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宁可在家玩手机,也别做这6件事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31 06:42 1

摘要:很多人以为脑梗是“老年病”,其实现在四十多岁的打工人也中招的多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三兄弟,要是一个都不少,那就是在脑子边上“埋炸弹”。只要生活方式不改,脑梗迟早找上门。

脑梗这事,真不是老了才会碰上的毛病,不少人还没退休呢,就栽在这上头。医生常常提醒:与其在外头瞎折腾,不如在家安静地玩会手机,至少别去做那六件要命的事。

脑梗,说白了就是脑子里那根“通路”被堵了,像是有人拿一团湿泥巴塞住了下水道。一堵,血过不去,脑细胞就像断了水的鱼,蹦跶不了多久就完了。

脑组织坏死之后,人轻则瘫痪、说话不清,重则半夜走人,家属连口气都没来得及送。脑梗不是慢慢来的,是一眨眼的事。

很多人以为脑梗是“老年病”,其实现在四十多岁的打工人也中招的多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这三兄弟,要是一个都不少,那就是在脑子边上“埋炸弹”。只要生活方式不改,脑梗迟早找上门。

医生常说“预防胜于治疗”,可问题是,怎么预防?不是靠喊口号,也不是靠一两顿粗粮青菜,而是要避开那六个常见却危险的生活习惯。就像路边的坑,别踩进去,鞋都干净。

第一不能做的事,就是过度劳累还逞强。有些人白天上班累得虚脱,晚上还要打麻将、聚餐,硬撑着不睡。

睡眠不足的时候,血压就像没拴好的风筝,飘上去就不下来。长期熬夜容易诱发脑血管痉挛,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第二个要命的动作,是早上起床太猛。很多人喜欢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立马冲去洗漱。这一猛起,交感神经被突然激活,血压蹭蹭往上冲,就像水龙头突然开到最大,血压波动剧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或血栓脱落。

第三件不能干的事,是在寒冷天气里突然剧烈运动。冬天清晨,一些人喜欢穿着单衣出去跑步,说是锻炼身体。

其实不然,低温刺激会让血管收缩,像是原本细的管子被捏得更细,血一挤就堵。冬季清晨是脑梗高发时段,尤其是中老年人千万别逞能。

第四个雷区,是暴饮暴食还大鱼大肉。有些人平时吃得清淡,一到聚餐就“放飞自我”,烧烤火锅啤酒轮番上。

高脂肪高盐饮食像是在血管里倒入浓稠的油漆,流动不畅还容易沉积。餐后血脂飙升,血液变稠,是血栓最爱的大环境。

第五个伤身的习惯,是情绪一点就炸。有人一生气,脸通红脖子粗,怒火三丈,仿佛要把天掀了。情绪激动会造成血压急剧上升,心率不齐,血管壁也会承受巨大压力,情绪波动大是诱发脑梗的隐形“推手”。

第六个不能忽视的,就是忽略小信号。有些人头晕眼花、嘴角歪斜、说话含糊,就当是“累的”“上火”,忍一忍、睡一觉就过去了。其实这些可能就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是脑梗发作前的警报,绝不能当耳旁风。

很多人觉得,“我血压不高,应该没事”,但其实还有一类人叫“假低血压患者”,测得低,但血管早已粘乎乎,不通畅。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哪怕血压正常,也容易血流缓慢、形成血栓。别只盯着血压计,要看整体身体状态。

还有些人迷信所谓“养生偏方”,什么喝醋通血管、吃红枣补脑,这些说法没有科学根据。血管不是水壶,堵了不是靠泡一泡就能通。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年积累的结果,靠偏方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耽误正规检查。

脑梗的前奏,其实比我们想象得要明显,只是太多人忽视或者误解了。比如走路一瘸一拐,以为是腿脚不好,其实可能是脑供血不足行走不稳、突然晕眩、手脚麻木,都是需要警惕的信号。

特别是中年以后,身体不像年轻时那样扛造了。原来一晚不睡还能第二天照常上班,现在熬一夜,第二天就头胀眼花、心慌气短。

身体代谢下降,血液循环变慢,就像老旧水管里流的是淤泥,不是清水。中老年人群血管弹性下降,是脑梗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比如久坐写字、刷剧、打牌,四五个小时不动弹,血液流速变慢,下肢静脉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脱落进入脑部,就是血栓性脑梗。

一些人喜欢饭后马上睡觉,或者趴在桌上打盹,殊不知这时候胃在消化,血液集中到肠胃区,脑部供血会短暂减少。脑部缺氧时间长了,容易出现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这是脑梗前期常见的“软信号”。

最后,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细节,那就是气候突变时的身体反应。尤其是换季时,很多人会出现血压波动、心慌、嗜睡等情况,这不是小事,剧烈气温变化会影响血管舒缩功能,是脑梗发生的外部导火索之一。

说到底,脑梗不是突然天降的灾祸,而是生活中一桩桩小事积攒出来的结果。与其到时候进医院抢救,不如现在在家躺着刷刷视频、听听广播,哪怕玩手机,也别去冒险干那六件事。身体这件事,最怕凑合,最怕侥幸。

人到了中年,最好的活法,不是拼命干活,也不是极限锻炼,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就像开车,油门不是越踩越安全,而是该刹车时要果断。控制情绪、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饮食清淡,才是保护大脑的根本办法。

不做那六件事,不是怕死,是为了好好活着。活到老,脑袋清楚、手脚利索,那才是真正的“福气”。愿每一位街坊邻居都能少走弯路,让脑子这盏灯亮得久一点、稳一点。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1]吕传柱,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3):1-4
[2]王晓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识别与干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11):897-901
[3]丁卫东,高血压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21,19(6):489-492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