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务超额完成:截至2025年8月,赤峰市已完成防沙治沙和林草质量巩固提升393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作为主战场的克什克腾旗,其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为866万亩,2025年时间过半时,该旗已逾六成沙化治理任务,计划年内完成113.88万亩沙地治理。植被恢
赤峰市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方面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这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就,更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成功实践。
赤峰市的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任务超额完成:截至2025年8月,赤峰市已完成防沙治沙和林草质量巩固提升393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作为主战场的克什克腾旗,其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总面积为866万亩,2025年时间过半时,该旗已逾六成沙化治理任务,计划年内完成113.88万亩沙地治理。植被恢复显著:通过2025年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项目的验收核查,项目区植被覆盖度显著提升,有效遏制了沙地扩展;沙障稳固性良好,为沙地植被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苗木成活率明显提高,成效符合项目预期标准。在正蓝旗的某些项目区,植物成活率甚至高达90%。攻坚“硬骨头”:被誉为“最难啃的硬骨头”的莝草山沙区(总面积12.65万亩)治理顺利完成,标志着赤峰浑善达克沙地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赤峰市的沙地治理并非简单的植树种草,而是结合了一系列科学创新的治理模式:
因地制宜的科学治理:摒弃“一刀切”,根据沙化土地类型复杂、立地条件差异大的特点,科学筛选沙棘、小叶锦鸡儿、杨柴、黄柳等乡土树种,以及羊草、冰草、披碱草等适应性强的草种作为主力军。采取乔、灌、草、机械沙障交叉施策,形成“前堵后护、左右设防”的立体防护网。“以工代赈”与“先建后补”:创新推行“苏木乡镇+中标企业(施工单位)+当地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户”的联动模式。通过 “以工代赈” 模式吸引农牧民参与治沙,带动了8550名农牧民就近就业,发放劳务费8767万元;“先建后补” 模式则鼓励农牧户自愿申请建设任务,政府按验收结果分期结算工程款,提高了农牧民后期管护的积极性。科技赋能提升效率:引入固沙剂、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沙障开沟机、免耕补播机、草种播撒机等机械设备,显著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成立工作专班,配备智能设施全天候督导。并与科研机构合作,成立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内蒙古院士工作站。治理区域/项目主要治理模式/措施治理面积/投入特色亮点莝草山沙区 (克什克腾旗)乔、灌、草、工程固沙综合施策;滴灌技术;褐煤粉试验总治理面积12.65万亩攻克“最难啃的硬骨头”;科技创新应用多;农牧民投工投劳参与度高萨岭河项目区 (克什克腾旗)工程固沙+灌木造林+人工种草;“以工代赈”“先建后补”治理面积1万亩打造为标志性工程之一“三北”六期国债项目 (赤峰市)-完成185.9万亩 (年度目标完成率93%)国家重点工程支撑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 (赤峰市)-完成186.1万亩 (超额完成)系统治理理念赤峰市的沙地治理始终坚持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之路,努力实现生态改善与民生改善的互促共赢。
带动农牧民增收:治理项目通过 “以工代赈” 等方式直接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和劳务收入。例如在克什克腾旗,相关模式已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正蓝旗2025年计划通过治理项目带动农牧民2850余人参与,人均增收约1.87万元。发展沙区特色产业:围绕发展人工种草、沙棘等产业,探索“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治沙模式,利用储草站、牧草加工企业,探索多角度、全方位的“变现”渠道。2025年上半年,赤峰市林草产业产值达到23.89亿元。强化长效管护机制:治理完成后,普遍推行长效管护机制。例如克什克腾旗聘请专职护林护草员全天候巡护,并与农牧户签订管护协议;正蓝旗推行草原网格化监督管理,划分基础网格,搭建三级网格员巡护体系,运用数字化监管平台巩固治理成果。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赤峰市也已规划了未来的治理蓝图:
持续扩大治理成果:克什克腾旗计划到2030年,将全旗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1.7%提高到33%以上,草原植被盖度由现在的52.3%提高到60%以上。深化科技支撑:继续强化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将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防沙治沙中。推动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绿富同兴”的路径,深化林草产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融合,提升沙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赤峰市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尊重自然规律、依靠科技创新、惠及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这片土地正从“沙进人退”转向“绿进沙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苏沃生态农业科技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