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男子胃息肉切除顺利,2年后确诊胃癌,医生:他疏忽了关键3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11:48 5

摘要:张天浩,38岁,是一名汽车维修工,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嘈杂的车间和汽油、机油的气味中。由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他的饮食一直没有规律可言。常常是忙到中午,随便吃个快餐或是隔夜的剩饭,几乎没有时间或心情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每天都靠大量的咖啡和能量饮

张天浩,38岁,是一名汽车维修工,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嘈杂的车间和汽油、机油的气味中。由于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他的饮食一直没有规律可言。常常是忙到中午,随便吃个快餐或是隔夜的剩饭,几乎没有时间或心情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每天都靠大量的咖啡和能量饮料来提神,晚上常常加班到很晚,回家后也没有规律的作息,更没有时间去锻炼身体。慢慢地,张天浩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感到疲惫,但却没有意识到,这种看似无害的忙碌,早已为他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2020年7月2日,张天浩刚吃完酱肘子,站在车间一角,手里拿着一把扳手,准备继续修理一辆车。刚弯下腰,他感觉胃部有些不适,像是有气体在胃里积压,涌了上来。他忍不住打了个嗝,轻轻揉了揉肚子,想着可能是刚才吃得有点快。胃里的不舒服感并没有减轻,反而又打了好几个嗝,嗝声越来越大,一股酸味和食物残渣的味道涌上喉头,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油腻味。

张天浩停下了手中的活,走到水槽旁,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想要缓解胃部的不适。可水喝下去后,他只觉得胃里的胀气更明显了,嗝声也变得更加频繁。他又弯腰拍了拍肚子,想用这种方式让气体排出去,但没多大效果。胃部的闷痛逐渐蔓延到胸口,感觉像是有东西顶着,越发不舒服。每一次嗝声带来的气流都让胸口更加压迫,胃部的闷痛也在加重,仿佛有东西在不断翻滚。张天浩摇了摇头,还是没有太在意,觉得这些小毛病不至于影响工作。

5日,张天浩打开引擎盖,正蹲在车旁准备调整发动机,汽油味扑面而来,他突然感觉喉咙一阵剧痛,像是有尖锐的东西卡在了喉咙里。他不自觉地咽了一口口水,痛感瞬间加剧,像是锋利的刀片划过喉咙,剧烈的刺痛从喉部蔓延至胸口。喉咙感觉更加干涩,疼痛像火烧一般扩散,呼吸也变得困难。他轻轻捂住喉咙,又低头喝了几口水,想用水冲刷喉咙,但水下去后,痛感依然没有丝毫减轻,反而更加剧烈,像是把他的上身硬生生地捆住了。

他正要抬手活动一下手臂,试图缓解一下僵硬,但刚一转动,肩膀传来隐隐作痛,像是有重物压住了整个肩部。肩膀的痛感逐渐从局部扩展到脖部,带着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他低头轻轻揉了揉肩膀,试图放松,但疼痛依旧未减,轻微的动作也可以引起剧烈的肩膀疼痛,像是铁钳夹住了他的肌肉。随着他转动脖子,肩膀的疼痛逐渐从局部蔓延至上背,仿佛有一股沉重的压力压迫着整个肩部,连带着他的上半身都变得僵硬。

他身体前倾,扶住车旁的工作台,想借力调整姿势放松肩膀。但是手刚搭上工作台,疼痛迅速蔓延至腹部,腹部突然开始剧烈胀痛,像是有气体在肚子里迅速膨胀,给胃部带来强烈的压力。他本能地双手捂住肚子,试图稍微缓解一下那股压迫感。然而随着腹部的收缩,疼痛感愈加剧烈,痛感迅速蔓延到整个上腹部,腹部的沉重感像是一块石头压在肚子上。他深吸一口气,胃部的痛感随着气流加剧,胸口也开始有种压迫感。

他的呼吸变得急促,双腿有些发软,微微弯腰,试图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但腹部的痛感让他几乎无法站稳,意识也开始变得模糊。头一阵晕眩,双眼一黑,整个人失去了支撑,重重地摔倒在地。身边的同事赶忙冲过来,惊慌地扶住他,发现他面色苍白,额头上渗出冷汗,眼睛微微睁开,已经失去焦距,空洞无神,嘴唇微微发紫,明显没有意识。无奈之下,他急忙掏出手机拨打了120。

