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法作品售价的高低,书法收入的多少,并不能成为衡量书者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准。但通过作品获取收益,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书法作品售价的高低,书法收入的多少,并不能成为衡量书者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准。但通过作品获取收益,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今天介绍的这位书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书法看似很一般,但他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书法变现”、“赚到了第一桶金”。先看作品:
他叫唐驼,江苏常州人。原本,族谱上的名字是“成烈”。但因为写字坐姿不正,变成了驼背,于是改名唐驼。
他父亲早逝,家境不好,因此格外努力读书,自学书法,主攻王羲之、欧阳询的字,并渐渐形成个人风格,称之为“唐体”。
接着,他卖力创作换取家用,六年内写了三万幅对联。为了快速完成作品,曾雇了2~3个人来,专门替他磨墨。但还是太慢了,而且雇人也要花钱,于是他捣鼓出了磨墨机。
磨墨机的使用,替他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这种方式,提高了他的创作效率和作品产量,简而言之就是:找他写,又快又好!
就是这样的勤奋努力,笔耕不辍,让他名气大显。越来越多的人来找他,比如写招牌、抄写书、写匾额、写对联等等。因此赚到了“第一桶金”。
为了广泛推广自己的书法,他还雇了飞机,让人从飞机上抛撒他的书法润格单。这个方法堪称独特,一时引发了广泛讨论,唐驼也因此名声大噪,各类书法订单,接踵而至。
人力手写还是太辛苦了一点,于是他又捣鼓出了新思路,他引进了印刷机器,还亲自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照相排字机,被德国印刷界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珍宝”。
读到这里,想必你已经看出来了,他不是现代人。他生于1871年,并于1938年离世。他所处的时代是“晚清到民国”时期。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古为今用”,从他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这4个思路,值得一看:
一、专业深耕:打磨核心技能
唐驼苦练书法,形成“唐体”。这启示我们:要聚焦垂直领域,在细分赛道(如特殊字体、书法设计等)上深度钻研,构建专业壁垒。同时尽己所能,形成个人风格。
二、商业适配:对接市场需求
唐驼瞄准 “题字写对联” 的刚需,赚到“第一桶金”。可以借鉴同样的逻辑:观察行业需求(如春节前对联作品需求大),同时精准定位客户群,提供可量产化或定制化服务。
三、善用传播工具:放大个人影响力
可以使用各类新媒体展示创作过程、分享专业干货,结合具体事件(如跨界合作、公益书法活动 ),快速积累流量与口碑。
四、长期主义:成功都是通过量变产生质变
要沉下心来打磨作品,提高水平,用心经营自己。日常多练习、多学习。除了学书法,还有绘画、书法史、经典诗词等等,一点点的累积,当机会来了,伸手接住它。
来源:茯苓甘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