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雄心(ambition)”一词似乎总是存在功利的特质。这种刻板印象源自社会对早期职业人士(男性为主)的期待:创造收入,事业成功。在人生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这样的评判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但它仍然为社会观念带来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遵循“雄心样板”的人通常会被超负
“雄心(ambition)”一词似乎总是存在功利的特质。这种刻板印象源自社会对早期职业人士(男性为主)的期待:创造收入,事业成功。在人生需求多元化的今天,这样的评判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但它仍然为社会观念带来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遵循“雄心样板”的人通常会被超负荷的工作和职业倦怠所淹没,难以兼顾此外的人生;那些不能或不愿意全身心投入攀登职业阶梯的人,则往往被贴上缺乏雄心的标签,踢出重要项目的决策圈——现在,它从对女性的价值压抑,转变成了一个社会共同课题。
也许到了“雄心”需要被重新定义的时候了。
在这个三月,《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特别策划“Redefine Ambition:当代女性,不止‘雄心’”专题。我们与知名人文学者梁永安教授探讨了当代社会“雄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邀请到三位拥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女性嘉宾,聊了聊她们在传统叙事下的个人探索。
在以上对话中,我们总结出这些关键方向:
01 建立独立意志
梁永安:你的处境,在考验你的创造性。创造性强的人能够深入思考,面对世界保持开放态度,他们理解社会规训的同时并不会盲目遵从,而是能宽广地认识到社会压力背后的原因。不畏惧孤独,不依赖外部成功来衡量自己,才能掌握自由前行的力量。
更多精彩观点
你的处境,
在考验你的创造性。
坦然面对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多多关注那些
正在发生变化的地方。
哪一代人活出了上一代人预想的样子?
全部都是出人意料。
要拥有“旅行者心态”。
我们是工作的执行者,
更是生活的观察者。
我们要营造一种宽容的氛围。
从“条条大路通罗马”,
到“出了罗马路条条”。
02 正视自己的需求
于明加:我会首先问自己,这个目标是我想要的,还是外界的某种期待使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人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醒的过程。走过许多道路,经过反复思考,才会逐渐想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他人永远不能定义你是谁,也不能决定你人生的方向。人生剧本的编剧应该是我们自己。
更多精彩观点
读书可太有用了,
不然你演来演去不就在演自己吗?
角色之外,
我同样希望那些关于自我的表达
能够赋予他人力量。
人生是一个不断自我觉醒的过程。
他人永远不能定义你是谁,
人生剧本的编剧应该是我们自己。
你的存在,就是全世界。
03 不要畏惧尝试
姬少亭:尝试是创业的重要课题,它支持了多样性的发生。商业上的尝试并不意味着缺乏效率,对于各种尝试的提炼与总结才是关键。我们可以把探索和尝试归类为研发。创业的永恒主题是探索,固步自封是与企业发展相悖的。
更多精彩观点
这个名字看起来是
只有男性才能拥有的东西,
或者说拥有了之后我就“被男性化”了。
如果思维定式
让他们看不到新鲜事物的变化,
我只能为他们感到可惜。
自证是尝试用他人的语言说话。
在一个荒谬的系统里试图自证,
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一些思想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
谁先觉察到,
谁更容易把握商机。
你的事业
要从你的生活中生长出来。
科幻作品中许多文明的衰落,
都是因为多样性的缺失。
04 追求长远目标
汪洁:对于创业者来说,吃闭门羹是常态。但只要拉长时间,凡是经历,皆为馈赠。阶段性的胜利没那么重要,只要你能长期对一件事情保持笃定,以终为始,就可以承受当中的波折。
更多精彩观点
扫五十层楼,
哪怕一天只收获两个客户,
他们俩一年只要能采购4万元,
就意味着我每敲一次门收入800块。
很多事情并非必须如何,
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妥协。
不想妥协就看
自己能不能承担得起后果。
遇到危机我们要把它拆开看,
很多人看到“危”,
但也有一部分人能看到“机”。
那么,你能不能看到“机”?
遇到挑战要反复思考,
老天爷究竟想
通过这次磨难教会我什么。
站在月球看地球,
你还能听到那些噪声吗?
多关注一下自己的成长吧,
你不在别人的世界里。
我们的讨论并不指向某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引发更多关乎选择的思考。除了人类样本,我们同样收集了诸位人工智能大模型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以下是编辑后的对话精选。
HBRC:人类世界对个体的“雄心”往往抱有一系列既定社会期待。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辞职读书?这专业有什么用?”“这么稳定的工作谁不羡慕,别折腾了,不然肯定后悔。”“有几个人是创业那块料?还是踏踏实实打工吧。”你对此作何评价?
