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人爱香,一爱就是千年。而沉香从来不是普通木头——它像个“历史见证者”,跟着关羽、杨贵妃、苏轼这些人走过千百年,连故事里都飘着股清冽的香。今天就扒扒沉香背后那些你可能没听过的事儿,越品越有味道。
中国人爱香,一爱就是千年。而沉香从来不是普通木头——它像个“历史见证者”,跟着关羽、杨贵妃、苏轼这些人走过千百年,连故事里都飘着股清冽的香。今天就扒扒沉香背后那些你可能没听过的事儿,越品越有味道。
先说说杨贵妃吧,这位四大美人里的“宠妃”,其实有个难言之隐——狐臭。后宫里争宠靠的是细节,这毛病不解决,怎么保得住唐玄宗的偏爱?
古代没现在的止汗露,除了泡澡用药汤,基本没辙。杨贵妃干脆跟唐玄宗说:“我爱干净,不敢用不洁之身侍奉您,得天天用香汤沐浴才行。”
唐玄宗宠她,直接把华清池里的“海棠汤”划给她专用。杨贵妃懂点医理,让人在池底铺了一层沉香——温泉水一泡,五六十度的温度刚好把沉香的药效逼出来,既能去味,还能养颜。就这么着,她在沉香池里泡了快十年。
泡完澡还不算,她会去“沉香殿”歇着,让香气慢慢渗进皮肤里。平时还随身戴沉香,走到哪儿香到哪儿。唐玄宗对着这么个浑身是清雅香气的美人,能不宠吗?
不光后宫女子离不开沉香,连一代武圣关羽,死后都与沉香结了缘。
《三国》里写过: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了。东吴把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想嫁祸于人。曹操多敬重关羽啊,不忍心让他“身首异处”,就用沉香雕了个身躯,跟首级拼在一起,以王侯的礼仪下葬。
你想啊,能用来给武圣做“身躯”,沉香在当时的贵重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关羽的故事里藏着沉香的“贵”,那苏轼跟沉香的交集,就多了份文人的“疼”。
苏轼被贬到海南的时候,发现当地到处都是沉香树,可当地人不懂珍惜,砍得乱七八糟,跟“竭泽而渔”似的——只顾着眼前挖,根本不管以后还有没有。
苏轼看着心疼,直接写了首诗骂这种行为:“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如。岂若注微火,萦烟袅清歌……”意思是这么好的沉香,被当成烧火的柴禾糟践,多可惜啊!
他叹的是沉香——一块好香要长千百年,跟文明积淀似的;其实也是在忧国家,这么折腾下去,以后还能剩下点什么?
东晋有个清官叫吴隐之,他和沉香的故事,至今都是“清廉”的典范。
吴隐之当广州刺史的时候,天天为百姓着想,离任时百姓送他礼物,他一件都没收。结果坐船过珠江的时候,突然起了大风浪,船都要翻了。
吴隐之心里犯嘀咕: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对?赶紧问家眷,才知道夫人偷偷藏了一把沉香扇——这在当时可是贵重东西。
吴隐之立马火了:自己一辈子清清白白,临走倒被家里人坏了名声!他抓起扇子就扔进江里,奇怪的是,风浪转眼就停了。
后来有人写诗夸他:“浦号沉香遗旧恨,渡江犹忆古人心。”其实说到底,吴隐之心里的“香”,比那把沉香扇珍贵多了——心干净,比什么都重要。
你可能不知道,好沉香都是“疼”出来的。作家毕淑敏专门写过沉香的形成:香树不受伤,根本结不出香。
山火烤、野兽挠、虫子咬,甚至好好的树突然局部死了……只要香树受了伤,就会把油脂往伤口堆,慢慢形成“香种子”。再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油脂醇化透了,才成了沉香。
毕淑敏说,最好的沉香是雷劈出来的——天火烧过的伤口不会烂,还能逼着香树拼尽全力分泌油脂,那是“天香”。
这么一看,沉香跟人多像啊?不经历点伤痛,哪能沉淀出独一无二的“味道”?
最后想起林清玄说的一句话,特别戳人:“沉香的好,一半在‘沉’,沉得下性子;一半在‘香’,香得久不散。”
浮世就像水,好多人跟普通木头似的,跟着欲望飘来飘去,没个准头。可沉香不一样,哪怕泡在水里,也能沉底,还能一直香。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能养一块“沉香”——受过的苦、熬过去的难,都是让我们“沉”下来的底气。只要心里有这股“香”,就算在浮世里走,也能稳得住,不慌不忙地活出自己的味道。
毕竟啊,人生本就“无伤不香”,那些打不倒你的,最后都会变成你的“香韵”。
来源:沉香收藏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