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9日,在易县狼牙山镇口头村,一辆满载着树苗的小型卡车驶入了苹果新品种实验基地。早就等在这里的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果农们赶紧围上前,分发树苗、挥锹铲土、培土围堰……纷纷忙碌起来。
游客在口头村苹果园采摘。
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果农一起栽种苹果树苗。郑磊 摄
□本报记者 吴苗苗 通讯员 郑磊
3月19日,在易县狼牙山镇口头村,一辆满载着树苗的小型卡车驶入了苹果新品种实验基地。早就等在这里的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果农们赶紧围上前,分发树苗、挥锹铲土、培土围堰……纷纷忙碌起来。
“这600多棵树苗是我们刚从河北农业大学‘金苹果’苗圃基地采购的优新品种,今年先试种,效果好的话再扩大种植。”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明星边说边把手里的树苗递给果农。
口头村地处狼牙山脚下,年平均气温11.9℃,全年相对湿度63%,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非常适宜果树种植。
“以前村里就有苹果园,可都是些年头长的老果树,产量低、口感差,销售也不成规模,各家各户自己拉到市场上卖,价格很低,挣不了多少钱。”果农赵恒回忆。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前几年,口头村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瞄准林果产业,探索增收路径。他们积极联系河北农业大学果树专家,通过引进、嫁接优质品种,学习先进种植技术,逐步调整村里林果种植模式。同时,在村里选出了6位实验种植带头人,提高果农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科技助力“土特产”做成“大文章”。
经过几年发展,口头村种植苹果、李子、杏等经济林果700余亩,其中苹果100余亩。2024年,全村苹果产量达到40余万斤。
“我们村现在采用‘矮砧密植’模式,用农家肥绿色种植,主栽品种是受市场欢迎的‘香妃’‘瑞香红’‘新王林’等,因此收获的苹果不但好卖还价高。”赵恒乐呵呵地说。
苹果卖个好价钱,只是村里寻求发展的第一步。如何提升“土特产”的附加值,农旅融合给了口头村一个惊喜。
近年来,在当地农业部门及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口头村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村里借机打造“休闲采摘+特色美食+农耕体验”的新模式,逐步形成了“春赏花、秋品果”的乡村旅游特色。去年,驻村工作队制定了《品当地特色美食 享苹果采摘乐趣》方案,成功举办了“农乡口头第六届苹果采摘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推动林果产业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把口头村变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花果山’。”李明星说。
本文来自【河北经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