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政坛失意,华夏网络圈粉:佩通坦冰火两重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1 10:51 1

摘要:一边是泰国国内支持率持续下滑,最终被法院解除总理职务,一边是华夏网友口中的“梅州籍华裔总理”“亲华飒姐”,佩通坦·钦那瓦的处境,堪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

一边是泰国国内支持率持续下滑,最终被法院解除总理职务,一边是华夏网友口中的“梅州籍华裔总理”“亲华飒姐”,佩通坦·钦那瓦的处境,堪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典型。

这种强烈的反差,到底是为什呢?

佩通坦在泰国的支持率低迷,本质上,是“理想改革”撞上了泰国固化的政治“硬墙”,再叠加自身争议,最终陷入困境。

首先,是军方与保守派的“系统性围剿”。

泰国政坛绕不开的“坎”,就是军方与保守势力的话语权。佩通坦出身的为泰党,因关联他信、英拉家族,长期被军方视为“眼中钉”,毕竟,他信2006年被政变推翻、英拉2014年被赶下台,背后都有军方身影。

2023年,佩通坦带领为泰党赢得大选席位第一,却因军方操控的上议院反对,迟迟无法组阁;好不容易联合其他政党执政,保守派又借“通话门”发难,最终由宪法法院以“损害国家声誉”为由解除其职务。(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说白了,她的失败不是“选输了”,而是撞在了泰国“军方干政+司法政治化”的体制性天花板上。

其次,自身争议消耗了“亲民”基本盘。

如果说外部压制是“硬伤”,那么自身争议就是其“软肋”。佩通坦上台前主打“贴近底层”,承诺给民众发1万泰铢补贴,但政策落地缓慢,反而被爆出“收藏价值千万泰铢的奢侈品珠宝”。在泰国经济低迷、民众生活压力大的背景下,这种“精英做派”直接刺痛了底层支持者的神经。

更致命的是“通话门”的定性。保守派刻意将她对军方的批评包装成“通外卖国”,即便普通民众未必完全相信,但“道德争议”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撕掉,中间选民大量流失。

再次,是其家族政治的“疲劳症”,让年轻选民不买账。

为泰党长期依赖“他信-英拉-佩通坦”的家族传承模式,早年靠“农村扶贫”政策圈粉了大量中老年选民,但年轻一代对此早已审美疲劳。

2023年大选,主张“彻底改革君主制、削弱军方权力”的远进党异军突起,抢走了大量年轻选票。对比之下,佩通坦的“改革”显得不够彻底,既想讨好保守派,又想留住年轻人,最终两边不讨好。

佩通坦在华夏网络的走红,不是“盲目追捧”,而是精准踩中了华夏网友的文化认同、利益关切与情感偏好。

一是她的华裔身份,带来了“自己人”的天然亲近感。

佩通坦的祖籍是广东梅州,这一点成了中泰网友共鸣的“敲门砖”。她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华裔血统,用中文说“新年快乐”,甚至分享家族早年移民泰国的经历。这种“寻根”姿态,瞬间拉近了与华夏网友的距离。

在东方大国的文化语境里,“华裔”身份自带“亲切感滤镜”,不少网友会不自觉地将她与“泰国吞武里王朝建立者郑信(华裔)”类比,视其为“中泰友好的纽带”,这种情感联结是其他泰国政治人物难以复制的。

二是她的友好举措,进一步增强了亲近感。

比起抽象的“亲近感”,佩通坦对东方大国的友好举措更让华夏网友“买账”:她任内积极推进中泰高铁合作,承诺加强打击边境电z以保障华夏公民安全,访华时特意感谢东方大国女保镖的保护。这些具体行动,被华夏媒体和网友解读为“对华有诚意”,与泰国部分保守派的“亲西方”倾向形成鲜明对比。

对华夏网友而言,“是否亲华”是判断外国政治人物的重要标准,佩通坦的这些动作,恰好符合了这种期待。

三是其“网红人设”,打破了对政治人物的刻板印象。

佩通坦深谙“流量逻辑”,她在抖音等平台分享时尚穿搭、带娃日常,出席活动时妆容精致、气场全开,完全打破了“严肃古板”的政治人物刻板印象。(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这种“飒爽亲民”的“网红总理”人设,精准吸引了华夏年轻网友,毕竟,大家更愿意关注“有温度、有个性”的政治人物,而非冷冰冰的“政客符号”。

四是其“弱势改革派”的形象,赢得了不少同情分。

华夏网友对佩通坦的支持,还带着一层“同情滤镜”。当她被泰国军方和保守派以“司法手段”解职时,华夏网络舆论很容易将其归为“亲华改革派遭打压”,进而产生“路见不平”的共情。这种情感投射,本质是对“正义受挫”的天然反感,也是对“亲华力量”的本能声援。

佩通坦的“冰火两重天”,本质是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认知错位”。

在泰国,民众看到的是“一个受家族拖累、政策乏力、陷入争议的政客”,评价她的标准是“能否解决国内问题、是否符合泰国政治规则”;

在华夏,网友看到的是“一个华裔出身、对华友好、个性鲜明的‘飒姐’”,评价她的标准是“是否亲近东方大国、是否符合大众情感偏好”。

而这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深层矛盾:

第一是泰国政治的结构性困局。

军方通过宪法法院、上议院等制度性工具,持续剥夺民选政府的实质权力。佩通坦的失败,印证了“选举民主”与“威权内核”的不可调和性。即便她在经济政策上(如每人发放1万泰铢福利)试图贴近民众,仍无法突破军方划定的政治红线。

第二是华夏网民的认知滤镜。

华夏网友对佩通坦的追捧,更多基于文化认同与政治想象,而非对泰国政治现实的深入理解。例如,其“打击电Z”的举措被过度美化,而实际上泰国边境地区的犯Z网络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非一届政府所能根治 。这种“符号化”解读,既反映了中泰民间交流的情感纽带,也暴露了跨文化认知的局限性。

​第三是东南亚政治的复杂性。

佩通坦与洪森的“通话门”事件,本质是东盟国家间权力博弈的缩影。洪森通过泄露通话录音,既巩固了柬埔寨在边境争议中的立场,又间接打击了泰国改革派。这种“外交工具化”的操作,凸显了东南亚政治中“现实利益优先”的丛林法则,而华夏网友对此的道德批判(如将洪森类比为“东南亚版特朗普”),实则是用东方大国语境的价值观对区域政治的误读。

总之,泰国的困局,是威权体制与民选政治长期博弈的必然结果,佩通坦只是这场博弈的“牺牲品”;华夏网友的追捧,则是文化认同、利益关切与网络传播共同塑造的“符号化认知”。或者说,大家追捧的,与其说是佩通坦本人,不如说是“中泰友好”“华裔骄傲”这些背后的情感符号。

写到此处,不由想起民间百姓的一句俗语:婆娘总是别人的好。是啊,每个人只能看到别人外表光鲜的一面,却不知,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正所谓,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本文由千年兰亭在今日头条上独家首发,谢绝转载)

佩通坦,或许难再回到泰国权力核心,但在华夏网友心中,“那个梅州籍的‘飒姐总理’”,恐怕还会被记住很久。

来源:千年兰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