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周刊丨木纹深处的千年呼吸——岳阳木雕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新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11:30 2

摘要:洞庭湖的浩渺烟波,千百年来滋养着巴陵的钟灵毓秀,孕育出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在这片水土交融、人文荟萃的土地上,一门深嵌于岳阳血脉之中的古老技艺,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持续书写着一部跨越两千年的立体史诗——那便是岳阳木雕。它以刀为笔,以坚韧的木材为承载记忆的纸张,在每一

湘阴老木雕件。 资料图片

□李晗妮

洞庭湖的浩渺烟波,千百年来滋养着巴陵的钟灵毓秀,孕育出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在这片水土交融、人文荟萃的土地上,一门深嵌于岳阳血脉之中的古老技艺,正以其独有的方式,持续书写着一部跨越两千年的立体史诗——那便是岳阳木雕。它以刀为笔,以坚韧的木材为承载记忆的纸张,在每一次落凿与推刻之间,将时光的印记、地域的灵魂与匠人的虔诚,深深镌入木纹的肌理深处。这门技艺,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手工劳作,升华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凝视与执着守护,是洞庭湖文化基因在物质形态上的生动具现。

21道工序刻写的文明年轮

2024年初,湘阴县木雕成功申报省级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成为该县继岳州窑烧制技艺后的第二张省级非遗名片。或许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刃尖游走的寒铁,更是一个对文明薪火的执拗守护。

湘阴的木雕造像,其渊源可上溯至西汉初年的光影里。那雕刻的工夫,细密而庄重,分作开斧、雕工、漆功三大类,足足有21道工序。开斧的仪式,先是净了手,继而焚香告禀,虔诚祭拜,末了才郑重地落下第一斧。雕工的历程更是绵长:选得良材,蒸透了蕴藉的木性,塑泥定形,放样勾描;继而镶坯、开脸、塑形,由初雕的筋骨,到精修的肌理,末了拂去木尘,显出温润的光泽来。待雕工既成,漆功便徐徐展开:贴一层细麻布,刮几道素瓦灰,打磨得匀净了,方敷上底漆;再覆上薄金,施以彩绘,最后细细描摹眉眼唇齿,那造像便忽地有了灵气。

湘阴木雕以写实为本,却处处氤氲着写意的情致。刀锋起落间,时而粗犷如劈风,时而又细腻似抚琴。刻出的人物,衣袂的线条是流转的,肌骨的纹理是明晰的,形貌之外,更有一种神韵栖居其中,教人见了,不由得生出几分艺术的敬意。它们静立着,却是活的历史,是湘楚故地魂魄的凝铸。洞庭湖的烟波,湘江尾闾的风物,连同此间百姓的心思、生活的旧痕、信仰的图景,都悄然沉淀在这木质的筋骨与彩绘的衣纹里。细细看去,它们何止是像?分明是打开两千多年来古筑遗韵、社会民俗、造像法度的一把温润的钥匙,无声地述说着过往。

因此,当我们凝视一件件从21道工序中涅槃重生的木雕造像,所看到的,绝不仅仅是刃尖寒铁在木材表面留下的精湛技艺痕迹,也不仅仅是那些栩栩如生、气韵生动的艺术形象本身。透过那温润的木色、流畅的线条和深邃的刀痕,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其深处所蕴藏的,正是岳阳乃至整个湘楚大地那千年不息的文化呼吸,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最为坚韧的生命力。

形神相生的楚地美学

如果说湘阴木雕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哲学观,那么张谷英村木雕则体现了留白的妙意。步入张谷英村五进堂,可以看到岳阳张谷英古建筑群内的浮雕《八骏图》:奇妙的构思,老练细腻的刀法,生动地刻画了一派古代和谐社会景象。八匹骏马筋肉如丘壑,马尾却以浅痕轻扫木面,未雕之处留白生风,似有草原疾啸扑面。两只梅花鹿口衔灵芝悠然踱步,鸟雀于蹄边自在觅食——老匠人以刀代笔,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图景凝于方寸,其留白之妙,暗合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的万顷空茫,更呼应《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的东方哲思。

张谷英的浮雕远不止《八骏图》。五进堂的华板、柱、椽、斗拱、檐,天井上方四周屏门隔扇、窗扇及下方栏板、梁、枋,厢房内台、凳、桌、椅、几、案、床、箱、橱、轿等,都巧妙地镶嵌了千姿百态的木雕。走进张谷英古建筑群,你便走进了一座民间木雕的圣殿。

张谷英木雕之奇,首在匠心早蕴。动工之先,设计者便已胸有丘壑。你看那建筑群中的窗子,多不朝外,却齐齐向着天井。这格局的妙处,更在“以实用载道”的巧思里。窗扇向天井内开,镂空的花雕,便成了透气的孔窍,悄然引光,默默纳气。窗沿垂落下的“槛窗衣”(窗栏板)最是耐看——占了窗面三分之一,细密的雕花遮了雨,掩了外视,偏又任那阳光如筛下的碎金,温温柔柔地穿过孔窍,洒落进来。

木料的选材也极讲究,柏、梓、椿、樟、黄杨、银杏、甲级杉树,皆是上品。匠人们珍重这木质的天然美,怕油漆掩了精雕处的细节,索性不用。这木色是极好的,柔和的本色,加上自然生长的木纹,使得雕琢的物事愈发显得生动真切。纵是几百年的风雨已过去,那木纹里透出的文化光晕,竟一丝也未曾黯淡。想那楚地的匠人,以刀锋细细摩挲木石,怀着虔敬,终将这天地间的和谐回响,一刀一刻,都融进了那永恒的年轮里。

当代赋能与薪火传承

古老刀锋划过二十一世纪的晨光,岳阳木雕已不再是深藏于祠堂庙宇的静默史诗。它以蓬勃的生命力,从木纹深处苏醒,化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活态基因,在经济肌理中注入活力,在文化血脉中赓续传统,更在教育土壤里播下未来的种子。

岳阳木雕更不止于刻凿过往,亦善于吞吐时代新声。岳阳木雕匠人并不固守陈规,他们汲取湘绣的灵动色彩,借鉴现代艺术的简洁线条,甚至大胆引入新的图样。古韵与新意于此奇妙交汇,使传统木雕褪去古旧外衣,焕发出清新鲜活的生命力。文化血脉由是而延续不息,这古老手艺便如洞庭之水,既涵纳千载风烟,亦映照今日云霞。

在湘阴县文星街道望坪社区,有位戴金师傅,与木雕造像结缘多年。作为木雕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位工匠,他的雕刀曾为长沙市开福寺等多处古刹,赋予过庄严的木雕法相。他创立的湘阴县金木莲工艺有限公司,在2023年荣膺该县唯一的市级示范性非遗工坊。戴师傅的雕刀不曾停歇,除了潜心塑造郭嵩焘、左宗棠等湘阴历史名人的木雕像,还构思着以他们生平为蓝本的故事木雕。工坊里的年轻学徒们,一面承袭着师傅传下的古法技艺,一面也学着设计,学着与市场对话。他们手中,既握着祖辈的刻刀,也娴熟地运用着新式的工具。这门古老的手艺,就在这新旧交融间,汩汩流淌,源源不断地为一方土地注入着新的活力与希望,化作滋养地方经济、带动产业发展的活水源头。

这深植于洞庭血脉的千年古技,在刃尖与木纹的对话中从未停歇呼吸。

来源:岳阳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