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时尚单品」,被全网避雷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1:23 2

摘要:更让人无语的是,他几乎把耳机焊在耳朵上,做饭戴、聊天戴、见长辈也戴。

内娱反向带货第一人,诞生了。

在《姐姐当家》里,董璇的新男友张维伊惹了众怒。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几乎把耳机焊在耳朵上,做饭戴、聊天戴、见长辈也戴。

网友发现,他连客串电影都带着这副宝贝耳机……

别的明星带货是泼天富贵,这次却成了“躲得过商战没躲过张维伊”。

无数网友去问客服:“到底是不是张维伊同款?”

客服含泪认了:“是。”

大概因为舆情太盛,最新一期节目里,节目组干脆把他的耳机打了码……

而舆论一边嫌弃,一边又让更多人注意到这种耳机款式。

评论区甚至一边倒:“耳机好,人坏。”

还有人已经发现了,现在大街上10个路人里,必有一个耳朵上夹着耳机。

而且很多人一戴就是“半永久”, 像一种亮晶晶的电子耳饰, 根本想不起来摘。

耳夹式耳机,快要把打工人包圆了。

爱过AirPods,宠过Beats,最近被耳夹式耳机夺了舍的老G锐评道:

“毕竟这年头,如果你还跟别人说你在用入耳式耳机,那意味着你的生活真的很苦。

这么折磨自己的耳朵,一看就是老牛马了 。”

入耳式耳机戴久了,你会发现,耳朵会抗议,耳道会闹情绪,耳廓外面被撑得痛。

入耳式耳机的世界是避难所不假,未免过于自闭。

音乐被全部塞入耳道,周围声音全封闭。

跑步时你听不到来车,上班时你听不到领导布置的任务, 地铁里听不到下一站广播。

一言以蔽之,防住别人也困住自己。

就像囚徒和狱警住的是同一所监狱。

而半开放耳夹式耳机,既享受音乐,又能看世界。

地铁不会坐过站,跑步自行车不撞你,

办公室喊要不要拼奶茶,也能敷衍两句。

就是被临时拉去开会也不用担心社死,一边放着音乐待机摸鱼,一边接收信息,突然被点名也能简单说两句。

通勤时它给陪伴,上班时候它帮助专注,又不隔绝社交。

而且半入耳耳机,被很多运动达人爱上了。

跑步时候戴着无感,听歌也很舒服,不会跟着人震,只要记得擦汗时候不要碰到;

健身房里戴耳夹式,里面音乐有节奏感,外面还能听见教练喊:“姿势不对,核心发力!”

相比入耳式耳机,耳夹式耳机半露半隐,颜色材质随意搭配一下, 有一种耳饰的即视感。

当年还在心疼耳朵“要同时戴耳环、口罩、耳机”的人,已经找到了二合一解法。

而对于喜欢安卓三件套的体制内人士,耳夹式耳机,几乎成了标配。

优衣库衬衫、哥弟外套配萨洛蒙黑鞋,耳朵上再夹一副耳机, 看起来就一脸局相。

上班能出外勤送文件,下了班能去打羽毛球,耳机夹在耳边上,音乐和外界背景音都听得见。

也是因为颜值高,半开放,不少人都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耳夹式耳机的真正打开方式——

偷听世界的八卦。

“方便偷偷蛐蛐别人不被发现,又能听见别人是不是在蛐蛐自己。”

耳夹式耳机,助力每一位吃瓜群众。

更微妙的是,上班时,它能打造一种“薛定谔的听力”感:

“你看我戴着耳机认真工作,其实我耳机半开放,完全可以偷听你说你的八卦;

你以为我耳机半开放,所以能指使我干活,但是不好意思,我可以装作我听不到。”

根据IDC咨询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耳夹式耳机同比增长41%,几乎是爆发式开花。

对消费者来说,运动友好+半开放式属性,能立刻拥有一个“有班上、有运动、keep sense”的人设。

有苦入耳式久矣的苹果生态用户急了:

“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不值得拥有一副appleclip吗?”

说起来,耳夹式耳机的异军突起,不是偶然。

这几年,在大家纷纷发现入耳式的缺陷。耳挂式、头戴式、骨传导、耳夹式耳机,开始纷纷进入人们视线。

而张维伊戴着的,就是价格几乎最贵,第一个做耳夹式的华为 FreeClip。

有人说它“戴上不放歌真的会感觉不到戴了耳机”,大概就是伊子每天都挂着它的原因,吧……

另一方面,它又兼顾周围环境音,听得到又不过度打扰。

你可以说他老奶狗,但他确实走在潮流前线……

而华为动手后, 耳机市场大家都在跟注,OPPO、小米、漫步者,纷纷上车。

耳夹式耳机,从原本小众的“玩票级单品”,直接升级为“人人都要来一副”的潮流单品。

市场节奏快得堪比彩妆产品线,颜色要出新,奶咖色、冰川蓝、奶酪白,视fentybeauty为祖师爷;

材质要换代,塑料、金属、磨砂质感,要的就是一键回到千禧年代;

造型要变花,圆的、方的、异形的,只怕自己不够有“设计感”;

模式也要分流派,半入耳、半开放,对标学术界的造词精神,把用户看得一愣一愣。

而不同的品牌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Shokz走专业运动派,标榜“跑步自由、铁人三项友好”,戴着它你就运动吧,不跑个马拉松回来都丢脸。

