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番茄溃疡病的识别与防治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08:12 1

摘要: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棚室环境湿度较高,加之番茄植株生长进入中后期,抗病能力有所减弱,番茄溃疡病易在此时期发生蔓延。该病是由密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病致病型引起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具有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特点,若防治不及时,会导致番茄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棚室环境湿度较高,加之番茄植株生长进入中后期,抗病能力有所减弱,番茄溃疡病易在此时期发生蔓延。该病是由密执安棒杆菌番茄溃疡病致病型引起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具有传染性强、危害大的特点,若防治不及时,会导致番茄产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因此,准确识别并科学防治秋季番茄溃疡病对保障番茄生产至关重要。

一、番茄溃疡病的识别要点

番茄溃疡病在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部位均会表现出特征性症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识别:

1. 叶片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先出现萎蔫,叶缘向上卷曲,似缺水状,随后叶片逐渐变黄、枯萎,但叶片不脱落。病情发展后,萎蔫症状会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整株叶片干枯。

2. 茎秆症状

茎秆发病后,初期会出现褐色条斑,条斑上逐渐产生许多小点状突起(即病菌的菌脓溢出孔),用手触摸有粗糙感。随着病情加重,茎秆内部维管束会变褐腐烂,横切茎秆可见髓部中空,且有白色菌脓溢出,干燥后形成菌痂。若将茎秆纵向剖开,可看到维管束呈褐色条状坏死。

3. 果实症状

果实发病多在成熟前,初期在果实表面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小点,小点周围有白色晕圈,形似“鸟眼”,故又称“鸟眼斑”。这是番茄溃疡病的典型果实症状,具有较强的识别性。后期病斑会逐渐扩大,晕圈消失,果实表面凹陷,内部果肉腐烂。

4. 全株症状

发病严重时,整株番茄会出现萎蔫、枯死,植株易从病部折断。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株各发病部位均可能溢出白色菌脓,菌脓可通过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导致病害进一步扩散。

二、番茄溃疡病的防治措施

番茄溃疡病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结合秋季栽培环境特点,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方面入手,控制病害发生与蔓延。

1. 农业防治

-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对溃疡病抗性较强的番茄品种,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

- 种子消毒处理: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严格消毒,可采用温汤浸种法(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泡20-30分钟,期间不断搅拌),或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捞出后洗净催芽,杀灭种子携带的病菌。

- 轮作倒茬:避免与茄科作物连作,实行与非茄科作物(如十字花科、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的轮作,减少土壤中病菌的积累。

-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科学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方式,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整枝打杈,操作时避免损伤植株,若植株已发病,应在操作前对工具进行消毒(可用75%酒精擦拭),防止病菌通过农事操作传播;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 物理防治

- 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避免病菌残留。收获后清除田间残株落叶,集中处理,并深翻土壤,减少病菌越冬基数。

- 高温闷棚:若条件允许,在秋季番茄定植前,对棚室进行高温闷棚处理,密闭棚室,使棚内温度升至50℃以上,持续5-7天,可有效杀灭棚内及土壤表层的病菌。

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应在病害发生初期及时进行,控制病情发展。

- 药剂喷雾:发病初期,可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注意药剂应交替使用,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 药剂灌根:对于发病较重的植株,可采用药剂灌根的方式进行防治。选用上述喷雾药剂,稀释后每株灌根200-300毫升,每隔10天灌一次,连续灌2次,可有效控制根部及维管束内的病菌。

总之,秋季番茄溃疡病的防治需立足早发现、早防治,通过综合运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病害危害,保障番茄产量和品质。在防治过程中,还应注意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