入院后,医生紧急展开检查。胃镜检查提示:胃窦后壁与角切迹可见有蒂息肉2枚,大小分别约6mm和8mm,表面充血,蒂部基底较宽,周围黏膜散在点状糜烂;食管下段伴轻度炎症改变。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为25.6‰(阴性<4.0‰),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粪便隐血呈弱阳性(正常为阴性)。血常规:Hb128g/L(120–160),MCV82fL(80–100),WBC6.2×10⁹/L(3.5–9.5),PLT260×10⁹/L(125–350);铁蛋白24μg/L(男性30–400),提示有轻度缺铁倾向。

病理活检:胃窦息肉性质为增生性,背景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未见异型增生。血清幽门螺杆菌IgG阳性(阴性为正常)。炎症指标:CRP2mg/L(<8),ESR12mm/h(<20)。心电图与胸片未见急性异常。综合上述,初步诊断为:胃息肉(胃窦,2枚,6–8mm,增生性)、慢性活动性胃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伴轻度缺铁倾向。其近期餐后嗳气、上腹胀与咽部不适,与胃窦炎症及胃排空紊乱、反流刺激密切相关。

医生把胃镜与病理报告摊在桌面,先指出两枚小息肉的位置和大小,再让他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结果。张天浩有些惊讶,问这算不算严重。医生解释,“增生性息肉多与慢性炎症和幽门螺杆菌有关,单个小息肉短期内风险不高,但长期慢性刺激会反复出血、贫血,少数也可能在持续炎症环境中发生不良变化。若拖延,症状会反复,出血与贫血风险上升,后续处理也更复杂。”他沉默片刻,想到工作常加班、饮食不规律,最终点头同意接受内镜治疗与根除治疗。

张天浩住院行无痛胃镜下圈套切除两枚有蒂息肉,创面予电凝止血与夹闭保护;术后72小时内少量多餐,半流食过渡。围手术期给予泮托拉唑或埃索美拉唑抑酸,联用硫糖铝或枸橼酸铋钾保护黏膜。依据当地耐药情况启动幽门螺杆菌铋剂四联根除疗程,包括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疗程足量完成,由医生评估个体化选择具体联用方案。必要时合并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短程改善餐后胀与嗳气。

出院前,医生交代:“回家后最重要的就是把整个根除疗程完整走完,不能漏服任何一种药物。抑酸药和黏膜保护药要按照医生指导足疗程维持,不要自行停药。饮食方面,应以温软、少油、少辛辣为主,控制在少量多餐,晚餐最好不晚于睡前3小时,避免夜宵。酒精、浓茶、咖啡、碳酸和能量饮料都要暂时戒掉。每天保持半小时的快走即可,晚上休息时可将床头适当抬高,减轻夜间的返流。根除完成后4–8周需要复查13C呼气试验,术后6–12个月复查胃镜,评估瘢痕与是否复发。”

张天浩回到家后,每天早晨醒来,都会先倒一杯温水慢慢喝下,再按时把药服好。吃饭的时候,他刻意放慢速度,把食物嚼得很细,每顿都只吃到七分饱。上午修车时,他不再长时间低头弯腰,每隔两个小时都会起身走动几分钟,让身体放松。午餐也变得规律,告别了油炸和辛辣的重口味,饭后会在车间外慢慢走一走,觉得胃里轻松不少。下午要是出现轻微的嗳气或喉咙不适,他会停下手里的活,靠在墙边做几次深呼吸,避免立刻钻车底或搬重物。用药期间他严格戒酒,也避免自己去乱用药。日常排便保持通畅,遇到偶尔便秘,就会多吃点蔬菜水果,再补充温水。

3个月后复查胃镜显示:原胃窦息肉切除位瘢痕平坦,局部黏膜愈合良好,未见残留或新发息肉,炎症范围较初诊时明显减轻。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为2.1‰(阴性<4.0‰),粪便隐血检测为阴性(正常应为阴性)。血常规:Hb139g/L(120–160),MCV86fL(80–100),WBC5.8×10⁹/L(3.5–9.5),PLT248×10⁹/L(125–350);铁蛋白升至45μg/L(男性30–400)。整体来看,胃部病灶已切除,幽门螺杆菌被清除,血液指标恢复,乏力与餐后不适症状明显减轻。然而,就在检查数据趋于正常、恢复顺利的时候,一场潜藏更深的危机正悄然逼近……

2022年10月18日,张天浩正弯腰拧紧发动机的螺丝,刚准备伸手去拿旁边的扳手,喉咙忽然一阵发紧,像被硬块堵住般难以下咽。他不自觉地咽了口唾沫,却只换来一道割裂般的刺痛,痛感从喉咙深处直冲到胸口。灼热的干涩感愈加明显,仿佛火烧般不断摩擦。他赶紧停下手里的活,抬手捂住喉咙,弯腰去舀了几口水喝,希望把堵塞感冲下去。但症状反而更重,水下去后堵塞感像膨胀了一样,刺痛扩散到胸骨后方。伴随灼痛和压迫,喉咙像被勒住,空气难以顺畅通过,呼吸开始带着明显的窒闷感。

