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提问,几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集体焦虑”。月薪一万,就像一条隐形的分界线。跨过去,仿佛意味着走上了体面的生活轨道;跨不过去,则会觉得“读了这么多年书,值不值?”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常常被学生问到一个问题:
“老师,毕业以后我能不能拿到一万块的工资?”
这种提问,几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集体焦虑”。月薪一万,就像一条隐形的分界线。跨过去,仿佛意味着走上了体面的生活轨道;跨不过去,则会觉得“读了这么多年书,值不值?”
但现实却是:绝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以后,月薪一万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达到的数字。
为什么月薪一万是一道大关?
根据教育部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3年应届生就业报告》,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大约在 6050 元。其中能直接拿到 1 万以上工资的比例,不足五分之一。而且,那些能“毕业即过万”的人,基本集中在几个条件叠加的场景:
名校背景:顶尖985、热门专业,校招时就被大厂、金融机构锁定。头部行业:互联网研发、金融投行、医药研发等。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等生活成本高的地方,企业被迫开出更高的工资。换句话说,月薪过万的应届生,既要“拼爹”,又要“拼命”,还要“拼运气”。
然而在网络空间,情况却完全不同。打开短视频平台,到处都是“毕业就月入两万”“普通人轻松年薪百万”的故事。这让很多学生和家长误以为:只要大学毕业,就该有一份不低于一万的工资。
当现实的 6000~7000 元和理想的 1 万+ 对比时,落差感立刻产生。很多学生甚至觉得“我是不是被低估了?”
网络高薪的幻象
为什么网络上的薪资看起来普遍比现实高?
第一,流量驱动的虚假繁荣。
自媒体时代,最容易收割点击的,就是“高薪”“逆袭”这些词。于是各种“月薪两万的普通人”“文科生的高薪出路”不断涌现。可惜大部分是营销号包装出来的案例,甚至干脆是编造的。
第二,隐藏的赚钱逻辑。
有些博主确实月入数万,但他们的收入来源并不是普通就业岗位,而是卖课、带货,甚至割韭菜。对普通大学生而言,根本没有可复制性。
第三,幸存者偏差的放大。
真正“毕业即高薪”的,是极少数。可这些案例被不断传播,像被打上聚光灯一样,掩盖了沉默的大多数。就像买彩票:中奖的人会登上新闻头条,而无数没中奖的人一声不吭。
这就是为什么在网上看,大家都在月入两万;可当你真正毕业,才发现自己和同学普遍在五六千到七八千的区间里挣扎。
为什么“一万”难以跨越?
从经济学角度看,月薪过万并不是一个随意设定的数字,而是企业对稀缺劳动力的“市场定价”。
行业决定天花板。 大多数行业本身就不可能给应届生过万,比如教育、媒体、基层公务员。能过万的,多半集中在少数高盈利行业。地域拉开差距。 在北上广深,企业开出过万薪资,是因为生活成本太高;而在二三线城市,企业没必要给那么高。岗位本质稀缺。 会写代码的人很多,但能写出解决核心问题的少;会做运营的人很多,但能带来实际增长的少。企业只会为“稀缺”买单。这意味着:月薪一万,不是所有毕业生的起点,而是一道真正的“关口”。要跨过去,需要学历、能力、行业、地域等多方面条件的配合。
如何正确看待工资差距?
我经常对学生说一句话:“工资不是面子问题,而是价值问题。”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低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去市场上试一试。能轻松找到更高薪的工作,那说明你确实值这个价;但如果离开现有岗位,连原有工资都找不到,那就说明公司其实在“溢价”雇佣你。
很多时候,工资差距并不是老板的“黑心”,而是行业、岗位和市场共同决定的。与其抱怨,不如思考:自己是否具备那个工资背后的能力?
毕业后第一份工资的高低,不足以决定你的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你三年后能不能突破行业平均水平;五年后能不能进入行业核心岗位。如果你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工资自然会水涨船高。别盯着别人,先问问自己值不值
对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拿不到一万,是正常的。月薪过万不是起点,而是一道要靠成长去跨越的门槛。
不要被自媒体制造的幻象裹挟。网络上那些看似轻松月入两万的人,要么是营销,要么是极少数的幸存者。
更重要的是:工资数字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它背后的价值。
所以,别再纠结“为什么我拿不到一万”。与其焦虑别人赚多少钱,不如冷静问一句:
👉 我现在值多少钱?
👉 我未来如何让自己更值钱?
当你能回答好这两个问题,那道“月薪一万”的坎,其实也就不再是坎了。
来源:抽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