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练拳最忌 “装样子”,形意与太极的根儿是相通的 —— 都讲 “不参造作”。
练发力?别一上来就咬牙瞪眼憋狠劲,也别愣头青似的猛砸重沙袋。
得一步步磨,等身子骨里的劲儿养出来了,再慢慢加阻力,动作得顺乎自然,不能僵着。
啥叫 “发力自然”?
就是发劲前不用刻意运气、鼓劲,也不用瞎琢磨 “我要发力了”,记准动作规矩就行。
发出来的劲得有活气 —— 有节奏、能透进去、还带弹性。
练发力没别的巧,就按规矩来,不多添一点、不少减一分,学明师的样子,从容练着就对了。
那为啥非得守规矩?
拳里的条条框框不是瞎设的,是帮你找到 “自然中和” 的状态。这状态可不是顺着性子瞎练能得的,得靠规矩 “掰” 掉后天的拙劲,养出先天的灵劲。
师兄张烈曾跟我说:“讲三体式,十分钟就能说明白要领;可真要写怎么站,光练法就写了一万多字,还总觉得漏了不少东西。”
你看,一个三体式的讲究就这么多,文字写不全的,还得靠师父口传身授,再对着书琢磨,才能摸透门径。
形意拳看着简单,就那几式,可规矩比头发丝还细,没一句含糊的。练着苦,可真下功夫了,见效最快 —— 这就是它跟别的拳不一样的地方。但按 “高精严实” 的标准练,不少人熬不住:一个三体式站三年,能坚持下来的没几个,慢慢就觉得 “练拳没乐趣” 了。
现在练拳的,多半是马马虎虎糊弄自己,拳里的真规矩压根没搞懂,所以难出人才。练拳就得 “打破砂锅问到底”:规矩是啥?道理在哪?得用身子去验证,绝不能含糊。功夫上身要时间,但规矩一讲就明,道理当场就能体会 —— 要是哪个师父讲不清规矩、做不出示范,那他自己就没懂。
别信 “久练自知” 那套糊弄人的话。我不敢说懂多少,但至少能把我会的规矩,让你当场摸着门道 —— 规矩本身就是道理。
有人把形意拳比成 “中国式拳击”,这纯属外行话。
形意是全接触的无限制格斗,拳击是有规则的局部竞技,从目的到练法差着十万八千里,根本没法比。拳击重步法和出拳的频率,形意除了步法更活,还讲究 “一动就炸” 的启动速度;拳击求拳快,形意求 “一锤定音”—— 专打要害,拼破坏力。
拳击的攻击点就那几处:脸、两肋、肚子。
形意不一样,全身薄弱处都是靶点。
形意的根基本事就三样:三快、三硬、三毒。
三快:反应快、起手快、步子快(还得变向快);三硬:拳架硬、骨头硬、内气硬(气得充实在身子里);三毒:眼毒(看准破绽)、手毒(专打要害)、劲毒(一下就能打透)。这 “三快”,拳击也练,但方法不一样。
形意靠三体式筑基,站桩时 “静中求动”—— 这是拳击没有的。这种练法直戳 “起动” 和 “感应” 的根儿,效果比拳击的专项训练强多了。
“三硬” 就不是拳击的活儿了,就算有人骨头硬,也是练别的捎带出来的。
“三毒” 更不用说,拳击有规则管着,根本练不透,形意的 “毒” 是系统练出来的。
所以,形意和拳击就算有点交集,也是两码事。
用形意打拳击比赛,准输;用拳击打无限制格斗,更得吃亏。就算是 MMA 这种 “半无限制” 的比赛,柔道、摔跤、散打的选手也比拳击手适应得快 —— 拳击的打法 “上重下空”,是规则惯出来的毛病,真打起来破绽太大。当年江苏国术馆就不开拳击课,就是看透了这点。
要是想打 MMA,拳击的站立技术能练,但别钻牛角尖,最终还得回到形意上,把 “三快三硬三毒” 练扎实。地面技术呢?得练形意的鹰爪力和拿法 —— 中国传统武术的这些本事,比啥外国搏击术都适配 MMA。
《拳意述真》里李存义先生讲 “明刚暗刚、明柔暗柔”,都拿 “抓力” 举例,可见鹰爪力是形意的基本功。有了鹰爪力,再配上全身的崩弹劲、震抖劲,破解锁绞跟玩似的。
老辈人说 “好拿不如烂打”,从没听说过形意名家被人缠拿制服的 —— 现在想在 MMA 出人头地,得回头好好研练形意。
可现在练形意的,不少人练的是 “臆想拳”—— 觉得自己能打,真动手啥也用不上。为啥?没围着 “内劲” 练!把三体式、五行拳、十二形和对练,都跟内劲剥离开了,练得盲目,自然没用。形意的每一动、每一静,都得有内劲透着,这才是当代明师该教的真东西。
