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部分自媒体以“北京、河南试点取消寒暑假”为噱头,大肆传播教师将全员参与暑期托管服务,假期将被压缩至“朝九晚五”模式的消息。
近期,部分自媒体以“北京、河南试点取消寒暑假”为噱头,大肆传播教师将全员参与暑期托管服务,假期将被压缩至“朝九晚五”模式的消息。
此类言论瞬间点燃了家长与教师群体的讨论热情。家长们有的认为教师假期过长、待遇优厚,与其他职业相比存在不公;而教师们则担忧工作压力会进一步加剧。
面对这一混乱局面,教育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及时做出澄清,所谓“取消寒暑假”毫无政策依据,暑期托管服务遵循“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原则,严禁强制教师参与。
强调教师寒暑假是法定权利,对保障教师休息及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支持取消寒暑假的观点指出,教师假期过长且带薪,与公务员等职业相比差异明显。
但实际情况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除了日常授课,还需承担备课、批改作业、心理辅导等大量工作,高中教师更是因升学压力全年几乎无休。
寒暑假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恢复体力的“缓冲期”,也是参与教研、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的必要时间,并非外界所认为的单纯“特权”。
有专家提出将教师工作时间调整为“朝九晚五”,以提升工作规律性。
但教育工作具有特殊性,教师需随时应对学生的突发状况,课后服务、家校沟通等任务也常延伸至假期。
若取消寒暑假却不提高教师薪资,极有可能加剧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因此“弹性工作制”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生育率持续走低,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增大,家长对暑期托管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部分舆论试图将“取消寒暑假”与缓解这一压力挂钩。但简单地将托管等同于“第三学期”,甚至强制教师加班参与,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多矛盾。
农村与小城市教师薪资较低、培训机会少,对寒暑假的依赖程度更高;大城市教师则更关注假期质量与工作生活平衡。
若政策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调整,无疑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部应加大对强制教师参与托管服务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教师薪资待遇,杜绝“假期即无偿加班”的隐性剥削现象。
可借鉴浙江“一周四天半工作制”试点经验,探索适合教师职业特点的“短工时高产出”模式。
暑期托管应定位为看护服务,开放学校图书馆、运动场馆等资源,组织文体活动,严禁集体补课。
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如大学生志愿者等,分担教师压力,提升托管服务质量。
家长要理解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摒弃将“假期长短”等同于“工作投入度”的片面观念;社会各界也应正视教师高压力、低薪酬的矛盾,给予教师更多理解与支持。
教师寒暑假存废之争,本质上是教育价值观的博弈。
教育部的辟谣平息了短期争议,但深层次的问题仍亟待解决。只有在保障教师权益与回应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制度创新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才能构建公平、可持续的教育生态。
来源:我是小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