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福田区总工会:以改革精神和创新实践开辟工会发展新路径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31 07:50 1

摘要:自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工会组织始终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作为全市经济金融中心和楼宇经济最为集中的城区,福田区集聚了200多栋大型商务楼宇、4000余家规模企业和超过70万名职工。在这里,楼宇白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术工人等多元类型劳动者集聚,工会工作面

自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工会组织始终与这座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作为全市经济金融中心和楼宇经济最为集中的城区,福田区集聚了200多栋大型商务楼宇、4000余家规模企业和超过70万名职工。在这里,楼宇白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术工人等多元类型劳动者集聚,工会工作面临着复杂的挑战。

近年来,福田区总工会锚定改革方向、聚焦职工所需,走出了一条具有福田特色、彰显特区风采的工会发展新路,让“福田实践”成为新时代特区工会事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组织的跃升

从“要我建会”到“我要建会”

福田区企业高度聚集,职工群体呈现多元化、年轻化特征,为持续强化企业和职工入会意愿,福田区总工会全市率先发布首批工会服务企业和职工的双服务清单,积极打造多层级、多项目、广覆盖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用暖心、贴心、放心的服务把“娘家人”的招牌擦亮。

萨摩耶云集团的转变颇具代表性。起初,企业对工会持“观望态度”,存在距离感;随着参与工会组织的技能培训等活动,企业逐渐发现,工会能帮助提升员工凝聚力、塑造企业良好形象,还能拓展社会资源;如今,该企业主动联合园区工会开展职工关怀活动。新一代产业园工会负责人沙莉感慨,“过去是‘要我建会’,现在是‘我要建会’。工会不再是额外负担,而是企业发展的‘隐形资本’。”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福田工会组织建设的“突破亮点”。福田区率先成立全市首批新就业形态行业工会联合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数从5.2万人增至10万人,覆盖面近乎翻倍。其中,深入参与指导的货拉拉工会的建设更是全国标杆——全国28个重点城市建会成果获全总高度肯定。

司机林金有向记者表示:“以前跑车最怕拉了货收不到钱,有时平台计价是时多时少,现在工会帮我们搭台与平台企业恳谈协商,跑单结算清清楚楚。家里遇到困难还能申请慰问金,我们心里更有底气。”在福田,工会组织力的提升,是信任度、凝聚力的质变。

权益的守护

在和谐劳动关系中书写深圳温度

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多元化,是深圳这座城市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福田区创新构建“宣、商、调”劳资纠纷前端化解体系,在全市率先推行企业端和职工端双向普法,为800余家企业提供合规用工咨询,惠及职工10万人次。

货拉拉公司的“深圳市域协商恳谈会”,是福田权益保障探索的“标志性成果”。司机与企业坐在一张桌子上,公开讨论运价、工时、保障问题,最终达成共识。这一机制获得广东省集体协商案例一等奖。司机林金有说:“过去,我们觉得意见没人听。现在,工会帮我们搭起了桥梁,心里踏实多了。”

权益保障的触角不断延伸。福田区深化“工会+法院、仲裁、信访”联动工作机制,三年来为职工挽回损失超过6400万元。福田区总工会还为职工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服务,法律咨询热线每年为职工提供劳动法律咨询服务超1万人次,“深工通”线上法律援助职工满意度达100%。这种守护,为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写下“和谐”的注脚。

服务的创新

一餐一饮之间的“家园感”

如果说组织力和权益保障是工会的硬核能力,那么服务创新就是工会的温情表达。职工需要的不只是制度层面的保护,更需要日常点滴的关怀。

工会大食堂,是福田服务创新的“经典IP”。2014年,福田区创办全市首家工会大食堂。2022年,新一代产业园工会大食堂建成,成为全市最大的工会食堂。2023年,“福田经验”在全市推广。2024年,首创工会大食堂星级评定制度。当前,全市四分之一的工会大食堂来自福田。

“你今天吃的是土豆牛腩还是鱼香肉丝?”在凤凰大厦工会大食堂里,主席刘程能叫出常来就餐职工的名字。2017年到现在,大食堂菜品扩展到50余种,还创设了“围餐模式”。如今,大家习惯了下班后相约食堂,围坐一桌,边用餐边交流,家的氛围油然而生。职工小李感慨:“工会大食堂不仅是填饱肚子的地方,更让我们在城市快节奏中找到了家的温暖。”

2024年,福田区集中开展100家暖蜂驿站优化升级行动,2家暖蜂驿站获评“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13家入选广东“省级最美工会驿站”。

更值得一提的是,福田区2020年创办了全国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属节日——“小蜜蜂节”。四年来,节日不断扩容升级,每年联动多个部门和企业,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它不仅是一场节日盛会,更是一种社会认同。

帮扶救助同样“精准有力”。福田区在全市率先完善“区-街-企”三级助困帮扶机制,持续强化精准帮扶,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用更实举措、更暖服务,为职工群众撑起“幸福保护伞”。

“吃饭有食堂,休息有驿站,节日有活动,困难有帮扶。”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服务创新,让工会真正成为职工的“家”。

数字的蝶变

工会触角延伸至未来场景

数字化是深圳的城市基因。作为深圳中心城,福田区总工会在数字化浪潮中先行先试。

工会服务“指尖可及、永不打烊”。2022年,福田区总工会率先迈出数字化服务探索第一步,打造全市首张“暖蜂地图”,以全市最密集的“15分钟暖蜂服务圈”奠定“便民底色”。2023年,聚焦职工办事痛点推动互助保障服务全面上线,真正实现“让职工少跑腿、数据多跑腿”。2024年,福田区总工会整合升级打造全市首个区级智慧工会示范频道“福i工”,构建起不打烊的“立体化、全时空”的工会服务场景。同年,创设的“福工学堂”凭借创新服务模式获评全国总工会创新案例,为数字化服务注入“优质内核”。2025年,服务场景持续开拓、“福工学堂”精准对接,特色课堂场场爆满。

数字化改革,让福田工会服务的效率与温度同步提升。

从组织建设的“破圈突围”,到权益保障的“精准发力”;从服务创新的“暖心细节”,到数字转型的“前瞻布局”——福田区总工会的每一步探索,都烙印着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底色。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上,福田区总工会将赓续改革精神,持续务实创新,为深圳工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福田样本”,为经济特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温暖的“工会力量”。

来源:深圳特区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