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全球供应链,正经历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当跨境电商的包裹以“小时级”速度跨越国境,当东南亚的制造业集群加速承接全球订单,当地缘政治波动让原材料价格像坐过山车——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挑战愈发清晰:
全球供应链剧变下,中小微企业的“突围战”。
全文 3192 字,预计用时 3 分钟。
作者|供小范
编辑|珀晓
视觉来源|盛兴官网
2025年的全球供应链,正经历着一场静默却深刻的变革。当跨境电商的包裹以“小时级”速度跨越国境,当东南亚的制造业集群加速承接全球订单,当地缘政治波动让原材料价格像坐过山车——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挑战愈发清晰:
弹性之痛:订单量暴涨暴跌,库存要么积压报废,要么断货丢客户;融资之困:轻资产模式下,传统银行“不敢贷”,民间借贷“成本高”;协同之难:跨国家、跨平台的物流、清关、结算信息割裂,效率低到“怀疑人生”。在这场变革中,一家中国企业——盛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盛业”,股份代号:6069.HK,是一家“AI+产业供应链”数智科技公司,通过平台科技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成长),正用AI技术撕开一道裂缝。
8月21日,盛业正式宣布打造“AI驱动的国际供应链科技平台”,目标很明确:让全球中小微企业,尤其是跨境贸易中的“小玩家”,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一站式供应链服务。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平台刚一亮相,就绑定了东南亚电商巨头虾皮(Shopee)、全球物流服务商辛巴达等“顶流玩家”。它的底气从何而来?又将如何改写行业规则?
01 中小微企业的“供应链孤岛”
要理解盛业的价值,先得看清中小微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尴尬位置”。
以东南亚跨境贸易为例:一家深圳的3C配件厂商,想通过虾皮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看似简单的“工厂→跨境物流→当地仓库→消费者”链路,实则藏着无数“坑”:
需求预测不准:虾皮的促销活动(如9.9大促)突然放量,厂商要么临时找代工厂赶工(成本翻倍),要么备货不足错过爆单(损失30%利润);物流不可控:海运价格一个月涨20%,清关文件漏了一项导致货物滞留港口(每天亏5000元);资金周转慢:给虾皮供货后,60天账期压得现金流断裂,找银行贷款又被“无抵押、轻资产”的标签拒之门外。这些痛点,本质上是传统供应链服务的“错配”:
大型供应链服务商(如怡亚通、普洛斯)更倾向服务世界500强,定制化方案成本高,中小微企业“用不起”;区域型服务商(如东南亚本地物流商)只覆盖单一环节,无法解决跨国家、跨平台的协同问题;技术工具(如ERP、WMS)多是“孤岛式”系统,数据无法打通,决策全靠经验。正如一位跨境贸易从业者吐槽:“我们不是不想做好供应链,是连‘工具’都找不到合适的——大公司的系统太复杂,小公司的服务又跟不上。”
02 用AI破局:把供应链变成“智能大脑”
针对这些痛点,盛业的AI国际供应链科技平台给出了“三步破局法”,核心是用技术把“离散的环节”变成“协同的生态”。
第一步:用AI预测需求,让“按需生产”不再是口号
中小微企业最头疼的“库存难题”,盛业用“动态需求预测模型”解决。
平台通过接入虾皮、Lazada等电商平台的实时销售数据、社交媒体(如TikTok)的热门话题、甚至天气、节假日等外部变量,用AI算法预测目标市场的商品需求。例如,当马来西亚即将进入雨季,平台会自动提示“防水手机壳”需求可能上涨30%;当某款产品在虾皮的搜索量周环比增长200%,系统会立即推送给厂商“建议扩产”。
“我们的模型准确率能达到85%以上。”盛业技术负责人透露,“之前某深圳耳机厂商按传统经验备货,结果因一款网红耳机的‘网红效应’突然爆单,差点断货;接入平台后,AI提前1个月预测到需求,厂商调整产能后不仅没缺货,还多赚了200万。”
第二步:用AI整合资源,让“全球协同”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跨境供应链的复杂,源于涉及“物流、清关、结算、金融”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卡壳。盛业的平台做了两件事:
