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好在我们这里是平原地带,土质也好,每年分的粮食节省着勉强够吃。
素材,王根生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文章,部分情节虚构处理,谢谢友友们的阅读和支持
我叫王根生,出生在山东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祖祖辈辈都是靠种地为生。
70年代,农村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好在我们这里是平原地带,土质也好,每年分的粮食节省着勉强够吃。
每年的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来我们这里讨饭的人不在少数,多数都是几十里甚至几百里地以外的山区人,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妇女。
奶奶是个热心肠,心地善良,乐善好施,邻居之间,不管谁家有了困难,只要奶奶能帮上忙的,她就决不会袖手旁观,是村里出了名的活菩萨。
奶奶常跟我们说这样一句话,别人有难处的时候,伸手拉一把,是行善积德,也是给子孙后代积福。
奶奶见不得别人有难,每次有来我家讨饭的,只要是碰巧我们家吃饭,奶奶就会给盛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稀饭,另外再给几片地瓜干。
75年农历2月的一天,我们正在家里吃午饭,就听见大门口外边有几个孩子一直在喊:小要饭的、小要饭的。
奶奶放下筷子,站起身就出了门,看见大门口外有几个小孩围着两个讨饭的孩子,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只见两个孩子衣服破旧,男孩脚上的鞋子都露着脚趾头。
看样子女孩比男孩要大几岁,有十一、二岁左右,男孩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
两个孩子蹲在我家门口西边的墙根底下,男孩的头歪靠在女孩的身上,村里几个调皮的孩子就围着他们叫小要饭的。
奶奶把几个调皮的孩子轰走了之后,就走到了两个孩子跟前说:孩子,快起来,跟奶奶去家里吃点饭。
姐弟两个抬起头看着奶奶,女孩的眼神中充满了无助和不安,只见她扭头看了一眼男孩,小声跟奶奶说:奶奶,我弟弟说他冷,不爱动,然后有点要哭的样子。
奶奶听了这话,看向男孩时,这才发现,男孩的脸上有些发红,而且还无精打采的,身子还有点发抖。
奶奶赶紧伸出手摸了一下男孩的额头,发现他的额头很烫,奶奶说:哎呀,这孩子发烧了,烧的很厉害。
奶奶对女孩说,孩子别哭,快和你弟弟跟我回家,然后就伸手拉起男孩,把兄妹两个领回了家。
奶奶还没进到屋里就喊着叫我娘快烧火暖炕,吩咐我爷爷准备白酒,叫我爹快去村卫生室买点退烧药。
这时只见奶奶把被子铺在了炕头上,让男孩上了炕躺在被子里,把他的上衣脱掉,爷爷拿出了他平时都不舍得喝的老白干。
就看见奶奶把白酒和热水兑在一起,用布蘸着酒和水的混合体,开始麻利的给男孩擦拭着前胸、后背、腋窝、手心脚心等部位。
女孩看着奶奶这一系列的操作,眼睛不时看白向奶奶,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但更多的是感激。
擦拭完以后,正好爹买药回来了,奶奶又让男孩吃上了一片退烧药,然后给他盖好被子,让男孩好好的睡一觉,发发汗。
这一切都做完之后,奶奶才想起问女孩家里的情况,奶奶说,孩子,怎么这么小的年纪就出来讨饭,家里的大人呢?
