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桩功如立禅,一势定乾坤。
在形意拳三体式的桩架中,在八卦掌走转的身形里,"龙蹲虎坐" 四字始终是内家拳修行的不二法门。近代形意拳大师薛颠在《象形拳法真诠》中明言:"象其形,龙蹲目之精,爪之威;虎坐,摇首怒目,胯坐挺膝腰",这短短十六字道出了武道筑基的核心要诀。
作为一名沉浸拳术十余年的习练者,我愿以亲身感悟结合拳论真义,为同好解析这一古老桩功的深层智慧。
龙蹲虎坐并非孤立的两个姿势,而是内家拳 "身备五弓" 力学结构的完美呈现。在形意拳三体式中,这一结构体现得尤为精妙 —— 龙蹲成身弓,虎坐成腿弓,两弓相济则劲源不绝。
"龙蹲" 之要在脊椎的重塑。
常人腰椎自然内凹,如未开之弓,而龙蹲需 "命门后吸",将腰椎的生理弯曲转为微向外凸的 "反弓" 状态。练习时需感觉脊柱如大龙拔起,从尾闾到颈椎节节贯穿,仿佛有无形之从头顶百会穴牵引,同时尾骨向内卷收,如同龙尾含珠。这种姿势能充分拉伸背部两条大筋,使督脉通畅,正如拳论所言 "骨灵河车转,筋络伸缩如弓弦",为整体发力奠定基础。初练时往往会感到腰背酸胀,这正是改变多年不良体态的必经之路,坚持半月后便会觉脊背舒展,步履轻健。
"虎坐" 之妙在下肢的蓄势。
猛虎坐窝时看似沉静,实则后腿大筋早已如满弓待发。练习时需 "裹胯沉重心",将力量贯注于后腿大腿根部,感觉这条大筋从裆部一直延伸至脚跟,形成强劲的腿弓。
要点在于 "扣膝合裆,脚后跟微微外转",使两腿之力集中于身体中线,同时气沉丹田,达到 "虚心实腹" 的境界。
八卦掌在虎坐基础上更添 "撑裹拧钻" 之要求,使腿部筋骨呈麻花状拧转,增加了发力的螺旋劲,这也是不同拳种对同一原理的差异化表达。
龙蹲与虎坐的协调统一是关键。
尾骨内收是连接二者的枢纽,正如老师傅常说 "尾骨卷,海底翻",这个细微动作能同时加固身弓与腿弓,确保丹田之气不泄。
站桩时若能做到 "龙蹲顶贯神,虎坐气沉海",便会体会到身体如鼎有三足,稳如泰山而内蕴生机。
龙蹲虎坐的修炼蕴含着内家拳 "伸筋拔骨、炼气化神" 的完整体系,其核心要义可归纳为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筋骨筑基是首要功夫。
三体式的关键 "是将两条腿的大筋撑起来,就像把弓弦拉开一样",这种 "伸筋拔骨" 的训练能显著提升肌腱韧性与骨密度。
龙蹲通过脊椎反弓拉伸背部筋膜,虎坐通过胯部内裹锻炼髋周肌群,二者共同作用使全身形成弹性结构。
我的亲身体验是,坚持三个月后,原本上楼膝盖发软的情况明显改善,拳架中也能感受到力量从脚底直达指梢的贯通感。
王芗斋在《意拳正轨》中强调 "筋伸似弓弦,运劲如弦满",正是对这种筋骨状态的精准描述。
丹田抱气是能量核心。
龙蹲虎坐的共同诀窍在于 "端住丹田",通过尾骨内收、气沉丹田的配合,使腹腔形成稳定的气压腔体。形意拳讲究 "束展如弓",束身时坐丹田蓄气,展身时射丹田发力,这种 "一束一展" 的呼吸配合能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
练习中需注意 "不可刻意憋气,亦不可任气散逸",要做到 "呼吸深长均匀,与动作同步",形成自然的腹式呼吸节律。当丹田气足时,会有暖流传遍四肢的感觉,这便是 "气海充盈" 之兆。
整体发力是技击关键。
龙蹲形成的身弓与虎坐练就的腿弓,在发力时如五弓齐发,产生 "力由根发,达于梢节" 的整劲。薛颠描述这种发力状态为 "动如飞龙升天,翦似猛虎出林",形象展现了龙虎之势的动态威力。
实际应用中,这种间架结构能在被攻击时保持重心稳定,在进攻时形成 "全身一片射入" 的穿透劲。我的师父常说 "站桩如种树,根深才能叶茂",正是强调这种整体间架对技击的基础作用。
动静相宜是修炼要诀。
龙蹲虎坐看似静止,实则内有微动,正如 "静如处子,动若脱兔" 的武术谚语。
