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们不谈 “坚持就是胜利” 这种正确的废话,要聊点反常识的真相:跌入谷底时,你以为的绝境,可能是上帝给你留的唯一出口;你最害怕的负债,或许是逼你重生的最好燃料。
2021 年深秋的一个凌晨,北京新东方总部 12 层的办公室里,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蜷在行军床上翻来覆去。
手机屏幕亮了又暗,暗了又亮,全是催债短信和未接来电, 银行的、供应商的、家长的退费申请,密密麻麻像一群饥饿的蚊子。
这个男人就是俞敏洪,曾经的 “留学教父”,彼时却成了 “负债千亿” 的 “背锅侠”。
三个月前,某减落地,新东方市值暴跌 90%,账上的钱连退学费加遣散员工都不够。
有媒体拍到他在楼道里抽烟,背影佝偻得像棵被狂风压弯的老槐树。
当时全网都在唱衰:“俞敏洪要完了”“新东方凉透了”,连他身边的老部下都偷偷劝他:“俞老师,实在不行就申请破产吧。”
可谁能想到,一年后,这个快 60 岁的老头带着一群英语老师在直播间卖玉米,硬生生卖出了 “东方甄选” 这个市值百亿的新招牌。
当董宇辉用 “浪漫主义的英语” 讲解牛排时,俞敏洪在镜头后擦汗的样子,比当年站在新东方讲台时更有光芒。
今天我们不谈 “坚持就是胜利” 这种正确的废话,要聊点反常识的真相:跌入谷底时,你以为的绝境,可能是上帝给你留的唯一出口;你最害怕的负债,或许是逼你重生的最好燃料。
俞敏洪的逆袭不是靠运气,而是踩对了三个 “反人性” 的台阶 ,这才是普通人能抄的 “谷底翻身指南”。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 “谷底是万丈深渊”,掉下去就粉身碎骨。
可俞敏洪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谷底根本不是深渊,而是让你停下瞎折腾的 “安全区”。
因为当你负债累累、众叛亲离时,所有虚幻的光环都被撕碎,你反而能看清自己真正能靠什么站着。
所以别慌,“一无所有” 才是最好的起点
2021 年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俞敏洪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他没有急着找投资人借钱,反而把新东方全国校区的 8 万多套课桌椅捐给了农村学校。
当时有人骂他 “脑子进水”,都快破产了还搞慈善,这不是装大方吗?
可俞敏洪自己说:“当我把桌椅捐出去的那一刻,突然就松了口气。我意识到我什么都没有了,反而不用再怕失去什么。”
这句话戳破了一个真相:我们平时的焦虑,大多来自 “怕失去现有的”,怕丢工作、怕没面子、怕别人说闲话。而谷底把你 “现有的” 全拿走了,你反而获得了 “不怕输” 的自由。
这就像玩游戏,你一路打怪升级攒了一身装备,反而不敢闯高难度副本;可一旦号被清零,你反而敢放手去试以前不敢碰的玩法。
俞敏洪就是这样:没了教培业务的 “装备”,他才敢带着一群英语老师去做直播,这在以前,简直是 “自降身价” 的蠢事。
反观那些负债后一蹶不振的人,不是因为跌得太狠,而是总想着 “回到过去”。
就像有人炒股亏了钱,天天盯着 K 线图盼着反弹,结果越陷越深。俞敏洪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不回头看 “失去的”,只盯着眼前 “能做的”。
提到负债,所有人都觉得是灾难。可俞敏洪的负债却帮他做了一件 “断舍离”:把那些消耗精力却不创造价值的人和事,全给筛掉了。
新东方有不少高管跳槽,还有些合作伙伴催着要违约金。
俞敏洪说:“以前逢年过节要应付各种饭局,现在不用了,那些只看你风光才跟你玩的人,自动就消失了。” 剩下的是什么人?是愿意跟着他一起搬课桌椅、一起试播带货的 “死忠粉”。
负债就像一块 “试金石”,帮你过滤掉虚假的人脉、无效的社交、不切实际的幻想。俞敏洪以前是 “留学教父”,身边围着的不是官员就是富豪,聊的都是 “上市”“融资” 的大话题;负债后,他天天跟农民聊玉米产量、跟供应链聊物流时效,这些 “接地气” 的事,反而让他找到了新的商机。