资源“一张网”:整合虾皮、辛巴达等合作伙伴的全球仓储、运输、清关资源,中小微企业可以在平台上“一站式”下单,系统自动匹配最优方案(比如从深圳到吉隆坡,选海运还是空运?哪个仓库分拣效率最高?);流程“自动化”:通过AI+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自动处理报关单、原产地证、结汇单据等“繁琐活”,原本需要3天完成的清关流程,现在最快4小时就能搞定。“以前我们找物流商,得自己比价、谈合同、跟进进度,现在在平台上下单,像在淘宝买快递一样,进度实时可见,异常还会自动预警。”一位合作商家表示。
第三步:用AI撬动资金,让“融资难”变成“秒到账”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本质是“信用数据缺失”。盛业的平台通过分析企业在平台上的交易记录、物流数据、库存周转情况等“数字足迹”,生成动态信用评分,联合银行、保理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无抵押、随借随还”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例如,一家做家居用品的商家,过去因没有固定资产,找银行贷款被拒;接入平台后,系统根据其过去6个月的稳定订单量、零逾期记录,直接给出了50万元的信用额度,利率比民间借贷低40%,放款时间从7天缩短到2小时。
03 差异化突围:盛业有“三张王牌”
在供应链服务赛道,盛业的平台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它的差异化优势,让它迅速吸引了虾皮、辛巴达等头部玩家的合作。
第一张牌:AI不是“噱头”,而是“深入骨髓的技术”
与市面上多数“挂AI羊头卖数据狗肉”的平台不同,盛业的AI能力贯穿从需求预测到金融风控的全链路。其底层技术团队来自华为、阿里云等科技大厂,拥有自主研发的供应链数字孪生系统——可以模拟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供应链运行情况,帮助企业提前规避风险(比如预测某条航线可能因台风停航,自动推荐替代方案)。
第二张牌:聚焦“中小微企业”,而非“大客户定制”
传统供应链服务商的逻辑是“服务大客户,赚高利润”,但盛业的平台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中小微企业的“小单、高频、碎片化”需求。例如,平台支持“最小100件起订”的柔性供应链服务,AI会根据企业规模自动调整服务套餐(小商家用基础版,中等商家用进阶版),收费模式从“按项目收费”变为“按效果分成”,真正做到“用得起、用得好”。
第三张牌:全球化不是“铺摊子”,而是“扎深根”
与部分企业的“全球化=开几个海外分公司”不同,盛业的策略是“绑定区域生态”。例如,在东南亚,它选择与虾皮(覆盖70%东南亚电商市场)、辛巴达(东南亚头部物流商)深度合作,借助其本地化资源快速触达中小微企业;在中东,它正在与Noon(中东最大电商)洽谈合作,目标是“哪里有中小微企业的跨境需求,就把服务送到哪里”。
04 未来已来:十万亿级市场格局正待重新定义
对于盛业来说,AI国际供应链科技平台不仅是一次业务升级,更是对全球供应链格局的一次“重新定义”。
据麦肯锡预测,2025年全球中小微企业跨境贸易规模将突破15万亿美元,但其中60%的企业仍面临供应链效率低下的问题。盛业的平台若能覆盖其中10%的市场,就是1.5万亿美元的想象空间。
而随着平台与虾皮、辛巴达等伙伴的深度绑定,盛业的“全球化网络”正在快速扩张:预计2025年底,平台将覆盖东南亚、中东、拉美三大核心区域,服务中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2026年,计划推出“AI供应链大脑”2.0版本,新增碳足迹追踪、可持续发展建议等功能,迎合全球“绿色供应链”的新趋势。
从霸王茶姬靠供应链崛起成为“新茶饮美股第一股”,到盛业用AI平台赋能全球中小微企业,供应链的价值从未如此清晰——它不仅是企业的“成本中心”,更是“增长引擎”;它不仅决定了企业能走多快,更决定了企业能走多远。
在盛业的平台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供应链服务逻辑的重构:当AI让“按需生产”成为可能,当数据让“信用变现”触手可及,当全球资源通过网络高效协同——每个中小微企业,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赢在全球市场的起跑线。
这或许就是盛业的终极目标:让供应链不再是少数人的“护城河”,而是所有人的“登云梯”。【供应链范式】
来源:供应链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