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西贺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13岁的林墨握着毛笔,在一张泛黄的布上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镜头扫过他磨破的指尖、堆成小山的旧报纸,还有墙上歪歪扭扭的“天道酬勤”,没人想到这个穿着旧T恤的少年,竟用一支普通毛笔,把李白的《将进酒》写出了满屏的江湖气。
广西贺州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里,13岁的林墨握着毛笔,在一张泛黄的布上写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镜头扫过他磨破的指尖、堆成小山的旧报纸,还有墙上歪歪扭扭的“天道酬勤”,没人想到这个穿着旧T恤的少年,竟用一支普通毛笔,把李白的《将进酒》写出了满屏的江湖气。
没有名师指导,没有昂贵文房,林墨的书法启蒙源于父亲打工前的一句话:“你要是能写一手好字,我走得也安心。”从那天起,他每天雷打不动练两三个小时,手指结满老茧,旧报纸写满了一柜子。直到他随手拍下写《将进酒》的视频发到网上——镜头摇晃的视角里,少年运笔如飞,墨色浓淡相宜,“天生我材必有用”几个字力透纸背,硬生生把网友看呆了。
评论区炸开了锅:“这娃是穿越来的吧?”“比书法班老师写得还带劲!”就连人民日报都转发点赞,称他“用热爱点燃传统文化”。但争议也接踵而至:有书法家指出他的字“江湖气太重”,缺乏传统书法的章法;网友则担心他过早成名会像《伤仲永》里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
林墨的走红绝非偶然。在短视频时代,一个农村少年用最朴素的设备拍下练字过程,反而戳中了大众对“纯粹热爱”的渴望。数据显示,他发布的书法视频最高播放量破亿,评论区挤满了想买字、求指导的网友。有机构开出高价邀约,有书画商想包装他,但林墨的父亲却婉拒了:“孩子现在需要沉淀,不是赚钱的时候。”
这让人想起前些年爆火的“钢琴神童”张昊辰、直播写书法的“农村娃”王宇。他们的共同点,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展示才华,却在流量浪潮中面临两难:是趁热打铁变现,还是沉下心精进技艺?书法家陈忠康提醒:“少年成名是把双刃剑,没有扎实的临帖功底,再惊艳的作品也经不起推敲。”
支持者认为,林墨的“江湖体”恰恰是创新:“你看他写‘奔流到海’那句,行书带点狂草,多有气势!”反对者却翻出老黄历:“王羲之拜师卫夫人十年才入门,哪像现在孩子闭门造车?”更有教育专家担忧,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会让青少年误解书法——把表演当艺术,把猎奇当传承。
其实,这场争论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焦虑。当“双减”政策推行,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课挤满孩子们的周末,但真正能坚持的又有多少?林墨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既照见民间爱好者突破桎梏的勇气,也映出系统教育的缺失。就像网友@墨香小筑说的:“我们缺的不是天才,而是让天才走得更远的土壤。”
你支持林墨继续自学书法,还是认为他需要专业老师指导?如果是你,会让孩子走“野路子”还是报培训班?欢迎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hj心心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