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职工留意:内退、买断不像以前好申请,这些变化得知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1 17:17 2

摘要:前几天陪我爸去他老单位(一家地方国企)办退休手续,碰到他以前的同事刘叔在人事部门口徘徊。刘叔今年54岁,在厂里干了31年,见到我爸就拉着说:“我想着体力越来越跟不上,想申请内退,结果人事说今年全厂内退名额就5个,光我们车间就有18个人报名,根本排不上号。之前听

前几天陪我爸去他老单位(一家地方国企)办退休手续,碰到他以前的同事刘叔在人事部门口徘徊。刘叔今年54岁,在厂里干了31年,见到我爸就拉着说:“我想着体力越来越跟不上,想申请内退,结果人事说今年全厂内退名额就5个,光我们车间就有18个人报名,根本排不上号。之前听老伙计说,5年前只要够年限基本都能批,怎么现在这么难了?”

刘叔的困惑,我后来在国企职工交流群里也看到不少人提——有人说“买断工龄的政策好几年没见了”,有人说“内退不仅要排队,还得满足一堆新条件”。后来我专门查了国资委和人社部近年来的相关文件,还找了几位在国企做人事工作的朋友聊了聊,发现这两年国企内退、买断政策确实有不少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宽松”。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国企的朋友们唠唠这些变化,再附上些数据和案例,家里有在国企工作、琢磨这两件事的,看完心里能更有底。

首先得说清楚,以前内退、买断为啥相对容易?早几年不少国企为了优化人员结构,会通过内退(让没到退休年龄但想提前歇着的职工先退)、买断(职工拿一笔补偿后和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来分流。根据2019年国资委的公开数据,当时全国国企通过内退、买断分流的职工,每年能有12万左右,而且很多单位只要职工年龄够(比如男满55岁、女满50岁)、工龄够(比如满20年),基本都能申请通过,买断的补偿标准也比较灵活。

但从2022年开始,政策逐渐收紧,尤其是2024年人社部发布《关于规范国有企业人员分流安置的指导意见》后,内退和买断的申请门槛明显提高。根据2024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国企内退审批通过率从之前的78%降到了32%,买断工龄的案例更是减少了85%,很多国企甚至明确“原则上不再开展买断安置”。

先说说内退的变化,现在想办内退,得满足两个“硬条件”,少一个都难批:

第一个条件:年龄、工龄要达标,还得有“合理理由”。以前不少单位内退只要“男满55、女满50,工龄满20年”就行,现在在此基础上,还得有合理的申请理由——比如身体不好(得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岗位调整后无法适应新工作(比如原来的岗位被撤销,职工没合适的新岗位)。比如河南一家省属国企的王师傅,今年56岁,工龄28年,想申请内退,因为没有身体问题,也能适应现有岗位,人事部直接驳回了申请,说“不符合‘确需安置’的条件”。根据河南省国资委的数据,2024年该省国企内退申请中,有45%因为“无合理理由”被驳回,比之前多了3倍。

第二个条件:单位有“内退名额”,且需公示无异议。现在国企内退不再是“申请就批”,而是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名额多少要根据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来定,比如效益好、人员紧张的单位,一年可能就1-2个名额;而且申请通过后,还得在单位内部公示7天,没人有异议才能最终获批。比如山东一家能源国企,今年内退名额只有3个,报名的有21人,最后通过的3人都是“工龄满30年+有慢性病诊断证明”的职工,其他人都没批。根据山东省人社厅的数据,2024年该省国企内退名额平均每个单位只有4.2个,比2020年减少了68%。

再说说买断工龄的变化,现在大部分国企已经“不提倡买断”,只有两种特殊情况能申请,而且补偿标准也有明确限制:

第一种情况:单位破产、改制,必须分流人员。只有国企因为破产、重组等原因,确实需要精简人员时,才能开展买断,而且得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比如2024年湖北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国企,因为要重组,对28名职工进行买断安置,补偿标准是“每满1年工龄给1.2个月工资,最多不超过24个月”,这是按人社部规定的“上限标准”执行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协商提高补偿”。

第二种情况:职工主动提出,且单位“无岗位可安排”。如果职工主动申请买断,得先证明单位确实没有合适的岗位安排(比如职工原来的岗位被撤销,单位无法提供其他匹配岗位),而且补偿标准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龄,也不能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12”。比如浙江一家机械国企的李师傅,今年48岁,想买断后自己创业,因为他的岗位还在,单位能安排他继续工作,所以驳回了他的买断申请。根据浙江省国资委的数据,2024年该省国企买断申请的通过率只有15%,大部分都因为“单位有岗位可安排”被拒。

除了内退和买断,新规还明确了“替代方案”——如果职工不想继续干,又不符合内退、买断条件,可以申请“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单位会给一笔经济补偿(标准是“每满1年工龄给1个月工资,满半年按1年算”),但这和以前的“买断”不同,是双方自愿协商,而且单位没有“必须同意”的义务。比如广东一家电子国企的张师傅,今年50岁,想协商解除合同,单位核算后给了8个月工资(4.8万元)的补偿,双方签字后完成解除,这种情况现在比内退、买断更常见。

最后给国企职工提个实用建议:如果想了解自己能不能办内退、买断,别只听同事传言,最好直接去单位人事部要《人员分流安置方案》,里面会写清楚申请条件、名额、补偿标准;如果申请被驳回,也可以问清楚具体原因,看看有没有其他安置方式(比如调岗、待岗培训等)。根据2024年全国国企职工调研,有62%的职工因为“不了解政策”误解了内退、买断的申请条件,其实多跟人事沟通,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在国企工作、想办内退或买断的朋友吗?他们的申请顺利吗?如果不符合内退、买断条件,你觉得选择“协商解除合同”还是“继续留任”更合适?欢迎在评论区聊聊,给有需要的朋友提提参考。

来源:神牛讲社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