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新学期的科学课——融合社会大课堂”为题,对我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进行了报道。作为绵阳科学教育的创新标杆,科学城一中敢于打破围墙,链接社会,将课堂延伸至国家科技前沿现场。此次央视报道,既是对我校改革成果的肯定,更是全体师生
央视再聚焦
3月23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新学期的科学课——融合社会大课堂”为题,对我校科学教育创新实践进行了报道。作为绵阳科学教育的创新标杆,科学城一中敢于打破围墙,链接社会,将课堂延伸至国家科技前沿现场。此次央视报道,既是对我校改革成果的肯定,更是全体师生践行“科技报国”初心的生动注脚。央视镜头下的“无边界课堂”
在《新闻直播间》的镜头中,我校的课堂没有停留在黑板与试卷之间,而是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活力:科一学子们走进绵阳科技城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和智能工业机器人下棋对弈;走进长虹产业园的智慧显示工厂,了解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科技应用。
初一3班王浩宇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希望能更多地了解科学知识,科技也将成为我未来努力奋斗的方向。
科学城一中的科学教育,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用“真问题、真场景、真成果”,重构科学教育生态。我们的科学教育,要让学生切实看见科技如何改变世界。
报道的背后,是学校持续多年的深耕,这并非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认可。
2024年4月,我校初2026届的李济广、罗语蔓、张子轩三位同学作为少先队员代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见证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李济广同学接受了央视的采访。
2025年1月,我校科学教育成果作为绵阳科学教育精品案例入选教育部《2024年度全国“双减”及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2025年2月,我校科学教育举措(组织学生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和邓稼先诞辰10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受到了教育部官媒的关注与报道(《中国教育报》2025年2月20日头版)。
从航天发射场的震撼教育,到科学家精神传承的沉浸式课堂,无不印证着我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实步伐。
从央视镜头里的“社会大课堂”,到《中国教育报》点赞的科学家精神传承,科学城一中始终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使命,致力于创建“精品化、内涵式、学术型”的于敏科技中学。以科学之光,照未来之路。于敏科技中学的奋斗之路还在继续,学校将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推进课程改革,加强科学教育,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终将看到,那些被科技点燃的青春梦想,正在照亮中国创新的明天。
来源:锦绣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