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码头的汽笛一响,整个渔港都活了。清晨的鱼腥味,湿滑的甲板,还有吆喝声混在一起,让人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去市场转一圈。但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人因为“贪新鲜”吃了亏。刚出海的船队还在返航路上,摊位却早早码满所谓的“新货”,真真假假,挑不好就是花钱买罪受。
码头的汽笛一响,整个渔港都活了。清晨的鱼腥味,湿滑的甲板,还有吆喝声混在一起,让人有种按捺不住的冲动去市场转一圈。但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人因为“贪新鲜”吃了亏。刚出海的船队还在返航路上,摊位却早早码满所谓的“新货”,真真假假,挑不好就是花钱买罪受。
今年黄海、渤海的休渔期到9月1日结束。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北方沿海开渔后头一周,新鲜捕捞量只占市场供应的三四成,剩下的多是冷库存货。尤其是带鱼、鲅鱼这类深海鱼,新渔获需要三四天甚至一周才会上岸,所以一大早就能碰上的“大堆货”,你得心里有数。
拿带鱼来说,新鲜的眼睛透亮,皮色银白。可有人会发现,有些带鱼发黄、皮面起斑,这八成是冷库角落的“老存货”。辽宁一位做冷冻生意的老程就说,每到开渔,他都会把去年夏天压箱底的带鱼清出去,因为库容要留给新货,一批能便宜三成卖给批发商。只是,这种鱼肉质松散,还有股淡淡的氨味,不适合再端上餐桌。
鲅鱼的情况也差不多。早秋海水温度高,当年的鲅鱼多是一斤出头的大少见,突然冒出两三斤的大货,就得问问它去年跑哪去了。有摊贩会在解冻后重新处理,让鱼鳃看起来鲜红,皮色发亮。但是切开来,肉纤维已经断裂不成型。山东蓬莱的老刘吃过一次,说煎的时候全是碎渣,“看着好看,其实没啥口感。”
除了鱼,头足类的小海鲜也有坑。比如海兔,新鲜的是灰白微透明,个子小巧。可有些摊主为了增重,会用淡水泡,看起来胀鼓鼓,煮一下就瘪得不成样子,还带股怪味。这类海兔常常皮色发红、触腕卷缩,一捏软趴趴。福建莆田的菜市里,就有人买回三斤,焯完只剩下一盘。
黄花鱼也要长个心眼。真正海里的黄花鱼颜色偏淡金,人工养殖个头均匀,但肉质没那么紧致。有商贩会给鱼“化妆”,喷点色素增金光,一蹭纸巾就掉色。这不光是忽悠消费者,有时候连煮汤都会染成橘黄,口感和安全性都打折扣。今年温州市场检查时,就查到一批染色黄花鱼,被现场销毁了40多公斤。
至于花盖蟹,这种野货个小但肉甜,价格比梭子蟹亲民,可脆弱得很。死去几个小时后就产生组胺,冷冻也压不住,很容易变坏。一旦解冻变黑发软,就是坏透了。今年大连市场管理处还特别提醒,不要图便宜买死蟹,说白了那是在赌健康。
其实挑海鲜并不难,但你得明白节令与海域差异:南方休渔结束早,多是蟹虾先上市;北方出海晚,新鲜鱼要等捕捞时间够长才跟上来。所以买的时候不只看外表,还要问捕捞时间和产地,有条件最好去渔港码头或者靠谱水产店,减少中间环节。
市场供求每年这个档口变化很快:开渔第三周开始,新鲜比例能超过七成,那时候无论带鱼、鲅鱼还是海兔都更有保障。而且价格会稳下来,不像第一周波动大。今年舟山第一批新捕梭子蟹一斤80元,半月后直接跌到50元,就是例子。耐得住性子的人,不仅能吃到更好的,还省钱。
一些地方合作社已经在尝试建立“海捕直供”模式,把捕捞记录和物流信息直接发到消费者手机上,比如威海一个船队用北斗定位+视频直播,把每网兜拉上来的情况都拍下来。这种方式虽然成本高,但避免了冷冻货冒充现货,也方便溯源,让大家买得踏实。
渔民们都知道,大海给的是季节性的馈赠,没有捷径。有些摊位非要抢开渔第一波生意,就会钻空子,这时候消费者的辨别力,就是他们顾不了你的地方。等风向稳定、船只多次返港,再去市场走一遭,也许你能遇上渔船刚下锚、鱼还活蹦乱跳的场面,那才是真正的“开海味道”。
来源:舒怀超级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