界,纵观景德镇陶瓷发展史,陶瓷包装历来都是陶瓷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景德镇古代陆上交通不发达,瓷器的外销运输多是采用水运的方式,以赣江、鄱阳湖水系为枢纽,运出江西,与国内各地商路相衔接,并进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古老又神奇的陶瓷稻草包装技艺,精心呵护了景德镇瓷器走向世界。
陶瓷稻草包装技艺从元末明初开始至20世纪80年代末,历经600多年的发展,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艺术交流、商业贸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天,陶瓷稻草包装技艺就像那些故宫文物一样,它们的价值不只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欣赏,而是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连接着我们民族的过去与未来。
审签:胡武龙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