他又低头清了几次嗓子,想把异物感咳出来。胸口忽然一阵突突乱跳,心脏像失去节奏般撞击着肋骨。他屏住呼吸,胸腔里的跳动却越来越急,每一次脉动都伴随闷闷的压迫感。他立刻把工具丢在一旁,双手紧紧按在胸口,再退到工作台边坐下,弯腰深呼吸,试图拉回节奏。心跳频率乱到让胸口发颤,压迫感迅速向两侧扩散,波及到肩膀和上背。肩部肌肉像被硬绳勒紧,酸胀中夹杂着灼烧般的疼痛。上背部随之发沉,每一次呼吸都牵扯出钝痛。

呼吸急促得像被人掐住喉咙,胸腔里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他刚迈步想去找人来帮忙,眼前忽然天旋地转,强烈的眩晕感让他看不清方向。他努力睁大眼睛,视线却越来越模糊,像是蒙上了一层白雾。眼球酸胀,转动时伴随钝痛,视野里的物体边缘开始模糊抖动,颜色渐渐失真。头里的旋转感一阵阵袭来,让他站不住脚,双腿发软。

他急忙伸手去抓住工作台,想让身体稳定下来,但手指打滑,抓不稳冰冷的边缘。见头晕没有好转,他又摇晃脑袋,眼前突然变黑,身体彻底失去平衡,重重倒在车间地上,工具散落四周。同事听到声响跑来,见他脸色惨白,额头冷汗直流,嘴唇发紫,整个人像是失去了血色,皮肤透着蜡黄,喉间发出粗重而不均匀的气声,立刻将他扶起,慌乱中掏出手机拨打120,声音急促颤抖地喊着救护车。

院内检查结果不容乐观,胃镜显示:胃窦及小弯侧见不规则溃疡样肿块,范围约3.5×4.2 cm,表面凹凸不平,边缘隆起,黏膜易出血,镜下触碰即渗血。病灶周围可见僵硬感,胃腔扩张受限。超声内镜提示病灶浸润达浆膜层,部分淋巴结肿大。病理活检结果:低分化腺癌,伴局部坏死,癌巢可见明显异型增生。增强CT提示胃窦壁增厚约14 mm,邻近淋巴结直径>12 mm,多发肿大。血液检查:Hb 96 g/L(120–160),提示贫血;铁蛋白 12 μg/L(30–400),明显下降;肿瘤标志物CEA 14.2 ng/mL(<5.0),CA19-9 67 U/mL(<37)。结合近期吞咽困难、餐后心慌、反复头晕的表现,最终确诊:胃窦低分化腺癌,伴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贫血。

入院后张天浩突发大出血,血压下降至72/45 mmHg,心率升至138次/分。医生立即开放静脉通路,快速输入晶体液及红细胞悬液,同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升压。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血压逐渐回升,心率下降,病情一度稳定。然而仅过了十几分钟,患者再次出现剧烈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显示室颤。团队立即实施电除颤,同时静推胺碘酮。除颤后心跳短暂恢复,但随即再次骤停,医生高声指令开始心肺复苏,肾上腺素推注、持续按压、气囊辅助通气一轮接一轮,空气中弥漫着紧张气息。

经过近半小时的抢救,病人一度出现自主心跳,监护上心电波动回到窄复合波,医护人员看见数值有起伏,心中燃起一丝希望。继续给予多巴胺维持循环,并补充凝血因子与质子泵抑制剂,防止再出血。就在大家准备进一步转入ICU时,患者再次全身抽动,监护波形骤然变为直线。医护团队立刻再度行胸外按压、除颤,使用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反复抢救。护士不断汇报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医生大声数着按压频率,急救药品一次次推出。时间一点点过去,心电监护仍旧是一条冰冷的直线。主治医生看着团队,沉声宣布了死亡时间,抢救室陷入寂静。


妻子赶到医院时,抢救室的门刚刚打开,看到医生摘下口罩走出来,她的眼神顿时僵住。医生轻声告诉她,病人已经去世,她整个人瞬间愣住,眼里闪过不敢相信的神情。片刻后,她的身体开始颤抖,嘴唇微微张开,喉咙却发不出声音。眼泪一下子涌出,她扑向门边的墙壁,手掌死死按在冰冷的瓷砖上,肩膀一抖一抖。她的眼神从空洞到崩溃,脸上肌肉绷紧,最后完全失控,哭声撕裂般从胸腔冲出。她用手捂住脸,蹲在地上,发出沙哑的哭喊,不停摇头。护士想搀她起来,她却推开所有手臂,只是望向抢救室,泪水模糊了双眼,像是还在等待一个奇迹出现。