形意拳三体式讲究 "在静中求动",八卦掌走转则强调 "在动中求静",但都遵循 "束时坐丹田,展时射丹田" 的动静转换规律。
日常练习可采用 "定式站桩 + 活步走架" 的组合方式,定式练间架,活步练转换,如此才能达到 "进退要连环" 的境界。
龙蹲虎坐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许多习练者在入门阶段便会遇到瓶颈,若不得法,不仅进步缓慢,还可能伤及身体。
膝盖压力过大是最常见的问题。
初学者往往为追求低桩而刻意下蹲,导致膝关节超过脚尖,形成 "跪膝" 之势。
正确做法是 "胯坐挺膝腰",通过髋关节的下沉而非膝关节的过度弯曲来降低重心。可先从高桩开始,确保 "后腿膝盖对着脚尖",感受大腿根部大筋的拉伸而非膝盖的挤压。
我初学时常在膝盖处放置薄纸,确保下蹲时纸张不被夹皱,这个方法能有效纠正跪膝习惯。若已出现疼痛,则需暂停练习,改练站墙功放松膝关节,待恢复后再循序渐进。
尾骨内收不到位会导致丹田漏气。
许多人站桩时臀部外翘,尾骨朝天,违背了 "尾闾内收" 的要诀。纠正此问题可采用 "溜臀缩肛" 法:想象尾骨如坠重物自然下垂,同时轻轻收缩肛门,使会阴穴闭合。
有个形象的比喻是 "如坐高凳",臀部有向后下方坐的趋势但不真正接触物体。我师傅教的 "贴墙找感觉" 法很有效:背部贴墙站立,慢慢将尾骨向墙壁方向靠拢,找到尾闾内收的肌肉记忆后再离墙站桩。
上实下虚的失衡状态也需警惕。
不少习练者站桩时耸肩挺胸,将力量贯注于上半身,导致 "头重脚轻"。
龙蹲虎坐要求 "上虚下实",即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通过 "肩撑胯坠" 的调节,使重心稳固于下盘。纠正时可意念 "头顶悬一线,足趾抓地如钻",同时放松颈部和肩部肌肉,感受力量从脚底通过脊椎向上延伸而非向下压迫。
我的经验是站桩前先做三分钟 "颠足" 练习,通过震动使重心下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虚实关系。
松紧失衡是进阶阶段的难关。
要么全身僵硬,气血不畅;要么松懈无力,不成间架。
正确的状态应是 "紧中求松",即骨骼撑紧而肌肉放松,正如拳论所言 "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练习中可先通过 "撑裹拧钻" 找到间架的紧张感,再有意识地放松不必要的肌肉群,体会 "外紧内松" 的微妙状态。
我曾在老师调桩时顿悟:当他轻推我手臂,我只需保持间架不变而不用力抵抗,便能自然化解来力,这正是 "松而不懈" 的境界。
龙蹲虎坐的修炼没有捷径,唯有 "拳不离手" 的坚持与 "时时勤拂拭" 的用心。
正如李仲轩先生所言:"站桩就是不断在练习当中进步,练习当中的问题,需要一步步的克服"。每次站桩都是与自己身体的对话,在筋骨的拉伸中感受生命的张力,在气息的沉浮中体会内在的能量,这正是武道修行 "性命双修" 的真谛所在。
从形意拳的 "三体式" 到八卦掌的 "走转桩",龙蹲虎坐跨越了拳种的界限,成为内家拳共同的筑基宝典。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更是一种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修行之道。
当我们的脊椎能如大龙般灵活,下肢能如猛虎般稳健,便真正理解了 "龙蹲虎坐" 四个字背后 "立天地之正,蓄阴阳之力" 的武道智慧。
愿同好们在桩功修炼中体认筋骨之妙,感悟生命之力,终达 "神乎其技" 的境界。线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来源:三餐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