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5日,一辆闪电黄的小米SU7 Ultra在地下停车场剐蹭的几张照片,以病毒式传播席卷全网。
前言
“买得起车,交不起保费!”
2025年3月5日,一辆闪电黄的小米SU7 Ultra在地下停车场剐蹭的几张照片,以病毒式传播席卷全网。
左前翼子板开裂、大灯灯罩碎裂的狼狈画面,却意外让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表示:“这车保费比玛莎拉蒂还贵2000块!”
更魔幻的是,车主们一边抱怨保费高昂,一边在事故后狂赞“车硬人安全”,甚至有人高呼“再买一辆!”
新能源车的“刺客”
还记得2024年5月那会,彼时小米SU7刚上市,便因“性能猛兽”的标签收割流量。
零百加速2秒级的狂暴模式,让车主们肾上腺素飙升,却也埋下隐患
据爆料,仅上市1个半月,事故率竟高达20%!保险公司数据显示,1074台已售车辆中,超200台出险,维修成本直逼豪车。
更离谱的是,售价29.99万的SU7 Max版保费高达8000元,比65万的玛莎拉蒂Grecale还贵2000元。网友调侃雷总造车三年,全给保险公司打工了。
新能源车险“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怪圈早已不是秘密。电池维修成本高、智能系统风险难评估,导致保费普遍比燃油车贵20%-30%。
而小米SU7的“性能崇拜”更是火上浇油,销售一句“20秒真男人模式”,直接让体验者晕厥送医。保险公司被迫用高保费对冲风险,车主却认为“车企炫技,用户买单”,矛盾一触即发。
转机出现在2025年3月。小米SU7 Ultra上市后,售价52.9万的顶配车型首年保费仅9500-11000元,比同价位的宝马5系、奔驰E级低3000元。
这波“保费跳水”让全网傻眼:说好的新能源车险贵呢?原来,小米玩了一招“数据定价”——通过车联网实时监控驾驶行为,联合险企定制风控模型。
急加速、急刹车次数多的车主,保费自动上浮;而平稳驾驶者则享受折扣。
而雷军的野心不止于此。2024年10月,小米通过控股法巴天星财险,构建“造车+保险”的闭环生态。
这意味着,未来小米能直接掌握用户驾驶数据,精准预测事故风险,甚至用智驾系统主动规避碰撞。
以前我们看人,现在车厂教我们看机器,这种降维打击,让传统险企不得不低头合作。
从“骂街”到“真香”
事故率与口碑的悖论,在小米车主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5月,湖北一位SU7车主怒斥“安全气囊未触发”,几天后却改口“车质量真香,再买一辆!”;2025年3月首撞的SU7 Ultra车主,一边晒剐蹭惨状,一边点赞“代步车免费送,管家服务随叫随到”。
不得不说小米售后是懂心理按摩的,撞车送VIP,撞出归属感。
深层矛盾在于,小米将百万超跑的性能下放至20万级市场,让普通用户瞬间获得“赛道级”体验。
销售口中的“狂暴模式”像一颗糖衣毒药,尝过2秒加速的快感后,谁能抵抗飙车的诱惑? 脚一抖就超速。而小米虽强制车主通过赛道培训才能解锁极限模式,但仍被批“治标不治本”。
小米的破局之道,揭开了新能源车险的终极答案,车企必须下场控盘。
比亚迪、蔚来等早已布局保险牌照,用大数据碾压传统定价模型。
而小米更狠:通过法巴天星财险,未来可能推出“买车送保险”套餐,把保费成本揉进车价。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责任划分。L3级智驾普及后,事故责任将从驾驶员转向车企。
小米与平安合作推出的300万智驾险,正是未雨绸缪,一旦系统出错,险企兜底;而车主只需为“人工接管失误”买单。这种“人机风险分割”模式,或许才是保费下降的真正推手。
结语
小米SU7 Ultra的保费争议,本质是汽车产业权力转移的缩影。当车企手握数据、保险、售后全链条,传统险企的话语权正在瓦解。
一边是车主们边撞边夸的魔幻忠诚,另一边是保险公司被迫合作的无奈妥协。这场博弈中,最大的赢家或许是消费者,用更低的保费,买一场关于速度与安全的时代实验。
以前是人开车,现在是车开人,那么,你会为“性能猛兽”买单高保费,还是选择“平平淡淡”的燃油车呢?
来源:不如说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