她抬起头,眼神带着难以掩饰的悲痛与愤怒:“他明明一直按时吃药,从来不敢漏掉一粒;饮食上严格控制,不吃辛辣、油炸,每天都在清淡饮食;夜宵戒了,酒也彻底停了,连咖啡和饮料都不再碰。平时修车再忙,他也坚持少量多餐,从不再空腹硬撑。工作间隙还会起来走动,晚上也按时休息,甚至连床头都垫高,生怕反流影响胃。每一次不舒服,他都第一时间记录在本子上,担心遗漏任何细节。家里人也配合,把能注意的都注意了,连幽门螺杆菌都做了筛查。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为什么还是会走到今天?为什么所有的坚持换来的,依然是病情突然恶化?”

妻子的质问声还回荡在走廊里,主治医生深深叹了口气,心里同样疑惑不解。他回到办公室,翻开张天浩的病历资料,逐一核对用药和手术记录。息肉切除干净,创面愈合良好,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四联方案全程足量完成,随访的呼气试验已转阴,血常规与铁蛋白的恢复也与症状改善高度吻合。从医学角度,这样的患者不应在短期内出现如此急剧的恶化。他再次调阅护理记录,饮食、生活方式调整、戒酒戒夜宵,全都落实到位,没有任何明显的纰漏。医生心里不断追问:如果常规风险都被一一排除了,那究竟是什么因素,让病情发展到低分化腺癌,并最终夺走了生命?


带着疑问,他召集科室团队讨论,把病人的每一项检查结果、手术记录、用药明细都摆在桌上。有医生提出,会不会是某个药物耐药?但随即被排除,因为二次病理明确提示低分化腺癌,并非单纯炎症反复。另一位医生提到是否有遗传风险,可家属体检并未发现相关病史。每一个可能的答案都被提出来,又一个个被推翻。讨论的气氛逐渐沉重,没人敢轻易下结论。


为了避免遗漏,主治医生将死亡前的所有抢救记录也重新梳理。大出血、贫血、循环衰竭,最终心脏骤停,这些是直接死因,但仍然解释不了为什么从“息肉切除后恢复良好”到“迅速恶化”之间的巨大落差。他又查了术后随访影像,瘢痕平整,没有早期复发迹象;再比对实验室指标,炎症水平一直正常。主治医生内心越来越焦灼,他看着同事们,眼神中写满了不合理三个字。所有证据都像拼图缺少关键一块,始终拼不出完整的画面。


最终,主治医生决定扩大范围,联系院内多名专家进行联合讨论。会议上,肿瘤科、消化科、影像科的医生轮番分析,却同样陷入困境。大家一致认为病例发展过快、过程异常,却无法找到决定性的触发点。会场沉默良久,主治医生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桌面,直到心里涌出一个念头:或许,需要更高层级的力量介入。他想到了一位专家,于是亲自起草了一份病例总结,通过熟人联系到专家秘书,诚恳地请求专家能亲自会诊。几个小时后,他收到了肯定的回复。

专家到达时,气氛安静得出奇。妻子红着眼坐在角落,主治医生带着厚厚一叠病例资料迎了上去。专家翻开第一页,没有急于表态,而是抬头望向妻子,语气平缓地询问:“平时生活里,他有没有特别的习惯,哪怕再小的细节?”妻子强忍着情绪,缓慢地回忆:“饮食清淡,酒和咖啡彻底戒了,夜宵也不再碰;即便工作忙碌,也会分餐进食,按时吃药,睡觉前还会垫高枕头防反流。”专家一边记录,一边沉思,问得极细,连进食速度、喝水方式都没有放过。


专家又把问题转向日常生活环境,他问:“在车间工作,有没有特别的防护?油气、灰尘、化学物质,有没有长期暴露?”妻子说,“车间环境确实嘈杂,但他一直戴口罩,平时也注意通风。”专家追问:“口罩多久更换一次?”妻子摇头,说她印象里丈夫每周都会拿新的,至于一周之内有没有更换,她并不清楚。专家点点头,眼神依旧没有放松,他感觉问题不在大环境,而是在某个极小的生活动作上。


