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传福丨烽火中的“福建记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6:01 3

摘要:1938年3月,当抗日战争的战火逼近福州,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毅然选择内迁至永安。当时,学校实行“三杆”教育——笔杆以文载道、枪杆保家卫国、锄杆自给自足,倡导读书不忘救亡,师生们通过创办进步刊物、组织戏剧演出等方式,踊跃参与抗日宣传。

2025年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在那段烽火岁月中

福建做出了人力、物资

与战略支点的重要贡献

也为后世留下了

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硝烟中守护教育火种

1938年3月,当抗日战争的战火逼近福州,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毅然选择内迁至永安。当时,学校实行“三杆”教育——笔杆以文载道、枪杆保家卫国、锄杆自给自足,倡导读书不忘救亡,师生们通过创办进步刊物、组织戏剧演出等方式,踊跃参与抗日宣传。

在永安的八年间,福建省立师范学校带出了1435名毕业生。纵使颠沛流离,他们也无惧艰难困苦,守护教育的火种,为战后教育复苏积蓄能量,铸就了一块不朽的精神丰碑。

“甘愿征战血染衣”

她用生命践行誓言

李林,原名李秀若,福建漳州人,幼年侨居印尼,14岁归国后进入集美学校读书。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同年,李林加入抗日爱国组织——集美抗日救国会,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李林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成为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双枪女将”。1940年4月,在晋绥边区反“扫荡”中,为了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她不顾怀有3个月的身孕,率骑兵连勇猛冲杀,被日伪军包围后宁死不屈,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向自己,牺牲时年仅24岁。她是中国唯一的抗日华侨女英雄,用生命践行了“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诠释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

稚嫩童声

唱响救亡希望

厦门儿童救亡剧团于1937年9月3日正式成立,全团30多人,成员年龄最小7岁、最大17岁。他们通过文艺汇演宣传抗战,募集物资支援抗战工作。厦门沦陷后,他们转道广东、香港,将祖国危亡的消息带到越南、柬埔寨,一路播撒救亡火种,被群众称为“炮火中的小英雄”。在他们的影响下,东南亚部分地区还成立了抗日救亡团体。

中国东南抗战文化中心

抗战时期,永安曾作为福建战时省会长达七年半之久。当时,众多爱国文化人士云集于此,广泛开展抗战进步文化活动,兴办了39家出版社、19家印刷所(厂)、15家书店;出版了12种报纸、129种期刊、800多种书籍;上演了200多个抗战剧目等等。作为中国三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永安有力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万里同心

他们倾资援助抗战

抗战期间,东南亚是建立华侨抗日救国团体最踊跃、数量最多的地区。1938年10月10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作为主席的闽籍侨领陈嘉庚率先认购救国公债10万元。后来,尽管遭遇经济危机,他依然坚持每月捐款2000元,直到抗战胜利。

在南侨总会的组织下,华侨们踊跃为祖国抗战捐款捐物。截至1940年,南侨总会共发动募集支援祖国抗战的义捐约5亿元、寒衣50万件、药品价值250万元,对支撑当时中国的战时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来源:海博TV丨福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