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化工材料绿色制造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12:35 1

摘要:为促进高端化工材料绿色制造与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海峡两岸多相结构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8月20日,我校“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举办了“高端化工材料绿色制造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台湾中山大学的郭绍伟教授、上海交

为促进高端化工材料绿色制造与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海峡两岸多相结构材料领域的学术交流,8月20日,我校“上海市多相结构材料化学工程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举办了“高端化工材料绿色制造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台湾中山大学的郭绍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新灵教授、复旦大学的冯嘉春教授、同济大学的杨金虎教授、东华大学的武培怡教授、东华大学的徐洪耀教授以及多名研究生,围绕有机杂化材料、高性能电极材料、新型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与性能等新兴热点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重点实验室主任辛忠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世成教授主持了会议,我校多名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辛忠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高端化工材料绿色制造与创新已成为化工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不管是传统的石化材料还是电子等领域的新型材料,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专家学者们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将产生更多的创新火花。同时,海峡两岸的材料化工学者长期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尤其是台湾中山大学的郭绍伟教授团队多次到访我校,共同参与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港澳台科技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此次有多位来自台湾的年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交流,他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交流、互动与合作,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化工材料学者携手共进、接力前行、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上午的学术汇报中,台湾中山大学的陈伟征博士、多名研究生及华东理工大学的多名研究生分别作了题为“以双官能基-倍半硅氧烷笼状寡聚体为基础制备高分子复合材料”“噁嗪结构与抗菌性能的构效关系及改性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生物基苯并噁嗪/酚醛/PEO-b-PCL双嵌段共聚物之混合物中由酯交换反应引起的微相分离转变”“基于微反应器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连续化制备过程研究”“用于锂硫电池的铁基多孔有机聚合物骨架多功能凝胶聚合物电解质”“ABS树脂润滑剂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其机理研究”“利用RAFT聚合合成不同链段之二氧化碳基嵌段共聚物及其分子间氢键作用力之研究”“EVA/POE光伏胶膜结构性能关系及高性能化研究”“聚丁二烯胶乳粒径调控策略与附聚机理的研究”等学术报告,为攻克相关技术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双方积极研讨,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并就高端化工材料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下午的学术盛宴中,郭绍伟教授率先作了题为“基于软物质材料建构阿基米德镶嵌结构”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孔洞材料的发展历程,并创新提出了基于软物质材料建构阿基米德镶嵌结构的设计思路,合成了一系列嵌段结构的有机聚合物,包括树状聚合物、二嵌段共聚物、四嵌段共聚物和介孔二氧化硅等,显著增强了其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同时,郭绍伟教授提出了一种制备具有可控相结构的介孔材料的新策略,展望了其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中的发展潜力,拓展了与会师生的思维并激发了热烈的讨论。

冯嘉春教授作了题为“两种常用除酸剂在若干高洁净Ziegler-Natta聚烯烃中作用效果的对比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常用除酸剂在高洁净聚烯烃体系中的应用发展历程,并从聚烯烃净化机理出发,对比了两种常用除酸剂之间的优势和不足,创新提出了基于复配除酸策略的动态中和机制,包括物理吸附型除酸剂、化学反应型除酸剂、复合结构负载型除酸剂以及功能性分子筛材料等,显著提升了聚烯烃产品的洁净度与稳定性,并展望了该技术在高端医用包装、电子级封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王新灵教授作了题为“聚合物链缠结调控凝胶网络结构和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水凝胶的发展历程与其在敷料、半导体等方面的应用,并从经典高分子缠结理论出发,创新提出了通过动态键合策略调控缠结行为的设计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系列具有可控缠结结构的凝胶体系,包括物理交联凝胶、双网络水凝胶、滑环凝胶和熵弹性凝胶等,显著增强了材料的力学强度与回弹性能。同时展望了智能凝胶材料在柔性传感、组织工程及软体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杨金虎教授作了题为“高性能电池设计:从电极材料结构组装到储能应用”的学术报告。他梳理了从电极材料结构组装到储能系统的研究发展历程,并从多级结构设计理念出发,创新提出了基于界面调控与空间限域效应的电极组装策略,制备出一系列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包括多层复合电极、硅碳复合负极及固态电解质等,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与循环稳定性,并展望了高性能电池在电动汽车、规模储能及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武培怡教授作了题为“热致硬化水凝胶”的学术报告。他生动描绘了发现“热致硬化水凝胶”这一现象的场景,创新提出了基于动态物理交联与热触发相变协同调控的设计策略,成功构建了一系列具有高热敏性和可控刚度的水凝胶体系,显著提升了水凝胶材料在高温下的机械强度与结构稳定性。最后,他展望了水凝胶材料在生物医疗器械及高温软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与应用,提出热致硬化水凝胶机理亟待进一步探索。

徐洪耀教授作了题为“POSS基功能与智能材料设计与性能”的学术报告。他介绍了POSS应用于各类材料的研究现状,并从分子层级精确调控的视角出发,创新提出了基于动态共价键与纳米笼型结构协同组装的构建策略,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智能化材料,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与智能响应精度,为航空航天涂层、柔性传感、信息存储及生物医用等前沿领域提供了更为可用的先进材料。

赵世成教授作了题为“磺化聚酰亚胺质子交换膜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他从分子结构设计与微观相分离调控原理出发,创新提出了基于磺化度精细控制与交联网络构建的协同增强策略,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磺化聚酰亚胺质子交换膜,显著提升了材料的质子电导率、机械强度及尺寸稳定性,扩展该材料在氢燃料电池、液流电池及电化学传感器等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