形意不但是其他拳法的底子,本身就是一套完整的格斗体系,目标就是练 “无限制野战” 的本事。可有些人被片面宣传带偏了,整天琢磨 “趟劲”“丹田腹打” 这些小儿科,把 “三快三硬三毒” 这种核心本事扔了。结果呢?形意的宣传走了样,误导了不少人,现在练形意的平均实战水平,不光不如散打,连有些传统流派都比不上 —— 民国初期形意 “实战第一” 的地位,早就没了。
孙禄堂先生去世后,山东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说过一段话,大意是:“孙先生一走,形意拳就少了个标杆,以后没人能见到真正的形意了;可对练形意的人来说,自称‘正宗’‘宗师’的怕是要多起来。” 他说的 “真正的形意”,是指最高水平的形意。现在别说最高水平,就连能实战的 “及格形意”,都难见踪影了。这些年,武术圈里不少人东拼西凑、主观臆断,把好端端的传统武术引上了歪路。
多少事实证明:不研究孙禄堂先生的武学,就找不到练拳的制高点。
形意拳的精细,体现在每一处 —— 比如三体式和劈拳,不只是 “一静一动” 的区别,各有各的重点。练三体式,一开始是为了 “换劲”,所以有 “临界态练法”(往极限上站,逼出劲来);练劈拳,是为了开通肺经,因为三体式已经把劲换好了,不用再练极限,重点是让内劲顺着拳式自然充实。
练劈拳的关键在哪?
中轴要稳,气力要顺,束展要自然。
两脚的位置有讲究:前脚大指到脚跟的线,要对着后脚的脚踝尖;这条线,要和 “前手食指(太极是中指)- 鼻尖” 的线组成的平面垂直于地面 —— 这就是 “三尖相照”。
过步时 “磨着胫骨走”,才能保证过步后不用调整,自然符合 “三尖相照”。所以说,练拳先明理,不然就是瞎比划。
形意入手,先得 “养正气”,把内膜、内脏练结实了,这才是基础 —— 不然瞎发力打人,其实是在伤自己。形意不练外在的刚猛劲,专练 “无形无嗅” 的内劲,既是为了 “一击制敌”,也是为了 “打养兼顾”,不悖和气。
孙存周先生不主张发猛劲,讲究 “劲要自然从容,轻巧中伤人于无形”—— 这种劲太高级,一般人练不来。我年轻时也觉得猛劲 “好看”“唬人”,就求他教我。
他说:“先柔练三年,再练刚劲,不然出了问题自己担着。” 幸亏我信他,不然身子早练坏了。
我早年也试过发刚爆劲,抖丹田、摇肩晃胯,能把人打出去一丈远,还觉得自己能 “打穿打透”,偷偷表演给老师看。老师没说啥,就一句:“你还是多练练太极吧。”
我一下想起孙先生的话,赶紧转成柔练。这几十年,见了不少练猛劲的人,最后落了一身病,身体还不如不练拳的 —— 所以初练形意,千万别急着 “全力发力”,先养气、练内膜、强肌腱、壮内脏才是正途。
支燮堂先生的内功为啥厉害?他是为了保命才练拳的。
年轻时肺痨三期,药都不管用,走三步吐一口血,没办法才练形意 —— 那身子骨,只能柔练。没想到不仅把病治好了,还成了技击名家,跟各派高手过招都赢了。可见形意柔练,既能养身,也不耽误练实战功夫。
形意的研修路径是 “先柔后刚再柔”:前一个 “柔” 是刻意练的,磨掉拙劲;后一个 “柔” 是刚劲练到深处自然来的,是 “刚柔相济” 的境界。说到底,形意以 “中和” 为宗,练的是 “和顺自然、诚中形外” 的真功夫。
3.形意与拳击的本质区别
维度形意拳拳击定位全接触无限制格斗局部接触有限制竞技核心追求启动快、破坏力强、打要害步法 / 出拳频率高核心能力三快、三硬、三毒专项打击与移动能力训练根基三体式静中求动专项技术训练4.当代练拳的核心误区 忽视规矩、盲目练习,将形意练成 “臆想拳”;沉迷 “趟劲”“丹田腹打” 等细枝末节,放弃 “三快三硬三毒” 核心;急于求成练刚猛劲,忽视 “先柔后刚” 的养身筑基原则。
5.形意研修的正途 以孙禄堂武学为标杆,先明理后练拳(如 “三尖相照”“磨胫过步”);遵循 “先柔后刚再柔” 路径,先养气强体,再练内劲,最终达 “中和”;实战需结合鹰爪力、拿法,适配无限制格斗场景。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