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经济的深海中,算法正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割市场。某电商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忠诚客户支付的价格比新用户高出20%,这种看似“商业智慧”的操作,实则暗藏刑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若平台通过算法虚构“会员优惠”“限时折扣”等虚假
高鹏律师首席数据官,数字经济团队创作AI辅助
一、算法手术刀:精准定价的致命诱惑
在数字经济的深海中,算法正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切割市场。某电商平台通过用户画像实施差异化定价,忠诚客户支付的价格比新用户高出20%,这种看似“商业智慧”的操作,实则暗藏刑事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若平台通过算法虚构“会员优惠”“限时折扣”等虚假信息,利用用户路径依赖实施欺诈,可能构成诈骗罪,2025年某直播平台因对老用户加价30元售课,被法院认定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交易条件”,最终按诈骗罪判定。
数据采集阶段的“越界”更具隐蔽性。某科技公司通过破解加密算法获取2.1亿条用户简历,被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责任人有期徒刑7年。《刑法》第253条之一明确,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处7年有期徒刑。即便数据看似“公开”,如某公司购买已注册微信账号制作营销工具,可能因改变信息用途构成犯罪 。
二、数字镣铐:刑事风险的多维陷阱
1. 非法经营罪的暗礁
某数据公司未经许可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并转售,涉案金额超600万元,被认定为“非法从事经营性数据处理活动”,触犯《刑法》第225条 。
2. 虚假广告罪的迷雾
某教育机构利用算法向不同用户推送“独家优惠”,实际优惠幅度与宣传不符,因违反《广告法》第28条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其负责人更因“明知虚假仍发布”被移送公安机关 。
3. 破坏生产经营罪的悬崖
某平台通过算法恶意降低竞争对手商品搜索权重,导致其销售额下降70%,法院依据《刑法》第276条认定该行为构成破坏生产经营罪 。
4. 反垄断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若实施数据杀熟,可能触发《反垄断法》第17条关于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2024年某外卖平台因对高频率用户提高配送费,被处以上一年度营业额5%的罚款,金额高达12亿元 。
三、合规突围:从刑事风险到商业护城河
1. 数据合规的三重门
- 采集阶段: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确保用户“明示同意”,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制度 。
- 分析阶段:通过算法审计避免“歧视性定价”,参考《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第22条,禁止无正当理由的差别待遇 。
- 使用阶段:在《网络安全法》框架下,对敏感数据实施加密存储和访问控制。
2. 刑事合规的防火墙
- 建立“算法伦理委员会”,定期审查定价策略是否符合《价格法》第14条关于禁止价格欺诈的规定 。
- 引入第三方数据合规审计,参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避免因“技术中立”抗辩不成立而获刑 。
四、数字法治时代的生存法则
当算法从工具异化为权力,当数据从资源蜕变为武器,企业必须在商业创新与刑事合规间找到平衡点。正如《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强调的“数据主权不容侵犯” ,数字经济的未来属于那些敬畏法律、善用规则的智者。
来源:关注中老年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