为了进一步确认,专家请主治医生调取患者的生活记录本,那是张天浩生前每天写下的症状日记。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日期、吃过的饭菜、睡眠时间、运动情况,几乎没有大的遗漏。细节和之前医生的总结并无冲突。可正是这种高度合规的记录,让现场的气氛更显压抑。大家一度陷入沉默,直到专家轻声说:“如果连记录都没有问题,那就只能找生活里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专家要求妻子仔细回忆丈夫每天的作业流程,她犹豫了一下,说:“他修车时有个习惯,不知道当说不当说。”专家示意她继续说,她才缓慢回答。话音一落,专家眼神一凛,随即合上笔记本。他缓缓开口:“其实从最初的治疗到后续的调整,他的配合度都非常高,饮食的控制、生活的节律、药物的遵循、家人的配合,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做到位了,这样的病例原本不该有如此的结局!正因如此,令人感到格外唏嘘!生命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一个再小的漏洞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医学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却依然有边界,而边界之外的那一点点疏忽,足以酿成意想不到的悲惨结局。这种反差,才是最让人心痛的地方。”

张天浩在工作中经常用嘴去吹汽油管,以确认管道是否堵塞,这看似是一个节省时间的小动作,却长期让呼吸道与消化道暴露在高浓度的汽油蒸气中。汽油在常温下就会挥发,其中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芳 香烃类物质,这些化合物进入口腔和咽喉后,可以直接与黏膜细胞接触。咽喉黏膜本身屏障较弱,反复暴露会造成慢性炎症,局部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损伤,形成长期的病理刺激。随着这些物质被吞咽进入胃内,还会进一步作用于胃窦黏膜,使其长期处于损伤和修复的恶性循环之中。


汽油蒸气中不仅有芳香烃,还含有亚硝胺类物质。这类物质在国际上被公认为强烈的黏膜损伤因子,尤其在胃内酸性环境中容易生成更具活性的化合物。当这些物质反复进入胃腔,就会导致DNA修复机制长期处于过载状态。换句话说,胃黏膜细胞在不断复制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错误,这种细胞层面的变性积累,便是组织进一步恶化的关键。虽然他在饮食和作息方面做出了大量调整,避免了传统高风险因素,但这种来自职业暴露的化学物质损伤却并未停止。长期接触下,即便日常习惯再规律,胃窦局部的细胞仍可能在2年间经历加速恶化的过程。


汽油蒸气进入人体后,不仅直接作用于胃,还会通过血液循环带来全身性影响。苯类物质进入血液后会抑制骨髓造血,导致慢性贫血和免疫力下降,这与张天浩多次出现乏力、头晕的表现相吻合。免疫监视功能一旦降低,胃部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区域就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而身体难以及时清除这些异常细胞。与此同时,机油与汽油残留的油雾还可能在车间形成低浓度却长期存在的环境暴露,对呼吸道、消化道形成双重压力。正是这种全身与局部叠加的慢性伤害,让本应在息肉切除后趋于平稳的病程,出现了难以预测的恶化趋势。


更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这种动作往往每天都在重复,暴露频率高而持久。很多维修工在工作中习惯这样图省事,几乎不觉得危险,但数年如一日的积累足以让胃窦局部黏膜反复处于损伤和修复的循环。不同于一次性的急性损伤,这种低剂量、长期暴露对细胞基因的影响是缓慢而隐匿的,不会立即显现,却在不知不觉间推动着组织的结构改变。张天浩即便严格控制饮食和生活方式,最终仍未能阻止胃部细胞的变性,正是因为这个看似微小的工作动作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长期危险源。


健康的管理不仅仅在于饮食清淡、规律作息和按时用药,更在于识别并规避那些日常中极易被忽略的高风险细节。职业环境暴露往往不像饮酒、吸烟那样显而易见,却可能成为更隐蔽、更持久的健康威胁。小小的工作习惯,如果每天重复,积年累月,足以让胃黏膜在无声中遭受不可逆的损伤。任何职业人群,在努力遵循医嘱和改善生活习惯的同时,更应关注工作环境中看似普通的行为习惯。当身体发出细微的不适信号时,及时反思和调整这些细节,远比事后亡羊补牢更为关键。

内容资料来源:

[1]刘婷婷.胃息肉患者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大医生,2025,10(15):95-97.

[2]陈春燕,李想,邢睿.胃息肉患者无痛消化内镜下高频电刀治疗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5,46(07):1624-1626.

[3]黎淑贞.胃息肉容易癌变吗?[J].健康生活,2025(05):28.

(《38岁男子胃息肉切除顺利,2年后确诊胃癌,医生:他疏忽了关键3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