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 年 4 月 15 日凌晨,北大西洋的冰海吞噬了 "永不沉没" 的泰坦尼克号。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海难中,706 名幸存者里有 6 张东方面孔。他们的故事本该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却在历史的褶皱里沉寂了一个多世纪。
泰坦尼克号沉没当晚,6 名中国人的逃生经历为何被刻意抹去?百年档案揭秘惊人真相
1912 年 4 月 15 日凌晨,北大西洋的冰海吞噬了 "永不沉没" 的泰坦尼克号。在这场震惊世界的海难中,706 名幸存者里有 6 张东方面孔。他们的故事本该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却在历史的褶皱里沉寂了一个多世纪。
当詹姆斯・卡梅隆的纪录片《六人》撕开蒙尘的真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海难的细节,更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遭受的系统性偏见。
20 世纪初的北大西洋航线上,白星航运公司的泰坦尼克号承载着工业文明的傲慢。这艘耗资 150 万英镑(相当于 2025 年的 3.4 亿美元)的巨轮,拥有 16 个水密隔舱和双层船底,被宣传为 "连上帝也无法使其沉没"。
1912 年 4 月 10 日,2223 名乘客从南安普敦港启航,其中包括 8 名中国乘客 —— 他们购买了三等舱船票,怀揣着前往美国的淘金梦。
这些中国乘客的名字记录在泰坦尼克号的乘客名单上:Fang Lang(方荣山)、Lee Bing(李炳)、Ah Lam(亚林)、Chang Chip(张哲)、Choong Foo(钟福)、Lee Ling(李玲)、Ling Hee(凌喜)和 Len Lam(伦林)。
他们大多来自香港,计划前往美国或古巴从事铁路建设、餐饮服务等工作。当时的西方社会对华人移民充满偏见,美国 1882 年《排华法案》尚未废除,《纽约时报》曾将华人描述为 "低等种族",这种歧视在泰坦尼克号的灾难中暴露无遗。
三等舱的中国乘客被安排在船的最底层,与头等舱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他们的舱位没有独立卫生间,甚至没有舷窗,逃生通道也被刻意设计得远离救生艇甲板。这种系统性的制度性歧视,为他们的求生之路埋下了隐患。
4 月 14 日深夜,泰坦尼克号以 22.3 节的速度撞上冰山。当头等舱的乘客还在怀疑船只会否沉没时,三等舱的中国乘客已经开始了生死逃亡。根据幸存者回忆,他们中的有些人帮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艇,有些人则抓住木板在冰冷的海水中漂流。
最传奇的幸存者当属 Fang Lang。他在水中抓住一块门板,漂浮了数小时后被救生艇发现。当救援人员将他拉上小艇时,这个穿着西装、系着领带的中国男子,用英语向救援者道谢。他的冷静与尊严,与西方媒体后来的歪曲报道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位幸存者 Lee Bing 在沉船时协助船员放下救生艇,甚至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一名英国妇女。据《泰坦尼克号幸存者口述史》记载,他在获救后拒绝接受媒体采访,只是默默将救生艇号码刻在随身携带的铜烟盒上,作为这段经历的唯一见证。
然而,这些幸存者的苦难并未结束。获救后,他们被禁止进入美国,被遣送至古巴。美国移民局以 "可能成为公共负担" 为由,拒绝他们入境。
《波士顿环球报》甚至刊登文章,称华人幸存者 "像老鼠一样从船上逃出来",这种充满种族歧视的言论,彻底掩盖了他们的英雄行为。更令人愤慨的是,当时的西方媒体刻意忽略他们的救生贡献,将他们描绘成 "偷乘者" 和 "懦夫"。
泰坦尼克号的历史叙述中,中国幸存者的故事长期被刻意抹去。詹姆斯・卡梅隆 1997 年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虽然描绘了不同阶层的乘客,但完全没有中国角色的身影。直到 2021 年,卡梅隆担任监制的纪录片《六人》才首次揭开这段被尘封的历史。
历史学家程巍在《泰坦尼克上的 "中国佬"》中深入剖析了这种集体遗忘的根源。他指出,西方媒体对中国幸存者的污名化,源于当时的排华浪潮和对华人移民的恐惧。这些幸存者不仅被剥夺了讲述自己故事的权利,更成为西方社会构建 "文明等级论" 的牺牲品。
近年来,随着档案资料的解密,更多细节浮出水面。英国国家档案馆的记录显示,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白星航运公司曾试图销毁部分乘客名单,其中就包括中国乘客的信息。
而美国移民局的文件中,对这些幸存者的描述充满了偏见,甚至将他们的职业错误地标注为 "无业游民"。
泰坦尼克号沉没 109 年后,中国幸存者的故事终于走出历史的阴影。这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平反,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反思。当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海难的惨烈,更是种族偏见如何扭曲事实,权力话语如何塑造记忆。
方荣山(Fang Lang)晚年一直保持着给家乡寄信寄钱的习惯,他的西装革履和绅士风度,是对西方偏见最有力的反驳。
今天,当我们在纽约港的泰坦尼克号纪念馆中看到他的照片,看到他与救援者后代的合影,我们终于能够理解:真正的文明,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不论其国籍、种族或阶层。
这段历史也引发了学术界的深刻反思。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玛丽・道格拉斯在《记忆的政治》中指出,泰坦尼克号的历史叙述反映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霸权,而中国幸存者的故事被边缘化,正是这种霸权的体现。她呼吁,我们需要建立更具包容性的历史观,让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都能被听见。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人类技术傲慢的警钟;而中国幸存者的遭遇,则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文明进程中那些被忽视的裂痕。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让这些被遗忘的故事重见天日,我们不仅是在还原真相,更是在守护人类共同的良知与尊严。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唯有正视过去的偏见,才能走向真正的文明与平等。
程巍《泰坦尼克上的 “中国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年英国国家档案馆泰坦尼克号乘客档案(参考编号:BT 26/1289)来源:笑谈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