更有意思的是,负债还逼他改掉了 “大手大脚” 的毛病。以前新东方赚钱容易,他对成本不敏感;现在每花一分钱都要算清楚,这种 “抠门” 反而让东方甄选的运营效率比其他直播团队高得多。有员工爆料:俞敏洪连直播间的灯光都要亲自调,就为了省点电费。
你看,负债不是让你当 “老赖”,而是让你学会 “精准花钱”“精准社交”“精准发力”。就像俞敏洪说的:“以前我是被财富推着走,现在是被负债逼着走, 后者反而让我走得更稳。”
跌到谷底后,所有人都告诉你 “要加油、要努力”,可俞敏洪却用行动证明:往上走不是靠猛冲,而是靠 “巧爬”。就像爬山,谷底最陡,猛冲只会摔得更惨;只有找到 “抓手”,一步一步踩稳,才能慢慢爬上去。俞敏洪的 “巧爬” 秘诀,藏在三个反常识的动作里。
1、别先想着 “赚钱”,先想着 “不亏更多”
负债后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急着 “捞快钱”。有人去搞传销,有人去炒期货,结果越陷越深。俞敏洪却反其道而行:先停掉所有 “可能亏钱” 的业务,再找 “肯定不亏” 的小事做。
新东方砍掉了所有 K12 相关的业务,哪怕有些还能勉强盈利。俞敏洪说:“那些业务就像着火的房子,你再进去抢东西,只会被烧伤。” 然后他做了一件 “肯定不亏” 的事:卖新东方的旧书和文创产品。
刚开始直播时,他们没有明星主播,没有豪华布景,就用手机对着一堆旧书讲:“这本《托福词汇 21 天突破》是我当年亲手编的,现在 10 块钱一本,还送签名。” 虽然赚的钱不多,但至少不亏,还保住了新东方的老粉丝。
这种 “先止损,再盈利” 的思路,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先止血,再开药。俞敏洪很清楚:负债时,“不亏” 就是 “赚”。因为每少亏一分钱,就离翻身近一步。
反观那些急着赚钱的人,就像口渴的人喝海水,越喝越渴。有个做教培的老板跟俞敏洪同期负债,他不听劝,非要搞 “高端留学咨询”,结果因为成本太高,半年就彻底破产了。
2、别靠 “自己” 爬,要靠 “别人” 搭梯子
很多人跌入谷底后,会变得自卑敏感,不愿意麻烦别人,觉得 “没人会帮自己”。可俞敏洪却明白:往上爬的时候,光靠自己的手不够,得让别人伸手拉你一把。
东方甄选能火,离不开两个人的帮助:一个是董宇辉,一个是俞敏洪的老朋友们。董宇辉本来是新东方的英语老师,没有任何直播经验,俞敏洪却大胆把他推到镜头前,还亲自给他当 “助理”,递水、擦汗、帮着卖货。
而俞敏洪的老朋友们,像王石、周鸿祎,都来直播间捧场,帮他引流。
有人问俞敏洪:“你就不怕董宇辉火了之后单飞吗?” 俞敏洪笑着说:“他火了说明我眼光好,就算他单飞,也会记得我的好。” 这种 “敢用人、敢放权” 的心态,让更多人愿意帮他。
这就颠覆了 “靠人不如靠己” 的常识:谷底时,靠己只能爬得慢,靠人才能爬得快。但前提是,你得在风光时善待别人,俞敏洪以前对员工好是出了名的,新东方员工的福利比同行好很多,所以他负债时,才有那么多人愿意跟着他。
3、别盯着 “远方”,要盯着 “脚下的石头”
往上爬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总看山顶,结果踩空了脚下的石头。俞敏洪却相反:他从不想 “什么时候能翻身”,只想着 “下一步该踩哪块石头”。
东方甄选刚起步时,俞敏洪每天都在直播间盯细节:玉米的包装会不会漏?快递能不能次日达?客服回复够不够快?有一次,有顾客投诉玉米太老,他连夜开车去东北的玉米基地,跟农民一起选玉米,直到选出满意的品种。
有人觉得他 “小题大做”,说:“你一个大老板,何必管这些小事?” 俞敏洪却说:“谷底的时候,没有小事。每一件小事做好了,就是大事。” 就像搭积木,一块一块搭稳了,才能建成高楼;如果哪一块没搭好,整个积木都会塌。
这种 “聚焦当下” 的心态,让俞敏洪避开了很多坑。比如直播带货最容易出问题的供应链,东方甄选因为提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几乎没出过大问题;而其他一些直播团队,因为急于扩张,供应链掉了链子,很快就凉了。
