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一幢幢红砖灰瓦又略带现代简约风格的教学大楼映入眼帘,典雅端庄、十分靓丽;记录着学校历史沿革的主题浮雕和镌刻着“德馨、博学、创新、奉献”校训的文化石,显得格外醒目与庄重;宁静的图书馆里,学子们伏身案头查阅记录
三千繁华忆过去,
五万尘嚣空扰心。
轮台东望千里云,
琴泉寺外听佛音。
-羌医田兴望随笔
走进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一幢幢红砖灰瓦又略带现代简约风格的教学大楼映入眼帘,典雅端庄、十分靓丽;记录着学校历史沿革的主题浮雕和镌刻着“德馨、博学、创新、奉献”校训的文化石,显得格外醒目与庄重;宁静的图书馆里,学子们伏身案头查阅记录着各种典籍,让整个校园的秋天显得宁静而悠远、纯净而盈实。
六十年风雨兼程,学校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从校舍简陋的三台琴泉寺到如今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绿意盎然的校园,蹄疾步稳的四川中医专凝心聚力、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来感染、凝聚、教育、引导师生逐步走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坐落四川省绵阳市 由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建。
学校前身是两所省部级重点中专——绵阳卫生学校(创建于1958年)和绵阳中医学校(创建于1960年)。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国家级重点中专绵阳医科学校,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18年8月1日,学院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两校简介:
绵阳卫生学校(省部级重点中专)
1958年9月11日,经绵阳专署(58)卫秘字091号文件批准“绵阳专区人民医院卫生学校”正式成立;
1959年5月13日经绵阳专区行政公署卫生科四川省卫生厅、四川省高教局,批准成立四川省绵阳卫生学校。隶属于绵阳专署卫生科;
1994年,学校由最初的医士专业、护士专业2个专业发展为社区医学、护理、助产士、医学检验、公共卫生、妇幼卫生、麻醉医士7个专业;
1995年9月,绵阳卫生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绵阳中医学校(省部级重点中专)
1960年9月,三台县中医学校成立;
1972年7月2日,绵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根据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和新建43所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通知精神,发出关于成立绵阳中医学校的通知,将三台县中医学校更名为绵阳中医学校;
1985年3月,绵阳中医学校从三台县搬迁至绵阳市绵州南路380号;
1994年,学校由中医士专业发展成为中医医疗、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中药、骨伤、医疗技术6个专业;
1997年9月,绵阳中医学校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
绵阳医科学校(国家级重点中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学校)
2000年7月17日,为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加快中等医学教育发展步伐,经绵阳市人民政府第2次市长办公室研究,决定将四川省绵阳卫生学校和四川省绵阳中医学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绵阳医药学校,隶属绵阳市教委管理,受卫生局业务指导。
2000年12月,绵阳医科学校被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200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医学校;
2001年2月2日《绵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四川省绵阳医药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绵阳医科学校的批复》(绵府涵【2001】11号)下发绵阳市教委。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致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将绵阳中医学校列入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或专科教育学院规划。
2003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致涵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将绵阳医科学校列入发展中医药高等职业教育或专科教育学院规划。
2003年12月,绵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3位副市长为副组长的创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领导小组。
2005年11月29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又对该校申报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考察评估。
2005年12月29日,教育部在南京举行全国高校设置评审会,与会专家以高票通过了对在绵阳医科学校基础上申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设置评审。
2006年02月,教育部以教发函(2006)50号文件,向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在四川省绵阳医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通知》(下简称通知),正式批准同意在四川省绵阳医科学校基础上建立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学校代码为14010),即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
2014年12月04日,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结论为“通过”。
2015年11月,学校正式入驻位于绵阳市教育园区的新校区。
据2023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800余亩,有附属医院13家、教学医院30家、省内外实习基地156个;设有13个教学单位,开设30个专业;有在校学生达1.3万余人,专任教师469人。
看到现在美丽大气的校园,想到63年前三台中医学校建校的简陋。再想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时作为首都重庆的后方战备医院,琴泉寺附近躲过日机的一次次轰炸,让一批批抗战军人在这里养伤治病,重返抗日救亡的最前线。最后这里竟然演变成为一所省属中专“绵阳中医校”(今天四川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绵阳中医学校就是以前的三台县中医学校,后来搬迁到了绵阳市才改名的。三台县是原中医校的发源地。
千古风云变化,几多盛衰浮沉。琴泉寺走出的中医校的厚重文化和底蕴没有变。几十年来,绵阳中医学校、绵阳卫校、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走出了大量医学人才,不说撑起了整个绵阳医疗,至少七成以上,并且影响了四川医疗和全国。
游览琴泉寺,又想到很多!
琴泉寺始建于北周,名安昌寺,唐初改名慧义寺(惠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唐时慧义寺为四川地区两大佛教中心之一,与成都大慈寺齐名,“四证堂”和“三休阁”为中国佛教禅宗南宗的祖庭,影响及于韩、日各国。
殿堂静寂,古树森森,莫名的让人感觉心安这座寺庙始建于北周,在唐朝时被称为“惠义寺”,后因寺后的山泉水滴声如同古琴,明朝时改称琴泉寺,如今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00多年前,酸甜苦辣。盛唐诗仙李白随同师父,思想家赵蕤在此慧义寺吟唱出:“明月出天山,苍茫人海间!”的感慨。诗圣杜甫与蜀中四位太守游览慧义寺,写下了《陪李梓州、王阆州、苏遂州、李果州四使君登惠义寺》的名篇:
春日无人境,虚空不住天。
莺花随世界,楼阁奇山巅。
迟暑身何得,登临意惘然。
谁能解金印,潇洒共安禅。
慧义寺重阁和寺主大明法师等,“初唐四杰”之杨炯和王勃分别有文章称颂;清虚、神清等著名高僧,宋人所著《高僧传》有传。“四证堂”“三休阁”壁画,出自唐代宫廷大画师邹从古之手,堪称艺术杰作,李商隐所撰《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铭》有碑文描述。
琴泉寺按星象落座建殿修阁,现存建筑为清代和民国所建,主体建筑由坐西北朝东南的并排双四合院相连而成,布局特别。整个建筑面积160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正殿后甘露洞,泉水终年不断,叮咚如抚古琴,为“琴泉”;泉水夏季如注甘凉,冬季涓涓温甜。
花草芳艳、林茂山幽,一条悠悠的林间小道、观景平台盘绕在古寺后边。林中晨露飞溅在婆娑点点的阳光下,如同清虚宁静的空气一样清澈,阗然无声。琴泉古寺依山傍水,风景独好。远眺三台新城,峰峦起、大江东去,涪江与凯江汇流涌动着新的美丽繁荣、文明富饶。
琴泉古寺的无弦琴声,奏响一曲天籁之音,仿佛告诉我们坚定向前-为往圣继绝学!
来源:羌医田兴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