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麦茬红薯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区域重要的复种作物,其后期生长阶段(通常指块根膨大期至收获前)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产量品质与种植效益。此阶段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突出,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需通过科学调控实现“控旺、促膨、保叶、防衰”的管理目标。本文
麦茬红薯作为我国黄淮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区域重要的复种作物,其后期生长阶段(通常指块根膨大期至收获前)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产量品质与种植效益。此阶段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矛盾突出,环境条件复杂多变,需通过科学调控实现“控旺、促膨、保叶、防衰”的管理目标。本文结合生产实践,系统阐述麦茬红薯后期管理的核心技术要点。
一、植株生长动态监测与调控技术
(一)生长态势诊断指标
麦茬红薯进入后期后,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块根膨大的基础。生产中需重点监测三项指标:一是叶面积指数(LAI),适宜范围为3.5-4.0,超过4.5易导致田间郁闭;二是茎蔓生长速率,健康植株主蔓日生长量应控制在3-5cm,超过8cm则表现为徒长;三是块根膨大节奏,通过田间取样观察,正常情况下收获前30天单块根日增重应不低于20g。
(二)化学控旺精准实施
当监测到植株徒长趋势时,需及时采取化学调控措施。推荐使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75g/亩,兑水30-40kg叶面喷施,重点喷洒茎蔓顶端生长点;若徒长严重(茎蔓相互缠绕、通风透光不良),可间隔10-15天再喷施一次,浓度调整为75-100g/亩。注意避开阴雨天气,喷施后6小时内遇雨需补喷。对于长势偏弱的田块,可改用0.3%磷酸二氢钾+0.2%尿素混合液叶面喷施,促进植株稳健生长。
二、水肥协同管理技术规范
(一)水分精准调控
麦茬红薯后期对水分反应敏感,需遵循“前湿后干”的管理原则。块根膨大初期(收获前40-30天),田间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70%-80%,当持续干旱导致叶片中午萎蔫且傍晚不能恢复时,需及时灌水,采用小水漫灌或滴灌方式,避免大水漫灌引发茎蔓徒长;收获前20天,土壤相对含水量应逐步降至60%-65%,减少灌水次数,促进块根淀粉积累与品质提升。遇暴雨或连阴雨天气,需在24小时内疏通田间“三沟”(畦沟、腰沟、围沟),确保排水通畅,防止块根腐烂。
(二)养分补充策略
后期施肥以“叶面补肥为主、根部追肥为辅”。针对脱肥田块(叶片发黄、生长势弱),可在收获前30-25天进行根部追肥,每亩施入硫酸钾10-15kg+磷酸二铵5-8kg,在垄侧开浅沟施入后覆土;普遍推荐的叶面施肥方案为:0.3%磷酸二氢钾+0.1%硼砂+0.2%硫酸锌混合液,每亩喷施30kg,间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可显著提高块根产量与淀粉含量。注意避免使用氯离子肥料,防止影响红薯品质。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产量
(一)主要病害防治
麦茬红薯后期常见病害包括黑斑病、软腐病及根腐病。防治黑斑病可在块根膨大期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200-300ml;预防软腐病需重点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在收获前15天喷施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对于根腐病发生田块,应结合轮作制度调整,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并对病穴喷施4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消毒。
(二)主要虫害防治
后期虫害以红薯天蛾、斜纹夜蛾及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 为主。防治红薯天蛾和斜纹夜蛾,可在幼虫3龄前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洒叶片背面;防治地下害虫,采用毒饵诱杀与药剂灌根结合的方式,毒饵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50ml拌入炒香的麦麸5kg,于傍晚撒施田间;灌根可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40-50kg,沿垄侧浇灌。
四、叶片保护与衰老延缓技术
叶片是后期光合产物合成的核心器官,保护功能叶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生产中需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避免机械损伤,田间管理时减少茎蔓踩踏,防止叶片破损;二是防治叶部病害,定期巡查田块,发现叶斑病等病害及时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三是喷施抗衰剂,在收获前20-25天,每亩喷施0.2%芸苔素内酯乳油10ml+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可延长功能叶寿命10-15天,显著增加光合产物积累。
五、收获前准备与适时收获技术
(一)收获时期判断
麦茬红薯的适宜收获期需结合气温、品种特性及市场需求综合确定。当田间大部分植株叶片由绿转黄、茎蔓生长基本停止,且5-10cm土层温度连续5天稳定在15℃以下时,为最佳收获期(通常在10月中下旬)。过早收获会导致块根产量降低、淀粉含量不足;过晚收获易遭受低温冻害(气温低于9℃时块根易受冻),影响贮藏性。
(二)收获前准备工作
收获前7-10天需停止灌水,降低块根含水量,便于贮藏;清理田间杂草及残枝落叶,减少病虫害传播风险;准备好收获工具(如刨薯犁、剪子等),并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收获时应选择晴天进行,避免在雨天或土壤泥泞时收获,防止块根表皮破损。
结语
麦茬红薯后期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立足“精准调控、综合防治、保产提质”的原则,结合田间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术措施。通过科学监测植株生长动态、优化水肥管理、强化病虫害防治及做好叶片保护,可有效提升块根产量与品质,为麦茬红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实际生产中,还需注意因地制宜调整管理方案,充分发挥品种特性与区域资源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