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智库:几乎所有半导体技术,中国全面超过韩国,成全球第2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1 00:59 2

摘要:近期韩国KISTEP的一份报告引发业内震动:中国半导体技术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多个关键领域已超越曾经的亚洲龙头韩国。这一变化背后,既是中国在“缺芯“压力下的奋起直追,也标志着半导体产业地图可能正经历重绘。

# 半导体角力赛:中国崛起与韩国的技术拐点

近期韩国KISTEP的一份报告引发业内震动:中国半导体技术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多个关键领域已超越曾经的亚洲龙头韩国。这一变化背后,既是中国在“缺芯“压力下的奋起直追,也标志着半导体产业地图可能正经历重绘。

回看2022年,同一机构的评估中,韩国在存储芯片和先进封装领域明显领先中国。仅仅三年过去,KISTEP最新报告却显示中国在高密度电阻存储技术上得分达94。1%,超过韩国的90。9%;AI芯片领域中国为88。3%,而韩国仅为84。1%。这种逆转似乎发生在多个技术板块,不禁让人好奇:韩国半导体真的全面落后了吗?

存储芯片领域一直是韩国的传统强项。三星和SK海力士就像两座巍峨大山,在DRAM、NAND闪存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以DRAM为例,截至2023年,三星全球市场份额约42%,SK海力士约28%,两家联手控制了七成市场。而在高带宽内存领域,三星在2023年末推出的HBM3E已实现每秒9。8GB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越业界平均水平。

但韩国的技术优势正在被蚕食。中国长江存储在3D NAND技术上实现了从232层到300层的跨越,计划2024年量产。合肥长鑫在DDR5内存领域取得突破,已开始向多家企业供货。中国在设计工具领域,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已能支持28nm以下制程设计,逐步减轻对国外工具的依赖。

在先进制程方面,差距仍然存在。三星已量产3nm芯片,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2nm工艺,采用GAA晶体管架构。相比之下,中国大陆最先进的量产工艺停留在7nm左右,但进步速度惊人。中芯国际2023年的财报显示,其7nm及以下制程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表明在先进工艺上已建立一定规模。

对于AI芯片,中国展现出独特优势。百度昆仑、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纷纷推出自研AI加速器,在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方面表现不俗。韩国虽有三星的NPU设计,但在专用AI芯片领域影响力有限。特别是在边缘计算AI应用上,中国产品更加多样化且已广泛部署在智能手机、安防、自动驾驶等场景。

先进封装技术是另一个关键战场。三星的2。5D/3D集成技术确实处于前沿,但中国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在扇出型封装、2。5D硅中介层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据统计,中国在先进封装设备研发上的年投入已从2018年的30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近100亿美元。

韩国半导体产业面临的困境不只来自中国的追赶,还有产业结构过度集中的问题。存储芯片价格波动巨大,2023年SK海力士曾报告季度亏损超过30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半导体产业覆盖范围更广,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抗风险能力正在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仍然是半导体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者。英特尔、高通、英伟达在高端CPU、移动芯片和GPU领域的创新能力暂时无人能及。KISTEP报告也承认,美国在基础研究和商业化方面仍然全面领先。

中韩半导体角力的背后,是全球科技产业链的重构。虽然韩国在某些领域仍保持优势,但中国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追随者,而是在特定方向上探索出独特路径。面对这一变化,韩国政府已宣布投入约23万亿韩元支持半导体产业,能否扭转颓势,还有待时间验证。

来源:华丽mm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