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里,一件高仅51.5厘米的青铜鼎安静矗立。当游客匆匆掠过这件看似普通的西周铜鼎时,无人知晓它的腹中,藏着一部比《诗经》更早的战争史诗。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铜器展厅里,一件高仅51.5厘米的青铜鼎安静矗立。当游客匆匆掠过这件看似普通的西周铜鼎时,无人知晓它的腹中,藏着一部比《诗经》更早的战争史诗。
多友鼎,西周晚期文物,1980年陕西长安下泉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鼎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厘米。鼎腹底部附着厚达0.2厘米的墨灰,显然是长时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迹。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
多友鼎腹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铭文分两块铸成,每行字数不等,共计279个字,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之一。
其所铸的铭文大意为:西周晚期周历王时期的某年十月,猃狁[xiǎn yǔn]即匈奴,侵犯京师,周王命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多友在十几天内,共打4仗,都取得了胜利,杀掉敌人350余人,俘获23人,缴获战车127辆,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武公将战绩报告给周王,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为了感谢周王,也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多友铸造这件圆鼎以记其事。
多友鼎铭文在西周金文作品中可称长篇巨制,其笔意从容稳健,曲线美消除了力的锋芒,结体和布局都相当讲究。从每个字来看,其造型十分优美,结体极其严谨,给人以平衡、稳重的感觉,已经没有西周早期金文的那种结构的随意性了。其笔画之间的距离空隙大致相同。无论结构繁简,字与字宁可有大小之别,而无松紧之差。
这些资料对研究西周晚期的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佰物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