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有“咖”位!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5 10:12 1

摘要: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湖南湘江新区的楼宇,咖啡机研磨豆子的嗡鸣声已此起彼伏。从产业园区到田间地头,从社区街角到商业综合体,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杯咖啡都在书写独特的城市密码——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湖南湘江新区的楼宇,咖啡机研磨豆子的嗡鸣声已此起彼伏。从产业园区到田间地头,从社区街角到商业综合体,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杯咖啡都在书写独特的城市密码——

长沙中电软件园的白领用拿铁唤醒代码灵感;莲花镇的村民在薄荷拿铁中尝到乡村振兴的甜味;社区咖啡馆里,刚跳完广场舞的退休职工用一杯美式叩开时尚年轻感的大门。湘江新区的咖啡版图,早已超越了饮品的范畴——

它是产业升级的晴雨表,是城乡共生的催化剂,更是人文关怀的温度计。透过这杯咖啡,人们读懂了这片宜居宜业热土的高质量发展内核:活力、温度与希望。

“园咖”

丈量产业热度的新标尺

清晨的长沙软件园,空气里飘浮着咖啡因的躁动。谷苑路两侧的咖啡店卷帘门尚未完全升起,外卖骑手已开始清点订单。这条仅500米的街道,瑞幸、鱼儿咖啡、米町咖啡等7家门店错落分布,日均消耗咖啡豆超20公斤,成为湖南湘江新区产业聚集的“能量补给站”。

咖啡馆的密度往往与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这一现象在湘江西岸体现明显——

在中电软件园,大大小小的咖啡店星罗密布。“5年前这里还是‘咖啡荒漠’,如今连早点摊旁都有人在卖拿铁。”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朱女士见证了咖啡消费的野蛮生长。数据显示,2024年湘江新区咖啡门店数量同比增长46%,其中中电软件园周边1公里内咖啡订单量突破日均5000杯,订单高峰时段每30秒便有一杯咖啡完成制作。

咖啡为企业白领注入能量。

“2年前,早上订单量最多的是米粉、油条,现在绝大多数订单被咖啡‘霸榜’。”外卖小哥李玉华从事外卖行业近3年了,作为他经常跑单的目的地,中电软件园的订单变化让他感受很直观:“从8点半开始,咖啡的订单就开始井喷,绝大部分客户都是园区的上班族。”

“通勤路上,通常就会先把单下好,等到了公司就可以取,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惯。”中电软件园内企业草花互动的员工彭女士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活力,她将喝咖啡的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为了匹配这一片区的客户习惯,不少咖啡店也拿出了相应的销售策略:

9点前美式半价、周一任意咖啡9.9元、团购订单、企业月卡等销售手段层出不穷。“目前我们正在策划与附近企业联动,计划制定一个企业员工手持员工卡消费可以打折的营销手段。”咖啡店主黄先生说。

咖啡的热度之所以在中电软件园这一片区居高不下,背后藏着的是这里澎湃的产业动能——超50000家企业在此落户,年轻群体在此聚集。长沙信息产业园相关工作人员章迎春说:“当楼下的瑞幸排起长队,你就知道这片土地的热度又升了一格。”

咖啡的“刚需化”催生了业态创新。本土咖啡品牌与本土企业跨界合作屡见不鲜,标准化挂耳咖啡送入企业茶水间,生产车间里“请进”咖啡机。这种产业与消费的深度耦合,让咖啡成为新区经济活力的液态注脚。

“村咖”

书写乡村振兴的摩登故事

“真没想到,骑车到乡间,还可以喝到一杯如此高品质的咖啡。”随着天气转暖,骑行爱好者欧先生与朋友骑行来到湘江新区莲花镇,并未详细做攻略的他意外地在这片充满诗情画意的乡间,邂逅了一家“宝藏咖啡店”。

莲花镇云盖村的Mint11薄荷音乐农场。

莲花镇云盖村的Mint11薄荷音乐农场里,摩洛哥风情的咖啡馆与稻田相映成趣。主理人朱蕴哲将非洲西达摩咖啡豆与本地鲜奶调配,独创的薄荷拿铁周末日均售出百杯,除了像欧先生一样与咖啡店“不经意相遇”的散客,Mint11也积攒了许多忠实顾客,他们或自驾、或骑行、或踏青、或露营,总会在一场乡间之旅的环节中,将Mint11纳入行程。

mint11独创的薄荷拿铁备受欢迎。

据介绍,目前,农场除了建设薄荷咖啡馆、水上乐园、童趣萌宠园、无动力乐园等,还打造了二十余亩罗氏虾虾苗基地,游客可以进行垂钓体验;同时,还进行了“认领一亩地”活动,通过认领,游客可以自行种植、浇水,看着自己种下的蔬菜、水果慢慢长大,并体验收获的喜悦。

