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行程公布,登机赴京前,国民党内部传出杂音,赵少康表态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20:51 2

摘要:马英九的烦恼,外人未必懂。临行前脚步一顿、电话响个不停,一边是登机赴京的行李箱还没拉上拉链,另一边朋友、同僚的“絮叨”呼啦啦灌了满脑袋。有人劝他别太高调,有人劝他该大胆一点,连他自己都在犹豫:这一趟,怕是要小心翼翼踩钢丝。

马英九的烦恼,外人未必懂。临行前脚步一顿、电话响个不停,一边是登机赴京的行李箱还没拉上拉链,另一边朋友、同僚的“絮叨”呼啦啦灌了满脑袋。有人劝他别太高调,有人劝他该大胆一点,连他自己都在犹豫:这一趟,怕是要小心翼翼踩钢丝。

这日清早,南方的天光刚破,马英九还在厨房煮着清粥。他不喝黑咖啡,喜欢白粥配咸菜板蛋。外头春天的风吹进屏风,电视新闻里还在反反复复播送访陆消息。台办那边早就敲定了这趟行程,广东、陕西、北京——线路清清楚楚、每站都有分量。

可别以为安排就是简单的路线图,说走就走。到深圳,下飞机一刹那,南航的班机尾气还在晃,机场大厅里已聚满了媒体。旁边有人还打趣:“你这是去寻根,还是去收集民情啊?”他微微一笑,没多说什么。

说是带着台湾年轻人寻根,其实身上不知不觉多绑了条看不见的线绳。第一站中山大学,师生气氛半紧张半好奇。大家都知道他是谁,却又都像在等着什么“声明”。可谁心里没点旧账?聊教育,谈姓族,也有学生小声问:“马先生,您怎么看将来?”

白天的风光各异,陵园肃穆,故居寂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马英九一身素色西服,额头皱出新纹。“站在这里,总觉得历史其实特别近。”他说。这话其实也是说给自己听的。毕竟,一转身,又得奔赴陕西了。

到了西安,看似热闹,其实更难熬。参加清明轩辕黄帝典礼那天,广场上烟雨迷蒙。大家身穿深色衣服,气氛正而肃穆。他站在人群里,心里却翻江倒海。旁边的年轻人还在交头接耳,他却没听清他们在聊什么,眼神盯着祭台,不知是心怀敬意还是在想别的。

夜里回酒店,他会站在高层玻璃窗前,望着古城的夜色。城市灯火辉煌,比起二三十年前可不一样了。但他心里明白,这种变化,并不总带来理解。即便今晚住在五光十色的西安,他也睡不踏实。

四天时间说长也不长,很快就到了启程北京。行前马英九常和随行的那些年轻人唠嗑。有一个小姑娘问:“您这么多年前在北京读书,有没有特别难忘的时刻?”他愣了一下,很快带过:“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事好说。”众人也只是笑笑,不再追问。毕竟有些事,是留在心里的。

到了北京,气氛又不一样。八达岭长城上,游客早被清晨雾气和官媒的记者团包围。参观北大时,空气里有种说不出来的紧张。年轻一代的问题越来越直接,也不怕让他难堪,有的干脆挑明:“马先生,现在两岸这样,您觉得还有可能坐下来谈吗?”

马英九没立刻回答,只是笑着看向窗外。后来他对好友说:“问题好问,答案难答啊。”有些困局,不光是他一人该背的。尤其这次同行团队,许多台湾青年都抱着“看一看、问一问”的心态,但回去后会怎么说、外界又怎么解读,谁也没底。

北京故宫外面是潮湿的春风,但城墙里的空气其实更紧绷。隔壁的卢沟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场地本身就是个信号。马英九在心里一遍遍打腹稿,不想无意间让谁尴尬,但又不能太“含糊其辞”。中庸不讨好人,但有时候又别无选择。

整趟行程像下棋:每走一步,都有无数目光盯着,谁也不知道哪一句话会成为第二天头版的标题。马英九不是第一次访陆,去年春天那回,大九学堂那些年轻人也陪着他,南京、长沙、上海一路风风火火。那时他在中山陵写下“和平奋斗,振兴中华”。字写得并不漂亮,但心是真诚。

春天过去一年,人和气候都变了。岛内风向,有人表面上支持,有人背后轻声冷嘲。有人夸他能降温,有人嫌他不敢大胆表态。台湾那边的民众党、国民党的同僚,有“捧场”的,有冷脸的。但最好玩的还是自己人出“难题”。

洪秀柱这个名字,在蓝营不算陌生。她那点性格,谁都知道。前几年去大陆,她次次都把“统一”挂嘴边。这次马英九访陆,洪姐隔空喊话,说他该趁机把统一问题讲明白,“不做主席了、有啥还不能讲?”语气冲,倒也不是恶意,但分量不轻。

这种话,放在临行时听,滋味微妙。一方面,她说得对:很多人希望马英九明确表态,有的人甚至等着他“掀底牌”。可转念一想,真的能轻易讲明白吗?统一,谁都挂嘴上,但台下的疑虑、顾虑,层层叠叠,能用一场会谈、一篇声明摆平?

其实洪秀柱说的“杂音”,未必只是批评,更像家族老辈人在饭桌上的那种“碎碎念”。有点唠叨,有点真心,也难怪。连马英九自己都一时摸不准,这个身份、这个年纪,既不可能再放肆,也不再天真。但他明白,这一趟每一句话都得过脑子,小心凉热。

有时想想,这场重复又翻新的行程,还真像人生拉锯:你以为走的是直线,实际上兜了一个又一个圈。飞越珠江、黄河又回京,在历史的天平上自己就是那枚小小砝码。到底是被推,被拉,还是主动选择,其实外人不易看得清。

飞机最终是要离开的,新闻要熄火了。回台湾之后,一切又如常。只是那些没讲完的话、没解开的结,都还悬着。有时候,不说清未必是不敢,或许只是觉得说了也不一定有人听得进去。

但这趟路,不管是仪式还是旅程,总归还是要人来走。我倒好奇,下次再有人让他“讲明白”,他会不会和盘托出?还是依旧微笑,留一半话在心里。等时间自己交代答案。

毕竟,一切都还没完呢。

来源:大事说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