NANK、漫步者、QCY隶属性价比俱乐部,slogan是“来来来,一点也不贵啊”,专供一生热爱平替的打工人。

各大品牌的耳夹式耳机阵容拉开,风格明确,各花入各眼,直接把市场玩成了一场大型打投。

当然,风口上的猪飞得快,也容易被吐槽砸下来。

耳夹式耳机虽然看似完美,但也有一堆缺点。

半开放的设计,注定没法做到完全隔绝。

地铁广播只需一句“下一站到人民广场”,就能瞬间把你的BGM打断。

而休息日楼上施工的“哒哒哒哒哒”声,则直接给背景音乐加个混响remix。

甚至在工位坐牢的时候,隔壁同事只要一咳嗽,就清晰得像开了杜比全景声。

要是想屏蔽这些噪音?只能把音量拉满。

但音量开太高无异于公众场合大小便,谁都能听到你耳机里漏出来的鼓点,已经是一种失礼;

自己也是在用健康和隐私换沉浸,没几天耳膜就要申请工伤。

网友调侃:“耳夹式耳机想要安静,就像老板主动提涨薪,想都别想。”

此外,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一对相同的耳朵。

几乎每个戴上耳夹式耳机的人都会忍不住怀疑——

“难道我耳朵长的真得很奇怪?”

有人戴上去三分钟红肿,两步路耳机掉,

看别人戴上去稳稳的,仿佛坐上了高铁商务座,但轮到自己就像去游戏城夹娃娃,币都掏空了都夹不住一个。

耳机不小心掉了,被人捡起来递过来,尴尬得直接让人想到埋哪;

要是上厕所的时候......捡与不捡,真是一个问题。

最尴尬的是,买之前根本不知道适不适合,完全靠缘分。

网购耳夹耳机就像买彩票,运气好的戴上去刚刚好,运气差的就是一场“耳朵受难记”。

网友含泪控诉,“夹了三副耳机,耳朵感觉被打了三场拳击赛。”

也难怪,很多人只能选择有线下体验店的品牌,先试戴再掏钱。

毕竟耳机可以退货,耳朵没法退货。

过去,入耳式耳机几乎是每个年轻人的标配,塞进耳朵就像上班打卡一般标配。

可戴久了,耳朵开始抗议:耳道闷热、耳膜压迫,听力受损。

甚至有人调侃:“常年戴入耳式的,已经中耳炎了。”

慢慢的,年轻人发现,音乐再好听,也抵不上安全感和自由感。

于是,“单耳机打天下”的时代过去了,多副耳机并存成了新常态。

上班戴耳夹式,音乐环绕又不隔绝同事的呼唤;

地铁通勤时换上头戴式,彻底封锁噪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运动时再换一个轻巧、稳固的骨传导耳机,跑步、骑车、健身都能跟上节奏。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一副耳机搞定所有场景”,而是组成了“耳机战队”。

每副耳机都有自己的用途和身份:

耳夹式可以当耳饰,轻巧又有设计感;

头戴式是移动音响,通勤路上随时开趴;

运动耳机是自我仪式感的象征,跑步、健身、放松, 每一次佩戴都是生活态度的暗示。

说白了,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耳机的功能不再只是听音乐的工具,而更像自己的赛博义肢。

毕竟,如果要给打工人的每日噩梦排个名:

点完咖啡发现忘用券排第三;

上地铁发现忘带耳机排第二;

到公司发现,揣进包的耳机舱里没耳机,排第一。

只花了几十年,耳机就完成了与人类的深度共生。

在上世纪80年代,拎着Walkman在街头听磁带里的劲歌金曲,还像今天在地铁里戴着Vision Pro办公一样稀罕。

而现在,耳机早已司空见惯。

根据2018年一份针对1000人的抽样调查,20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天的三分之一时间里都在佩戴和使用耳机。

发现忘带耳机,不亚于当头暴击,世界末日,“我把我的灵魂落在了家里。”

到图书馆学习的人,一掏包发现没带耳机,当下就觉得今天学不了一点,只能打道回府。

更依赖耳机的人,则连睡觉都要戴着耳机,用音频填满睡前大脑的空隙。

耳机,几乎成了这代年轻人的“外置器官”。

既帮助大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一段短暂独立、自主控制的时间,又是大家挂在耳朵上的身份证。

苹果AirPods刚出的时候,华盛顿的政客因为戴着有线耳机,而被路过的中学生大骂穷鬼。

可以说,一个人戴着什么耳机,完全是身份阶级的显示。

AirPods是潮男潮女的标配,这两年,有线耳机也老腊肉翻红。

老古董头戴式耳机因为足够显眼,更是成了“白女三件套”的固定内容。

就像英子的名言,“主要起到一个造型上的作用”。

而人类不能没有耳机,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没法让自己的大脑闲下来了。

网易云的日推歌单,小宇宙的推荐播客,喜马拉雅的有声书,微信听一听的有声公众号文章......

不同平台不同频率的声波,从不同的耳机传入一副相同的耳朵里,拼凑成了一个都市个体一整天的听觉队列。

地铁通勤靠听早间新闻来了解世界,

上班摸鱼用听脱口秀来解压,

在健身房把听燃曲作为最后冲刺跑的燃料。

在夜里则祭出听了百八十遍的郭德纲相声来助眠......

耳机就像见缝插针式摸鱼,人们借此逃离社交压力,建立自己的小小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能回到自己的安全区,

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尔达蹲在窗台上偷听城市的喧闹,

是《her》里,男主角用耳机与人工智能交谈,同时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

是青春时代,与喜欢的人一人扯着耳机的一头,“我喜欢当我看向别处时,他望向我的目光。”

就像《海边的曼彻斯特》所表现的那样,“世界不会为你安静下来,但你可以学会与它并存。”

在那个由一副副耳机所框出的小世界,存放着这个紧绷时代里,我们仅存的一份安宁。

来源:趣闻捕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