女孩看着慈祥和蔼的奶奶,眼睛红红的,她强忍着快要流下来的眼泪,就详细的跟奶奶说了他家里的情况。
女孩说:我的名字叫玉凤,今年十二岁,我弟弟叫玉龙,刚满8岁,家住在离这里很远的一个小山村里。
我们家里就4口人,有爹、有娘,还有我们姐弟两个,因为爹常年有病,经常吃药,家里的日子过得很难。
我们那里都是山岭地,靠天吃饭,去年一年雨水又少,天气大旱,导致庒稼欠收,家里的那点粮食根本不够吃的。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前些日子,常年生病的爹病情突然加重,这让原本就贫穷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娘想给爹治病,可家里连饭都快吃不上了,哪里还有钱治病。
离我们家100多里地以外,我有个姨奶奶家,也就是我父亲的亲姨,娘说他们家里的日子过得比我们家好,表叔是吃公家饭的,每个月都有工资。
娘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想让他们家帮帮我们,于是,就让弟弟和我做着伴,去姨奶奶家寻求帮助。
娘不放心我和弟弟,怕我们走错了路,正好村里有来这边讨饭的婶子、大娘,娘就让我和弟弟跟着他们一起走。
走了两天,到了一个村子,婶子大娘说他们不再往前走了,就在那一带讨饭,叫我和弟弟继续往北走,还说离姨奶奶家不远了。
我和弟弟一路打听着继续走,饿了、渴了就去人家家里要口饭吃,要点水喝,渴急了的时候,遇到河里、沟里的水也会喝上几口。
晚上我就和弟弟睡在人家草垛里,虽然很冷,可一想到只要找到姨奶奶家,能帮我们家度过难关,能把爹的病治好,也就不觉得冷了。
可今天早上,我和弟弟在南边村子里的草垛里睡醒以后,去一户人家要了点吃的,可弟弟说不想吃,吃不下,身上没劲,也走不动路了。
我们走走停停的才来到这里,弟弟实在走不动了,说浑身冷的厉害,我就想和弟弟在你们家的墙根底下晒晒太阳,这样弟弟会暖和一点。
奶奶听完女孩的话,觉得两个孩子太可怜了,太让人心疼了,拉着女孩的手说:你们的爹娘怎么放心让你们这么小的孩子走这么远的路、出这么远的门啊!
这时爷爷插话说:孩子,你姨奶奶家是哪个村的,他们家里的人叫什么名字?
只见女孩从最里边的贴身衣服的口袋口里掏出了一张小字条递给了爷爷,爷爷赶紧叫我爹看看上面写的啥?
我爹看见字条上写着,宋家戈庄,宋建民。
爷爷说,宋家戈庄离我们这里不远,也就是还有二十多里地。
女孩听爷爷说知道宋家戈庄,高兴的两眼放光,可又看了一眼躺在炕上的弟弟,长舒了一口气。
奶奶看出了她的心思,和颜悦色的说:孩子,不用急,你们两个就先在家里住着,等玉龙烧退了,完全好了之后,叫你爷爷送你们俩去姨奶奶家。
女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可笑着笑着眼圈又红了,跟奶奶说,奶奶,你是好人,你们全家都是好人,最好最好的人。
就这样,玉凤、玉龙姐弟两个就在我家住下了。
别看玉凤年纪不大,但很有眼力劲,人也勤快,帮着奶奶干家务活,奶奶做饭的时候,她就帮着烧火,还帮着打扫院子。
奶奶不要她干,可她说:没事奶奶,这些活我在家里经常干,我还常帮着母亲干地里的活呢。
玉龙的病情也在慢慢好转,烧逐渐往下退,食欲也增加了,有胃口了,一顿饭能吃一大半玉米面的饼子。
奶奶看着高兴,心里也塌实了不少,盼望着他赶快好起来。
三天以后,玉龙完全好了,人也精神了很多,他的性格很好,瞪着两只大眼睛一口一个爷爷奶奶的叫着,爷爷奶奶都很喜欢他。
玉凤看见玉龙的病好了,就提出要去她姨奶奶家,奶奶想留他们多住几天,可又觉得她爹娘在家里等着他们,就没再挽留。
第四天的早晨,奶奶早起做了早饭,让姐弟俩吃了,爷爷去生产队里借了毛驴车,准备送他们去姨奶奶家。
奶奶把给我做的一双新鞋子给玉龙穿上,大小正合适,然后又伸手从大襟褂子的口袋里掏出了20块钱让玉凤拿着。
12岁的玉凤很懂事,说啥也不要,还说,这就麻烦你们的不少了,就用手往外推着不要,可奶奶硬是把钱塞进了她的口袋里了。
走到大门口的时候,玉凤突然转过身,牵着弟弟的手,朝着奶奶跪下,磕了个头,奶奶赶紧把他们拉起来,玉凤哭了,奶奶也哭了。
姐弟两个上了车之后,玉凤一直流着眼泪朝我们挥着手,直到走出很远。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他们的消息。
后来,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还没有致富,可已经脱了贫。
我们家的变化很大,我娶了媳妇成了家,还有了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我们成了四世同堂之家。
93年我们盖了4间宽敝明亮的大瓦房,还盖了4间南屋。家里种着8亩地,每年收的粮食都吃不了,余粮还能卖成钱。
拉上了电灯,还买了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70多岁的奶奶看着电视,总是纳闷的说:我就弄不明白,电视里的人是怎么放进去的。
奶奶的话总是引来一阵大笑,我那3岁的儿子就说:老奶奶,电视机里的人不是放进去的,是放出来的,然后又是一阵笑声。
98年秋天的一天,吃过午饭,我正要去地里干活,刚出门口,就发现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在那里转悠。
只见他东看看,西瞧瞧的,嘴里还自言自语的说:没错呀,我记得就是这里,可那棵老槐树怎么没有了呢?
