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你翻来覆去睡不着——昨天晚饭时和14岁的儿子吵了架,他摔门而出时喊的那句“你根本不懂我”,像根刺扎在心里。你明明是为他好,为什么他却像只炸毛的猫,一碰就跳?
凌晨三点,你翻来覆去睡不着——昨天晚饭时和14岁的儿子吵了架,他摔门而出时喊的那句“你根本不懂我”,像根刺扎在心里。你明明是为他好,为什么他却像只炸毛的猫,一碰就跳?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最近像个“情绪开关”?前一秒还笑着聊游戏,后一秒因为你多问了句“作业写完没”就翻脸;你帮他收拾房间,他瞪着眼睛说“别碰我的东西”;你提醒他加衣服,他摔下书包喊“我不冷”。其实不是他故意和你作对——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前额叶还没完全发育成熟,就像一辆没装刹车的车,情绪上来时根本刹不住。更重要的是,他心里憋着股“想当大人”的劲儿:你的关心,在他眼里是“控制”;你的提醒,是“唠叨”;甚至你的爱,都变成了“负担”。他的暴躁,其实是在喊:“我想自己做主!”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小时候没这么叛逆?”其实不是孩子变了,是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更在意“自我”,更需要“被认同”。就像罗静老师说的:“12岁之后,孩子的同伴影响远超过父母。”他不再是那个围着你转的“跟屁虫”,他想有自己的朋友圈,自己的爱好,自己的选择。他的暴躁,不过是想告诉你:“我不是你的附属品,我是我自己。”
你是不是试过“以牙还牙”?他摔门,你就摔碗;他喊,你就比他更大声。结果呢?他更叛逆,你更委屈。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像只受惊的小鹿,你越追,他越跑。你得先避开这几个“致命雷区”:
别当“全知全能”的家长——他说“我喜欢这个歌手”,你别立刻说“这歌有什么好听的”;他说“我想学画画”,你别骂“画画能当饭吃吗”。你以为是“为他好”,其实是在否定他的审美和选择。试试说:“这个歌手的歌我也听过,哪首你最喜欢?”他会觉得“你懂他”。
别否定他的情绪——他说“这次考试没考好,我好烦”,你别骂“谁让你上课不认真”;他说“同学都不跟我玩,我很孤单”,你别笑“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情绪没有“对不对”,只有“有没有被看见”。试试说:“没考好肯定很沮丧吧,要不要一起分析分析错题?”他会觉得“你理解他”。
别过度控制——他想穿破洞裤,你别逼他换成运动裤;他想周末和朋友去打球,你别不许他去。你以为是“保护他”,其实是在“剥夺他的自主权”。试试说:“破洞裤挺个性的,不过明天降温,要不要加件外套?”“周末去打球可以,但要记得下午5点前回家。”他会觉得“你信任他”。
其实,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就像“和猫打交道”——你得顺着毛摸,别硬来。试试这三个“实用技巧”:
第一招:“接住”他的情绪,再“说出”你的心意
昨天和儿子吵架,你是不是后悔没好好说话?其实可以这样:他摔门而出时,你别追上去骂,等他冷静半小时,再敲敲他的门,说:“刚才我太着急了,不该那样说你。我知道你生气是因为我翻了你的日记,我错了,以后我会尊重你的隐私。”你会发现,他的态度立刻软下来——因为他的“情绪”被接住了,他的“需求”被看见了。
第二招:把“命令”换成“商量”,把“你必须”换成“你可以”
你是不是总说“你必须写完作业再玩”“你必须穿这件衣服”?试试换成“你可以先玩半小时,再写作业吗?”“这件衣服和那件,你想穿哪件?”青春期的孩子最讨厌“被命令”,却愿意“自己选”。你给了他选择权,他就会给你配合。
第三招:当“朋友”,别当“父母”
你是不是很久没和他聊过“除了学习之外的事”?试试问他:“最近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游戏?”“你那个朋友小明,最近怎么样?”他会很惊讶——原来你也想知道他的生活。当他觉得“你是朋友”,而不是“父母”,他就会愿意和你聊更多。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不是“叛逆”,是“在长大”。他的暴躁,是在试探“我能自己做主吗?”;他的摔门,是在喊“我想有自己的空间”;他的“不懂事”,是在学“如何成为一个大人”。
你要做的,不是“管住他”,而是“陪他长大”:
- 他想自己安排时间,你就给他列个“责任清单”——作业写完可以玩一小时游戏,但要保证11点前睡觉;
- 他想和朋友出去玩,你就问“需要我帮你准备什么吗?”,而不是“不许去”;
- 他犯了错,你别骂他“没用”,而是说“这次没做好,下次我们一起改”。
记住,孩子的青春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课”。你慢一点,他就会慢一点;你软一点,他就会软一点;你懂他一点,他就会爱你多一点。
今晚,你可以试着敲敲他的门,说:“昨天我不该那样说,想和你聊聊。”说不定他会放下手机,和你聊起最近喜欢的游戏,聊起学校里的趣事。你会发现,那个曾经的“跟屁虫”,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换了种方式,想告诉你:“我长大了,但我依然爱你。”
愿每个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能学会“用爱,接住他的暴躁;用懂,温暖他的成长”。
来源:旋转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