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创作者轻点鼠标“生成”作品,当网友借助AI瞬间完成“换脸”,当不法分子滥用克隆语音骗取钱款……人工智能这柄双刃剑,一面闪耀着“创新引擎”的灼灼光芒,另一面却已成为“侵权工具”的冰冷暗影。你是否清醒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不当使用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当创作者轻点鼠标“生成”作品,当网友借助AI瞬间完成“换脸”,当不法分子滥用克隆语音骗取钱款……人工智能这柄双刃剑,一面闪耀着“创新引擎”的灼灼光芒,另一面却已成为“侵权工具”的冰冷暗影。你是否清醒意识到,人工智能的不当使用可能触碰法律红线?
01
AI“换脸”踩中版权雷区
陈某是古风人像摄影师,其发现某科技公司运营的小程序设置有AI生成“一键换脸古风汉服”板块,其中展示的部分模板素材与其发布的短视频如出一辙。用户仅需将自己的照片上传至该小程序,在点击观看30秒广告后即可制作“AI换脸”后的古风汉服形象并保存到手机相册中。某科技公司以“AI换脸”为卖点将原始视频用于牟取商业利益,既未经授权许可,又未支付报酬,其行为属于侵害他人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应当依法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02
克隆语音泛滥衍生侵权、诈骗
市面上“20s克隆人声”服务号称仅需获取克隆对象20秒以上的清晰录音,即可生成以假乱真的声纹。部分不法分子滥用相关技术冒用知名人士声线,大规模翻唱盗版歌曲或制作盗版有声书,还有的不法分子借助伪造的声音冒充他人骗取钱款。在一起人格权纠纷案件中,某智能科技公司未经配音师授权同意,擅自将其声音AI化,并嵌入平台文本转语音功能,导致他人利用配音师声音制作的作品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侵犯了该配音师的人格权。
03
“AI一键成片”引发侵权风波
某热播剧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播放,该剧独家信息网络传播权归某科技公司所有。上述热播剧作品素材片段属于视听作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创性”,应受法律保护。某公司未经同意擅自将上述视听作品上传至服务器,利用AI技术切割、拼接剧集片段,自行生成或者提供给用户作为素材生成新的视频并广泛传播,侵犯了视听作品所有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01
合法授权,源头避雷
对于涉及他人权利的AI应用必须严守授权红线。无论是利用AI技术克隆语音用于商业配音,还是合成公众人物图像制作短视频,均需事先获得权利人的明确授权,避免因“技术便利”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02
生成审查,责任自担
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避免简单“一键生成”后直接使用,应进行必要的审查与修改。例如,对AI生成的文字、图像等,需审核是否包含他人受保护的作品元素,通过调整结构、融入个人创意等方式,确保内容具备原创性。
03
增强意识,遵守规则
使用者应提升法律意识,主动了解与AI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AI生成内容的权利归属、合理使用边界等核心问题。同时,关注AI相关案例的裁判倾向,构建对AI法律风险的预判能力。
总而言之,AI技术的蓬勃应用,正重塑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但AI要实现行稳致远,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护航。唯有严守规则边界、秉持合理利用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拥抱AI,迈向蕴藏无限可能的“智能未来”。
本期作者
卢颢月
上海嘉定法院
民事审判庭
法官助理
来源:上海高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