我出于好奇,就走过去跟他打招呼说,兄弟,你是来走亲戚的吗?他听后转过头说:是呀,可我找不到家了呀。
我热情的说,你去谁家,我带你去,他尴尬的笑笑说,我不知道他家里人叫什么名字,只记得他家有个男孩小名叫根生,和我差不多大。
我听了以后,吃惊的看着他,怎么看也不认识,就问了一句:你是他家什么亲戚,叫啥名字?
他不加思索的说,我叫李玉龙,20多年前,我生病,他们家的奶奶收留了我、救了我,他们一家人是我的恩人。
听到玉龙这个名字后,我再次仔细的上下打量着他,然后我说,你姐叫玉凤,你叫玉龙?
他被我的话惊到了,说,你怎么知道,我赶紧告诉他说,我就是你说的那个男孩根生呀。
只见他一把拉住我的手,你是根生,真的是你吗?这么多年不见,真的认不出来了,然后急切的问我:
爷爷、奶奶的身体还好吗?叔、和婶他们也都好吗?我说,都好、都挺好的。
玉龙见到爷爷奶奶之后,眼含热泪叫了一声爷爷、奶奶对不起,这么多年了才来看你们,然后跪了下来,可爷爷、奶奶根本认不出来了。
我想上前把玉龙拉起来,可玉龙把我的手推开,泪流满面的看着奶奶说:奶奶,我是玉龙啊,20年前您救过的玉龙啊!
奶奶听到玉龙两个字,终于想起来了,奶奶赶紧把玉龙拉起来,拉着他的手不松开。
然后奶奶又问了玉凤和他家里的事,玉龙就跟我们说了他这些年的经历。
那年和姐姐去了姨奶奶家,说明来意之后,姨奶奶家给予了我们家很大的帮助,不但帮了钱、还给了粮。
可这并没能救回我爹的命,不久之后,我爹就去世了。
我爹去世以后,为了生活,娘带着我们姐弟远嫁他乡,18岁那年,我去部队当了兵。
由于在部队表现好,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关注,几年的时间,一路从班长升到连长。
我很想给你们写信,可我不知道爷爷和叔叔的名字,只记得有一个和我一样大的男孩小名叫根生,所以没办法和你们联系。
这次回家探亲,觉得无论如何也要来家里一趟,看看帮助过我们的恩人。
原本姐姐玉凤说好跟我一起来的,可赶巧了她的婆婆突然生病住了院,因为要照顾婆婆,所以就没来。
姐姐让我给爷爷奶奶带个话,说过些日子,一定来看你们。
玉龙在我们家里住了两天,临走的时候,给了奶奶2000块钱,奶奶说啥也不要,可玉龙说:
奶奶,这钱你必须收下,这是我孝敬您的,您如果不收下的话,就是没把我当成您的孙子。
奶奶只好把钱收下了。
从此以后,玉龙就经常给我写信,寻问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还经常给家里寄东西,给爷爷奶奶寄营养品。
得知我娘有腰腿疼的毛病,就经常
从大城市的医院里给我娘买那些很贵的药,然后寄回来。
后来玉龙转业到了地方,每年都来看望爷爷、奶奶,每次来都是偷偷的给爷爷奶奶放下钱。
奶奶在87岁那年无疾而终,玉凤和玉龙姐弟两个都来了,和我们一起送了奶奶最后一程。
现在我们都是快要60岁的人了,上辈人不在了,可我们一直相处的很好,经常联系,互相帮助着,彼此牵挂着,是朋友,更是亲人。
来源:洒脱的优雅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