将乡村文旅活动与咖啡融合,走出消费新路径。

这种城乡互哺的模式正在新区蔓延。

据统计,湘江新区乡村咖啡馆数量逐年增长,带动农产品加工、民宿等关联产业增收。在后湖设计创意园中,一家名为8117鲜咖咖啡店主打产品“稻香拿铁”就充满了“乡村气息”。“我们品牌由隆平农场团队打造,用非洲的咖啡豆与中国的稻米,融合出这杯明星咖啡产品。”品牌负责人曾杨介绍,自主研发产品稻香拿铁精选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隆平农场的自研米乳,将非洲咖啡豆的浓香与大米的清甜完美结合。

“稻香拿铁”的包装设计充满了“乡村气息”。

“咖啡不只是饮品,更是撬动资源活化的杠杆。”在Mint11农场,每周三的“村民开放日”吸引400余人参与,50岁的吴小香从“不懂咖啡”到主动向亲友推荐:“现在招待客人,总想端出点新鲜滋味。”农场主理人朱蕴哲说:“我们要让村民从‘不喝咖啡’到‘享受咖啡’,这才是乡村振兴该有的味道。”

漫步莲花镇,这里的“咖啡浓度”丝毫不比城市中低——

在野趣猩球,复古机车咖啡馆有着狂野的魅力;桐木村民宿群内,各家民宿品牌都将咖啡作为醒目的卖点,备受游客喜爱。

在湘江新区,乡村咖啡馆除了咖啡香,还有青草香、稻谷香、泥土香。“在绿水青山间,手捧一杯热咖啡,将脚步慢下来,沐浴阳光,不急不慢地打发一个慵懒的下午,这样的体验在城市中很难体验得到。”朱蕴哲说。

莲花镇咖啡“浓度”持续攀升。

“社区咖”

温度与效率的双向奔赴

“来上班了啊!”早上9时,独立插画师栗子来到了家门口的PERHAPS咖啡店,早已落座的“同事”半开玩笑地说,这是他们“上班”的地方。

“所谓的‘上班’,其实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很固定来到这工作,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少,所以大家彼此称呼对方‘同事’。”栗子说道,虽然大家的工作内容截然不同,但久而久之的相处,让彼此觉得如同同事一般。

作为社区咖啡店,PERHAPS咖啡给予了许多“自由职业者”和“半自由职业者”提供了栖息之地,当记者问及选择在此办公的原因时,栗子说:“插画创作既需要全神贯注,更需要一个开朗、明媚、温馨的环境,与不同的人交流,就可以抒发压力,也可以汲取灵感。”在栗子看来,社区咖啡店为办公提供了温度与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办公成本,是她工作环境的不二选择。

社区咖啡店是许多自由职业者的聚集地。

事实上,湘江新区的咖啡“霸主”既非园区咖啡,亦非乡村咖啡,那些默默无闻又无处不在的社区咖啡才是连接更多市民的关键,更逐渐成为了社区居民的日常聚集地。

在望月湖社区,“红色之家”志愿服务点用一杯咖啡串联起邻里温情。2024年高考期间,志愿者连续三天为陪考家长免费提供暖心咖啡。“候考三小时,咖啡暖了时光,更暖了人心。”家长王女士回忆道。这种温暖延续到日常——社区中的咖啡店开设“银发咖啡课堂”,教老年人用摩卡壶制作饮品;咖啡渣则被制成香薰分发给居民,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我们不只做咖啡,更要做社区关系的黏合剂。”望月湖社区一家咖啡店店长表示。

这种温度与效率的平衡,在长沙万象城得到升华。全国首店tea'stone以108种茶咖融合产品重塑消费场景,Peet's Coffee与SeeSaw组成的“咖啡矩阵”吸引河西首店聚集效应。更值得关注的是,Olé精品超市打造的咖啡豆专区,将云南小粒咖啡与埃塞俄比亚耶加雪菲并列陈列,构建起“从田间到杯沿”的全球供应链展示窗口。

从产业高地的“咖啡浓度”到乡野田间的创意融合,从社区角落的温暖叙事到商业综合体的全球视野,湘江新区的咖啡版图早已超越饮品的范畴。这里,每一杯咖啡都在讲述创新驱动的产业升级、城乡共生的资源活化、人文关怀的温度传递——中电软件园的咖啡订单见证着经济脉搏的强劲跳动,乡村咖啡映证了乡村文旅消费的跨越发展,望月湖社区中婆娑树荫下,市民将咖啡店变成了自己拥抱生活的场域。

当咖啡成为丈量城市品质的标尺,湘江新区用一杯杯“有故事的咖啡”,为“宜居宜业”写下了最醇厚的注脚。

来源:湘江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