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视网膜厚度依据测量部位的不同变化很大。视网膜在视神经附近的视盘黄斑束处最厚(0.23 毫米),在中心小凹(0.10 毫米)和锯齿缘(0.11 毫米)处最薄。
视网膜厚度依据测量部位的不同变化很大。视网膜在视神经附近的视盘黄斑束处最厚(0.23 毫米),在中心小凹(0.10 毫米)和锯齿缘(0.11 毫米)处最薄。
视网膜各层厚度的区域性差异。
A, 视盘黄斑束,具有最厚的神经节细胞层。
B, 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层有≥2层细胞厚。
C, 周边视网膜,具有单层细胞的神经节细胞层,以及更薄的内核层和外核层。
D, 中心凹,仅存在外核层和感光细胞层。
OCT图像展示了上中所描述的视网膜各层厚度的区域性差异。
A, 视盘黄斑束。
B, 黄斑区。
C, 周边视网膜。
D, 中心凹。
黄斑 (Macula)
临床上,视网膜专科医生倾向于将直径约5-6毫米的黄斑区视为颞侧血管弓之间的区域。在组织学检查中,黄斑是指具有超过一层神经节细胞核的区域。
中心凹切面示意图。 FAZ = 中心凹无血管区;GCL = 神经节细胞层;INL = 内核层;IPL = 内丛状层;IS = 感光细胞内节;NFL = 神经纤维层;ONL = 外核层;OPL = 外丛状层(Henle纤维层);OS = 感光细胞外节;RPE = 视网膜色素上皮。
“macula lutea”这一名称(意为“yellow spot”)源于尸体解剖眼球或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眼中所见中央视网膜的黄色。这种颜色归因于主要存在于Henle纤维层内的类胡萝卜素色素的存在。主要有两种类胡萝卜素色素——玉米黄质 (zeaxanthin) 和叶黄素 (lutein)——它们的比例随距中心凹的距离而变化。在中央区域(距中心凹0.25毫米处),叶黄素与玉米黄质的比例为1:2.4,而在周边区域(距中心凹2.2-8.7毫米处),该比例大于2:1。这种色素比例的变化对应于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的比例:叶黄素更集中于视网膜视杆细胞密集区,而玉米黄质更集中于视锥细胞密集区。
中心凹 (Fovea)
中心凹是黄斑的一个特化部分,表现为中央视网膜的凹陷。其直径约为1.5毫米,大小与视盘(视神经乳头)相当。其边缘在临床上不精确,但在较年轻的眼睛中,中心凹可通过检眼镜观察为一个由增厚的视网膜内界膜 (ILM) 坡面形成的椭圆形反光带。从该点向内,基底层迅速变薄,深入中心凹的坡面直至中心小凹的深处,在那里即使通过电子显微镜也几乎不可见。
中心小凹 (Foveola)
中心小凹是中心凹底部的中央凹陷,位于视盘中心颞侧约4.0毫米、下方约0.8毫米处。其直径约为0.35毫米,中心厚度约为0.10毫米。中心小凹的边界与中心凹融合得难以察觉。该区域感光细胞的细胞核朝向内界膜弯曲前凸,形成中心凹外部。通常,此区域仅存在感光细胞、Müller细胞及其他神经胶质细胞。
中心小凹的感光细胞层完全由视锥细胞组成,其密集排列正是这个小区域负责高视敏度和色觉的基础。中心凹视锥细胞的形状像视杆细胞,但具有中心凹外视锥细胞的所有细胞学特征。其外节平行于视轴且垂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平面。相反,周边感光细胞的外节则向入射瞳孔倾斜。
中心凹无血管区 (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
中心凹无血管区 (FAZ) 或无毛细血管区 (capillary-free zone)的位置大致与中心小凹相同。
中心凹无血管区(FAZ)。A、视网膜血管铸型的扫描电镜图像,显示中心凹无血管区及其下方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该区域视网膜唯一的氧分供应源。B、静脉峰值期拍摄的中心凹无血管区荧光素血管造影图像。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阻挡了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产生的荧光。
其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中的表现差异很大。FAZ的直径范围在250至600微米或更大;通常无法确定一个真正的无血管或无毛细血管区。该区域的视网膜完全由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在累及FAZ的视网膜脱离期间可能受到严重影响。围绕中心凹的是中心凹旁区 (parafovea),宽0.5毫米,是神经节细胞层 (GCL)、内核层 (INL) 和外丛状层 (OPL) 最厚的地方。围绕中心凹旁区的是黄斑的最外周区域——中心凹周区 (perifovea),宽1.5毫米。
来源:云阳好先生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