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心率高点不是坏事,心率高的人反而更硬朗?本文告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08:16 2

摘要:上周末,婆婆突然提起她最近量血压的时候,发现心率有点偏高,问我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她语气里带着点担心,说她邻居老李才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就因为心率忽高忽低的。

上周末,婆婆突然提起她最近量血压的时候,发现心率有点偏高,问我是不是心脏出了问题。她语气里带着点担心,说她邻居老李才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就因为心率忽高忽低的。

说实话,我当时一听也有点紧张,赶紧让她把电子血压计拿来,坐下来再量一次。结果显示,心率在86次每分钟,血压正常。我看了看,笑着说:“这个心率啊,还真不算坏事。”

很多人一看到心率偏高,就立马联想到心脏病、猝死这些吓人的词,其实这是个误解。婆婆听我这么说,才松了口气。

我给她倒了杯温水,顺手把家里正在炖的山药排骨汤调小了火,想着这个话题说起来还真挺重要,特别是我们家这种三代同堂的,老人孩子身体状态都不一样,心率这个指标,得分人看。

我女儿这几天在学校运动会,每天回来都喊累。我晚上给她洗头时摸到她后颈一阵热乎乎的跳动,随口问她有没有量过心率,她说体育老师在课上教过他们,运动后心跳快是正常的。我点头:“嗯,心率高点,其实是身体代谢好的一种表现。

她好奇地问我:“那心率越高越好吗?”这倒不尽然,我就跟她解释了起来。心率快慢,就像车子的发动机转速,得看你啥时候开车。年轻人运动后,心率上到100多,只要几分钟能恢复,说明心肺功能挺不错。

但如果是老人,坐着不动心率都在90以上,那就得看看是不是甲状腺、心律失常或者贫血了。不过话说回来,心率偏高,不一定是坏事,特别是一些身体条件好的人,心率稍高反而更有活力。

我爸就是个例子。七十出头,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绕着小区快走三圈,回来还要做半小时拉伸。他的心率常年在85上下,体检时医生还说他身体比不少五十多岁的人都强。他自己也说,一走起路来腿就轻快,不像有些人一活动就喘。

这让我想到之前读的一篇国际研究,里面写到:处于中高心率范围内的人群,反而在某些年龄段表现出更低的死亡率和更好的免疫状态。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仔细想想,很多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并不一定是“心跳快的人”得的,反倒是那些“心跳慢但不爱动”的人更容易出问题。

得分清楚那种“快”。我有个邻居阿姨,经常熬夜追剧,白天喝咖啡提神,一测心率都快到100了。她一身浮肿,脸色发灰,那种心率高就不正常,是身体在“硬撑”,不是健康的表现。所以说,不是所有的高心率都是好事,关键在于这个“高”是不是身体自然的代谢节奏。

我家厨房墙上贴了一张餐单,是我根据家里各人的习惯和身体情况设计的。婆婆偏爱清淡,我就多给她安排一些富含钾和镁的食物,比如菠菜、藜麦、香蕉,这些有助于调节心率。镁是维持心肌稳定非常重要的矿物质,很多人饮食中摄入不足,容易心悸、失眠。

而孩子喜欢吃肉,每次都盯着鸡腿看,我就想着怎么把肉和蔬菜搭配得更巧一点,比如做个西兰花炒鸡胸肉,再撒点芝麻碎,既能增加蛋白质也提高了膳食纤维,还能补钙。

我们家的水杯也换成了带刻度的,早上我会提醒大家喝一杯温水,再吃点坚果或者一小块全麦面包。补充水分和钾钠平衡,对维持正常心率也很关键。

有时候我发现婆婆午饭后会有点头晕,我就让她测一下心率,发现并不是过快,而是餐后血压略低。后来我调整了她的午餐结构,减少了油腻食物,搭配一些缓释碳水,比如红薯糙米饭,效果立竿见影。

有一天早上,我赶着送孩子上学,连早饭都没吃就跑出门,等坐下准备开车时,突然觉得心跳扑通扑通的。我拿出手环一看,心率96。那一刻我意识到是空腹+轻度焦虑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所以说,心率也会受到情绪、饮食、睡眠这些生活细节的影响,不能光看一个数字就下结论。

我家每周都会有个“无屏日”,晚上不开电视不玩手机,大家围在一起打牌或者聊天,孩子最期待这天。那天晚上睡得也特别香,第二天一早起床一测,心率都在正常偏低的范围,说明副交感神经占主导,身体在休息状态下恢复得好,这对调节心率也特别重要。

我还记得有一次给社区做健康讲座,有个阿姨问我:“我心率一直都在92以上,这是不是要吃药?”我请她回忆一下每天的生活节奏,她说自己每天早上6点起来就开始操持家务,带孙子、买菜、做饭,几乎没歇过。

我说:“你这心率,是在为家人操心累出来的。”后来她每天中午安排半小时午休,晚上跟着广播体操跳一跳,两个星期后心率降到了80左右,精神也好多了。

这其实就说明,心率高,并不等于病,得看它跳得是不是“合理”。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心率偏高其实是生活方式的问题,不是真正的心脏问题。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长期吃快餐、熬夜、情绪焦虑,这些都会让交感神经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居高不下,长期下去才是真的危险。我平时也会根据家人状态调整他们的饮食。

像是我爸那种爱运动的,我会多给他补充蛋白质维生素B群,帮助他恢复肌肉和神经功能。婆婆则更适合富含钙和镁的饮食,孩子那边我就重点关注铁和锌的摄入,这些营养素对心血管系统都有直接影响。营养均衡,不是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心率、体质去微调。

我们家的晚餐时间也特别注意,尽量在六点前吃完,饭后散步半小时,避免吃完就坐着看电视。这个习惯坚持了几年,大家的消化和睡眠都改善了。睡前心率稳定,是判断睡眠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很多人晚上心跳快,其实是吃太晚、喝咖啡、情绪紧张导致的。

有时候我也会用些小方法,比如在厨房放点薰衣草精油,或者给婆婆准备一杯热牛奶加一点点肉桂粉,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这些生活里的小细节,其实比吃药还有效果。

前几天婆婆又跟我说:“我现在早上量心率都在82左右,感觉比以前轻松多了。”我笑着说:“你现在是身体自己在调节。”她点点头,说:“你说得真对,不是把心跳控制得越慢越好,而是让它跳得舒服、顺畅。

心率这个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关键是要读懂它,别一看到数字就慌。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指标,而是身体整体状态的一个“窗口”。你吃得如何,睡得好不好,动得多不多,它全都知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王陇德.《现代心血管病学》.科学出版社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率与心血管健康的临床共识》.

4. WHO.“Heartrateandcardiovascularrisk:aglobalperspective,”2021.

5. MayoClinic.“RestingHeartRate:What’snormal?”(Updated2023).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