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企检查先“亮码” 规范执法更透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17:00 2

摘要:“以前最怕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现在通过这个系统综合查一次,让我们能安心搞生产!”日前,在一家从事智能制造的民营企业车间,公司负责人李先生不停为一个“二维码”点赞。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即可进入“宁捷查”系统,这是南京规范涉企执法的创新实践。

“以前最怕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现在通过这个系统综合查一次,让我们能安心搞生产!”日前,在一家从事智能制造的民营企业车间,公司负责人李先生不停为一个“二维码”点赞。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即可进入“宁捷查”系统,这是南京规范涉企执法的创新实践。

“哪些部门来?查什么?结果如何?扫一扫码全知道。”“一企一码”管理模式,让企业通过扫码,不仅可以对检查计划、整改要求和结果反馈一目了然,还可以对检查情况进行评价,形成透明化检查闭环。

曾经让许多经营主体不堪其扰的多头监管、重复检查,如今正在发生积极变化,“扫码查”新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今年4月,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数据局、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推出全省首个行政检查码系统——“宁捷查”,为1万余家工业企业和30余万家行业场所生成专属检查码,归集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领域检查事项清单,避免超计划、超权限检查,推动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双提升。

这样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可覆盖全市40余家行政执法部门,逐步实现各部门检查计划入库碰撞,支持跨部门联合检查。在进行检查前,涉企行政检查部门需上报检查计划,保证计划的合法性、合理性。部门进行联合会商,达成共识,把检查的“合并同类项”落到实处,能够合并执行的,不再单独制定检查计划。

“执法人员入企前需扫码登记,上传检查方案并核验频次,自动预警超计划、超权限检查行为。检查结果实时回传至企业端,企业可扫码自主查询检查计划、整改要求和结果反馈,并对执法情况进行线上评价。”开发人员介绍,系统实现部门共码、方案进码、入企亮码、结果回码、评议点码全流程闭环管理,还有“监督端”实时监控执法流程,确保检查程序合法合规,杜绝逐利检查等违规行为。

不久前,市应急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成立“宁捷查”综研联检执法团队,走进南京诚志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检查。检查当天,根据检查计划,执法人员“如约而至”,向企业主动亮出“宁捷查”检查码,企业通过扫码核验本次检查事项、依据以及检查人员的资格等,透明化的流程,让双方都有了“约束”。

在现场,生态环境部门组织走航车对一期气化装置外围气体情况进行检查监测,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分别对丁辛醇中间罐区特种设备安全使用情况及防爆安全设施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各部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仅一上午时间,检查就顺利完成。

“宁捷查”检查码从源头杜绝了随意检查、无证执法、超范围执法的现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大幅减轻企业迎检负担。据了解,“宁捷查”上线以来企业迎检次数减少6221次,构建起精准监管与优质服务新生态。

【全市服务档案】

让执法“力度”与“温度”并进

涉企行政执法,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企业,直接关系经营主体、广大群众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信心。今年以来,南京执法部门创新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方式,依法实施免罚轻罚等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使执法与服务有机结合、公平与效率统筹兼顾。

市工信局会同市司法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试点全省首个工业领域经认定的经营者(AEO)制度,首批726家试点企业3年内受到全市工信、公安、人社、水务、城管、卫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级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检查的频次将大幅减少,低风险事项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0%,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联合分级分类检查的方式,提升行政检查效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市监委建立闭环管理内控机制,聚焦全流程监管,加强案管、案件承办、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和监督制约,保证涉案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派驻发改委纪检监察组会同相关纪检监察组,注重发挥“探头”作用,全程嵌入式监督该项工作,和责任部门一起,事前参与事项科学性、操作性研究,事中进行执法检查的再监督,事后监督评估该项举措的执行效果,收集相关企业的反馈意见,确保把好事做好、真正惠及企业,为营商环境的优化提供保障。

执法不能“一罚了之”,而是要帮企业解决问题。为给经营主体营造更具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市场监督管理领域,今年我市升级出台新版《南京市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减轻处罚指导意见》(以下简称“3.0版清单”),于7月1日起正式生效施行。据统计,上半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办理免罚轻罚案件2902件,减免罚金1.01亿元。

为破解传统监管“平均用力”难题,提升监管效能与精准度,面对辖区内3091家排污单位,鼓楼生态环境局根据环境管理职责、行政事项清单制定出科学的分类原则,将排污单位分为A(无事不扰)、B(一般监管)、C(重点监管)三类,利用在线监控、监管平台等科技智能手段进行数据分析和线索研判,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有效减轻企业多头迎查的负担,实现污染防治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进的双赢格局。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