我们总觉得 “往上走” 需要宏大的计划,可俞敏洪用行动证明:谷底翻身不需要 “蓝图”,只需要 “把每一步走对”。
很多人把跌入谷底当成命运的 “惩罚”,可俞敏洪却把它当成了 “重塑自己” 的机会。他说:“‘双减’让我失去了新东方,但也让我找回了俞敏洪。” 这种 “重塑” 的智慧,才是他逆袭的核心,不是变回以前的自己,而是变成 “更好的自己”。
俞敏洪以前是 “留学教父”,走到哪里都被前呼后拥,现在却要在直播间里跟网友讨价还价:“家人们,这个苹果真的好,19 块 9 两斤,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这种 “放下身段” 的改变,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有个老部下跟他说:“俞老师,您这样太掉价了。” 俞敏洪却说:“什么是掉价?能让员工有饭吃,能让农民的玉米卖出去,这才是最有面子的事。” 他甚至在直播间里学年轻人说 “yyds”“绝绝子”,虽然说得很生硬,却让网友觉得 “这个老头很真实”。
这就戳破了一个真相:谷底时的 “面子”,都是虚的;能让你活下去的 “里子”,才是实的。
很多人负债后不敢出门,怕被人笑话,结果错失了很多机会。俞敏洪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该直播直播,该下乡下乡,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
俞敏洪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能吃苦,而是他能 “彻底忘掉过去的成功”。他从不跟人提 “我以前做新东方多厉害”,反而总说:“我现在就是个新手,要跟年轻人学。” 这种 “空杯心态”,让他能快速接受新事物。
为了做好直播,他每天都看其他主播的直播,从李佳琦学到 “带货话术”,从薇娅学到 “选品逻辑”(当然,薇娅的合规问题他可没学)。他还跟董宇辉学怎么用英语讲解产品,虽然经常说错,却乐此不疲。
反观那些失败后再也站不起来的人,大多是 “活在过去”,总说 “我以前多牛”,却不愿意接受 “现在的自己需要学习”。就像有人以前是大厂高管,失业后不愿意做基层工作,结果在家待业好几年。
俞敏洪的智慧在于:他明白 “过去的成功经验,可能就是现在的绊脚石”。
教培行业的成功逻辑是 “规模化扩张”,而直播行业的成功逻辑是 “精细化运营”,如果他还用老办法做新业务,肯定会失败。
现在的俞敏洪,最喜欢在直播间里讲自己负债的经历:“我当时睡在办公室,每天都怕天亮,因为一睁眼就要面对一堆催债电话。” 他讲得云淡风轻,就像在讲别人的故事,却总能打动网友。
有个网友在评论区说:“俞老师,我也负债了,听了你的故事,我觉得我还能再拼一把。” 俞敏洪看到后回复:“别怕,谷底的时候,每一步都是向上的。” 他的故事,不仅帮自己赚了钱,还帮很多人找回了勇气。
这就是谷底翻身的终极智慧:当你能把自己的痛苦当成故事讲给别人听时,你就真的走出来了。因为讲故事的时候,你已经不是故事里的 “受害者”,而是 “旁观者”,你能看清自己哪里做错了,哪里做对了,还能帮别人避开同样的坑。
最后,我想给大家讲一个俞敏洪的小故事:那次事情后,他去爬了一次泰山。爬到中天门时,他累得想放弃,向导说:“俞老师,你看那些挑山工,他们挑着几十斤的担子,都能爬到山顶,你为什么不能?” 俞敏洪听了,咬着牙爬到了山顶。
站在山顶上,他说:“我突然明白,人生就像爬山,谷底就是中天门,你觉得累,是因为你在往上走;如果你往下走,确实轻松,但永远也看不到山顶的日出。”
如果你现在也负债累累、跌入谷底,别害怕,别退缩。
记住俞敏洪的话:“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往上走。” 不用怕走得慢,不用怕别人笑,不用怕犯错。 只要你敢站起来,哪怕每天只走一小步,也终会走出谷底。
因为真正的谷底,从来不是地面,而是你 “不想站起来” 的绝望。当你鼓起勇气迈出第一步时,你会发现:原来谷底的路,一直都向上延伸着。
现在,你准备好 “往上走” 了吗?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