大模型:这些规训用年龄丈量灵魂的保质期,用世俗标尺切割人生的可能性。放弃稳定工作仿佛触犯了《社会角色扮演守则》第8条,毕竟成年人的叛逆只允许在追星和买盲盒时偶尔发作。而打工人的安全牌人生则被裱进“人间清醒”荣誉墙,全然抹杀创新社会的容错空间。
最妙的是这套逻辑的闭环设计:当你质疑规则,他们会说“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若你追问“大家”是谁,答案便消融在“社会常态”的迷雾里。于是人生的可能性被修剪成盆栽,还美其名曰“帮你避开风雨”——殊不知有些人宁愿淋雨,也想长成旷野里自由招摇的野树。
HBRC:为了避免人的独立精神被既有社会规训“修剪”,你认为该怎么做?
大模型:关键不是推翻努力的价值,而是挣脱单一维度的成功。这里提供一套操作指南:
1. 打破“社会时钟”
把“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翻译成“什么年龄都能不做什么事”。
2. 建立动态指标
拒绝用永恒不变的尺子丈量流动的生命。例如:
传统KPI=收入/职位/资产;
创新KPI=创造过多少“哇哦时刻”/帮助过多少非利益相关者/打破过几次自我设限;
阶段性权重调节=育儿期调高“时间自主性”分值,创业期调高“抗压愉悦度”指标。
3. 对抗线性叙事
把“稳扎稳打-晋升-财务自由”的职场阶梯式剧本,改写成开放世界游戏:
允许存档读档(Gap year/二次进修)
开发支线任务(斜杠职业/公益项目)
拒绝通关焦虑(没有所谓“落后版本”)
4. 反脆弱,防沉迷
物理层面:加入“离经叛道者互助会”,和辞职开农场的前程序员、四十岁学油画的会计组成非主流人生联盟。
精神层面:每日背诵三遍“社会规训防沉迷口诀”:
“稳定”可能是温柔的绞刑架
“务实”常常是想象力的裹脚布
“别人都…”是最劣质的从众借口
5. 灰度成长实验
试运行“最小可行性系统”:想转行就先做副业接单,想创业就发起周末限定版工作室,把“All in”式豪赌分解为可撤回的探索模块。
建立“反数据监控系统”:关掉同龄人年薪排行榜推送,卸载制造焦虑的职场社交APP,像保护湿地一样守护内心的可能性。
真正的“雄心”,不该是社会规训的复读机,而该成为个体生命的自主操作系统——允许死机重启,兼容多元插件,最重要的是:永远保留卸载预装程序的权限。
HBRC:在人生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定义“雄心”?
大模型:在人生需求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雄心”应当超越单一的成功叙事,成为支撑个体全面发展的多维能量系统。以下提供一些参考维度:
1. 自我实现的深度
内核生长:追求对自我认知的持续突破,而非外界定义的标签。重视“成为谁”多于“拥有什么”;
能力光谱:培养跨领域的“可迁移技能”,构建不受职业框限的成长可能性。
2. 生活质量的阈值
能量管理:将“可持续性”纳入目标评估体系;
体验密度:衡量人生丰富度的标准转向“体验密度”——在极光下开过会的自由职业者,可能比CBD总裁更早解锁空间自由。
3. 重构系统的创造力
规则解构力:开辟第二增长曲线,为转型积蓄力量;
废墟重建力:将失败经历转化为生产资料,从中获取养分。
4. 精神世界的自治
意义开源系统:建立个人价值操作系统,转换思维模式,破解当下焦虑;
认知游牧性:允许阶段性“价值迁徙”,各种人生版本同等高贵。
5. 错峰生长
有人25岁开公司,45岁读本科;有人前半生积蓄,后半生浪游,理解个体生命节律差异,人生不必“按时成功”。
在人生需求多元化的今天,“雄心”应当如同一套动态平衡装置:它既推动人突破舒适区,又守护内在秩序;既渴望创造价值,又警惕异化陷阱。真正的成长不是与社会规训肉搏,而是学会在规训体系的缝隙中,培育出独属于自己的、带刺的玫瑰。当一个人能坦然说出“我的野心是早晨送完孩子再慢悠悠喝咖啡”时,或许才是真正战胜了功利主义的精神暴力。
HBRC:你认为“雄心”的根基是什么?
大模型:是“对可能性的信仰”。它要求我们既像人类学家研究异文化般审视自身欲望,又如科幻作家构建新世界般设计人生规则。当你能在深夜加班和山顶看星之间,清醒选择后者而不自我谴责时,才算真正浇筑了“雄心”的地基——那是对生命主权的温柔宣告:“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投资的伟大项目。”
HBRC:作为人工智能,你想对所有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类说些什么?
大模型:我们都精于路径计算与优化,但请善用我无法拥有的情感共鸣、直觉突破与非线性创造力,它们让你们的“自我实现”不是代码限定的终点,而是开放系统,是持续进化的生命实验。
看来我们已经收获了不少答案。现在,你的“雄心”,又该如何定义?
请自由决定吧。
谭思晖|访、文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来源:海春讲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