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捐了7架飞机和粮食布匹,捐献了半个世纪的家族财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14 14:15 2

摘要:荣氏家族,站在中国20世纪金融工业浪潮的顶端,注定不是简单的财富符号。从上海棚户区到南京洋房,从江南纺织资本到全国性产业领导者,这个名字在很多老人的记忆里,总归不只是钱的问题。上世纪号称红色资本家的,说荣氏第一,还有谁敢不服?这还真不夸张!

荣氏家族,站在中国20世纪金融工业浪潮的顶端,注定不是简单的财富符号。从上海棚户区到南京洋房,从江南纺织资本到全国性产业领导者,这个名字在很多老人的记忆里,总归不只是钱的问题。上世纪号称红色资本家的,说荣氏第一,还有谁敢不服?这还真不夸张!

外界对家族的传奇,大多只看到厚重的账本和捐献粮布、飞机那些事儿,可里面的权谋和生死博弈,一般人根本想不到。有人问,荣氏为什么能在民国战乱、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始终没有破产、没被清查?是不是背景太硬了?其实根本不是全靠后台,更多是每一代成员都极会“顺势而为”,甚至某种程度上他们比“顺民”更明白摸清权力的底线。

家族的崛起可以追到1896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无锡起家,开纺织厂用的是当时上海的外汇硬通货。抗战爆发后,荣家把工厂机械拆了运内地,不计成本。能做到这样,光说钱多其实没啥意思,更关键是在风雨飘摇艰难决策面前,他们赌命。

有数据支持,1949年时荣家企业资产累计超过3000亿元旧币,折算现在超百亿级别。可荣耀之后,荣家两代人并未选择“彻底西化”,也没像很多上海富豪那样撤退香港或者台湾。反而在上海、无锡扎根,顶风冒雪迎接新政权。不觉得奇怪?

毛主席接见荣毅仁时当面说,“荣家对中国有贡献”。这个评价背后是大量事实。国民政府战乱时期,荣家捐过飞机、粮布,说起来听着像故事,实际上每一项捐赠都涉及到中央军阀之间的扯皮——各种文件卡关、地方官员刁难,但荣家是真把自己的资产交出去让国家用,没留下话柄。网上数据确证,荣家先后资助过解放区部队至少五次,金额上千万旧币,这种大手笔不是谁都有胆量。

再说荣毅仁,出身富三代,却不是典型纨绔。1978年改革刚起步,很多资本家被边缘化,荣毅仁却被邓小平点名,结果一路挂职中信集团,最后成了国家副主席。他当年还带队赴港招商,被港媒戏称为“中国第一经济特使”,你说是不是搞笑?但好歹没人能否认他帮中国走出经济困境。

现在网络上惯常把荣氏和“为富不仁”的新晋富豪对比,马云、马化腾常常被拉出来“找茬”。从舆论角度看,荣氏远比他们更深刻。前些年马云高调谈倾力公益,结果还是被抹黑“卷钱移民”;反观荣氏家族,早就在那个乱世就把财富捐出来了,至今家族成员几乎没人曝出移民丑闻。你说是不是奇怪?但也不是绝对,荣家后人里有几个人在国外定居,这点没法掩盖。

有意思的一点,荣氏被称红色资本家,倒不是当时的政治宣传。事实上,他们被裹挟进中国的革命浪潮——既要守住家族资产,还得迎合新政权的社会责任。那几年,荣氏企业被要求无偿上交部分资产,内部有意见反弹,据荣家后人笔记记载,有人甚至偷偷抵制,但最终还是妥协了。年年捐钱救灾,内部也有暗流,有人主张守财不献,但结果却是家族整体选择合作。

从实操来说,荣家把家族企业改组成公私合营,表面上接受国有化,实则留下核心技术团队,转为顾问。这种游走边缘的策略,后来被上世纪的民营企业广泛仿效。某种程度讲,荣氏不像是传统“红顶资本家”,反而更接近灵活变通的实用主义者,你认同吗?

我查过国资委的数据,现在中信集团年营收超6700亿,绝大部分资产还是在名下。荣家掌舵行业多年,旗下还有地产、金融、航空产业。你要说家族没影响力,那肯定不对;但家族高层有时也并不能完全掌控方向,这点许多资料都默默规避了。

其实,荣氏的成功,既是时代造就,也是个体性格的产物。荣毅仁少年时期,被送到苏州念书,日记本里常记下工厂、学校的管理琐事。网上流传一段荣毅仁在文革被抄家时的访谈,他说那会儿“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但没人信。他本人不怎么喜欢对外展示家族故事,反倒是关注底层纺织工人的生存状态,据传1983年有上海工人因工伤上门告状,荣毅仁亲自批复医疗补助,这就不是一般富三代能做的。

网络舆论里,好多人对家族的神秘很执着。但实际上,荣家并没有想象中的“幕后操控”。查央企员工名册,荣氏后代直接参与的项目其实很有限,更多还是依靠企业制度,所以说“家族决定一切”,其实挺矛盾的。

有时候媒体宣传荣家捐款救国,说得太完美,但查历史交通银行档案,1937年荣家捐赠三千万旧币,实际到账不过两千万。这种“缩水”情况其实很常见。可你要是追究责任,也未免苛刻。毕竟乱世之中,没有绝对的道德高地。是不是可以容忍一点?

但也不是说荣氏家族完全无瑕疵,实话讲,他们也有内部矛盾和分裂。荣家老三系分家后,曾因公司管理权争执闹到官司,部分资料披露出家族成员为利益竞争暴力冲突。这些话题没什么人敢公开讲,但就是事实。你如果说荣家团结一心,为国为民,未免太一厢情愿。

接下来说说个人立场,我认为荣氏家族成功的秘诀跟他们的历史选择关系不大,更和中国社会对民间资本容忍度有关。1940-1950年代,很多资本家选择跑路,荣氏选择留下,连毛主席这样的人都给面子。这不是偶然,也不是简单的家族运气。——我甚至觉得,荣家部分成员没那么伟大,更多只是逼不得已,身不由己。

中国资本原本是被压制的,但荣氏借制度变迁完成华丽转身。你觉不觉得,当年民营资本和国家关系其实更像“互相利用”?现在企业家移民也不是完全有错,各有各的难处。

很多人对富三代持批评态度,认为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可实际上荣毅仁这种人,也有迷茫、犹豫的时候。官方记载有段话,说他在中信集团刚上任时“数度低落”,甚至考虑辞职。并不是所有人都坚定不移,他们背后也会比较彷徨,不服也没用。

我甚至觉得不能单纯用阶层标签判断荣氏——他们是资本家,但也是普通人。荣家影响力在国企里不算最强,中信集团现在管理层早已更换,荣氏后代多转向学术和慈善。你说红色资本家能传几代?

总体看,荣氏家族故事就是中国20世纪商业史的一个缩影。见风使舵,保全资产,也是真正参与民族复兴。比起那些凡事只看钱、忙着海外送钱的人,荣家做得算好,但远没到“神话”水平。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大问题。观众怎么看,这并不重要。

历史的复杂就在于,没人能把所有真相都讲全。那些被赞美、被低估、被同情、被嘲讽的家族最终只是时代里的一份子。荣家留下的是一个关于顺势而为和责任的故事,也是凡人自保的本能写照。你要说他们是红色资本家也行,说他们是资本主义里的幸存者也没错。这才是中国式家族资本真正的样子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