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天三顿饭,一天两次刷牙,听起来规规矩矩,像是写进了人生教科书。但很多人年过六十,牙却一颗一颗松了、掉了,刷牙刷得越认真,牙齿越快“退休”。这事怪谁?怪牙膏?怪牙刷?都不是,怪的是你刷牙的方式。
一天三顿饭,一天两次刷牙,听起来规规矩矩,像是写进了人生教科书。但很多人年过六十,牙却一颗一颗松了、掉了,刷牙刷得越认真,牙齿越快“退休”。这事怪谁?怪牙膏?怪牙刷?都不是,怪的是你刷牙的方式。
曾有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超过七成存在牙周问题,这可不只是“老掉牙”那么简单,背后牵扯着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险、甚至认知功能下降等连锁反应。刷牙这件小事,藏着大健康的秘密。
有人说,牙齿老了,掉也正常。话虽没错,但掉得太快、太早、太多,问题就来了。很多人以为刷牙是预防龋齿,其实更大的意义,是保住牙龈和牙周组织。尤其是年过六十,牙根开始“松动”,牙龈开始“缩水”,以前那套“用力刷才干净”的逻辑,到了这时反而成了“自毁式勤奋”。
刷得越勤,掉得越快,这种“反直觉”的坑,很多人都跳了。
别急着否认,看看你是不是也这么做——
每天早晚刷牙,用的是同一把牙刷,牙膏非要泡沫越多越好,刷牙一定要刷到牙龈发麻才觉得“干净了”。如果你中了一条,恭喜你,已经站在了牙周炎的门口。
别觉得刷牙是小事,这是老年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有意思的是,很多中老年人对高血压、糖尿病倒是紧张兮兮的,一天三次测血糖都不嫌烦,但对牙齿,往往是“疼了才管、掉了才换”。这种“亡牙补牢”的思维,代价太高。
那“早晚刷牙”到底错在哪?不是时间错了,而是方式老旧了。
第一个要改的习惯,是“早晚各一次”还不够。
很多老年人晚上刷完牙,觉得干净了,夜宵吃点馒头、喝碗粥,就直接躺床上了。结果,牙缝塞满食物残渣,整夜细菌狂欢,牙龈受损就是迟早的事。正确做法是:每次吃完东西后,哪怕只是水果,也要漱口,晚上尽量避免睡前进食。
第二个误区,是“用力刷才干净”。
尤其是一些老年男性,拿牙刷当钢丝球,牙膏像去污剂,恨不得把牙垢一层层“刮”下来。结果牙齿没刮掉,牙龈先退了,牙根暴露、酸痛、出血,最后牙齿松动。刷牙不是刷碗,讲的是技巧,不是力气。
刷牙时建议采用“巴氏刷牙法”,也就是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轻轻震动,刷牙龈与牙齿交界处。虽然听起来有点“技术性”,但只要试一次,你会发现,刷完后口腔清爽不刺激,牙龈也不再出血。
第三个需要纠正的,是牙膏选择的盲目性。
很多人喜欢“泡沫多、味道冲”的牙膏,觉得“刷得才干净”。其实这类牙膏大多添加了大量发泡剂、香精,对老年人口腔黏膜不友好,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口腔干燥、炎症甚至口腔溃疡。
年过六十,牙膏的选择要更讲究——含氟适中、低磨损、温和无刺激,才是“黄金搭档”。尤其是患有牙周疾病的人,可以选择含有抗炎或抗菌成分的牙膏,如氯己定或乳铁蛋白类。
有人可能会问,牙刷是不是越硬越好?其实硬毛牙刷是牙龈的“刽子手”,老年人牙龈本就敏感,硬毛刷下来,等于每天给牙龈“开刮皮疗法”,刷出血、刷出萎缩,一定要换成软毛牙刷,而且三个月一换,别等刷毛变“开叉”才想起换。
说到这,可能有人意识到,“我刷牙确实挺用力”、“我牙膏就是那种辣味十足的”,或者“我已经好几年没换牙刷了”。别太自责,真正的问题不是做错了,而是做错了还一直坚持。
刷牙这件事,年轻时是为了“颜值”,老了之后却关系到“吃饭权”。你可以不爱笑,但不能没有牙。牙齿健康,是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核心保障,别等牙掉了,才开始后悔当初刷牙太“猛”。
还有一个被忽视的细节:牙缝清洁。
很多人只刷牙不剔牙,觉得牙签太粗,牙线太麻烦。结果牙菌斑越积越多,牙周炎悄悄找上门。牙刷只能清洁牙齿表面,牙缝的“死角”必须靠牙线或牙缝刷来搞定。
特别是年纪大了,牙缝变大,不用牙线,食物残渣天天藏里面,像是给细菌开了个“旅馆”。每天睡前用牙线轻轻清理一次,不仅口气清新,还能有效预防牙龈萎缩。
延伸一下,牙齿的健康不仅仅是牙刷牙膏的事,还关系到关键结论:口腔菌群的稳定性影响全身健康。
研究发现,牙周炎患者患心脏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比常人更高。口腔里的细菌一旦“越界”,跑到血液里,不止是牙的问题,而是全身的“系统性炎症”。
所以说,刷牙不是表面功夫,是守护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口岸”。
别以为“掉牙”只是自然衰老,其实背后可能藏着全身健康的“报警信号”。
有个冷知识:牙周炎不痛不痒,是“沉默杀手”。很多老年人都是在洗牙时才发现,原来牙根已经露出半截,牙槽骨也开始吸收了。这时候再想补救,已经晚了一步。
有人说,年纪大了,牙齿掉了装个假牙不就得了?说得轻巧,假牙不等于真牙,咀嚼效率、口腔舒适度、消化功能都会下降。一副活动假牙戴不上三小时就想摘下来,吃饭没味,咀嚼困难,营养吸收自然也“打折”。
年纪越大,对“吃”的依赖越高,对“咬”的需求越强。牙齿是消化系统的起点,守住它,比守住钱包还重要。
再问一个问题:你上一次洗牙是什么时候?
很多人听到“洗牙”两个字就头皮发麻,觉得那是年轻人才做的事。其实,定期洗牙是最便捷、最有效的牙周保养方式。尤其是6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查一次牙周状况,及时发现牙结石、牙龈退缩等问题,趁早处理。
说到这,有人可能已经开始卷起袖子准备换牙刷、换牙膏、学刷牙法了。不错,行动是最好的预防。保护牙齿,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刷牙这件事,越是看上去简单,越容易被忽视。而忽视的代价,就是一口牙的“加速度报废”。
如果你还在用力刷牙、吃完夜宵不漱口、牙线从来不碰,那不妨从今天开始,给你的牙齿一个“退休前的保护伞”。
口腔健康,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好活。
——你有多久没认真刷一次牙了?
欢迎留言聊聊你刷牙的“奇葩经历”或“翻车瞬间”,也可以分享你改善口腔健康的方法,一起做个牙齿不“退休”的健康中老年人!
参考文献:
[1]王春玲, 张艳华. 老年人牙周病的防治现状与对策[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3, 42(5): 521-524.
[2]陈芳, 刘海燕. 牙周病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口腔医学, 2024, 59(4): 376-380.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科普,不构成诊断与治疗建议。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传播科学健康知识,尊重原创,拒绝虚假。如有侵权或内容争议,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