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懂鸟,就越不敢靠近鸟。”这是湖州爱鸟护鸟拍鸟志愿者(生态保护合伙人)在巡护时常说的一句话。过去,我们曾用长焦镜头、无人机甚至手机凑到巢边,只为拍下雏鸟张嘴的瞬间;如今,我们把镜头拉远,把心安放在巢外,因为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爱,是让它们忘记我们的存在。
把镜头拉远,把心安放在巢外
——写给每一位想靠近野生鸟类的人
网评人:竹童
“越懂鸟,就越不敢靠近鸟。”这是湖州爱鸟护鸟拍鸟志愿者(生态保护合伙人)在巡护时常说的一句话。过去,我们曾用长焦镜头、无人机甚至手机凑到巢边,只为拍下雏鸟张嘴的瞬间;如今,我们把镜头拉远,把心安放在巢外,因为我们终于明白:真正的爱,是让它们忘记我们的存在。
一、凤头鹰的愤怒:不是凶猛,是母亲的本能
每年 5—7 月,凤头鹰进入孵化高峰期。巢里负责抱窝的雌鸟,要把 28 天的孵卵期、随后 40 多天的育雏期全部扛在自己肩上。这段时间,她几乎不进食,羽毛蓬松、体温升高,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成威胁。
当有人举着相机或手机靠近,她的眼里只有“入侵者”三个字。俯冲、尖叫、利爪——不是凶猛,而是一位母亲被逼到绝境时的本能。研究数据显示,持续的人为干扰可使巢内雏鸟体重下降 15%—25%,出飞率降低 30%。我们拍下的是可爱的照片,丢给它们的却可能是夭折的命运。
二、“蛇与黄鼠狼”之外,最危险的捕食者其实是人
筑在高树的巢,已经躲过了蛇、鼬、鸦类的轮番偷袭,却躲不过人类的好奇心。一棵香樟树上,去年曾有一对凤头鹰连续 3 年营巢,第 4 年突然放弃。志愿者在树下捡到破碎的蛋壳——有人深夜打灯拍摄,雌鸟弃巢而去。
大自然的食物链里,本没有人。当我们插入这条链条,就成为最不可控的变量。
三、7—8 月:给“谈恋爱”“坐月子”的鸟类一段清净
湖州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留鸟与夏候鸟的繁殖高峰集中在 7—8 月,每年的7~8月份是野生鸟类保护的重要时期。
我们把这段时间定为“鸟类安静月”,倡议:
1. 所有鸟点设置临时警戒带,核心半径 50 米内禁止进入;
2. 摄影人关闭快门声、闪光灯、无人机;
3. 野外观鸟只带望远镜,不带“大炮”;
4. 发现正在求偶、筑巢、育雏的行为,立即原路撤回。
四、“小范围鸟类友好区”:让保护落在 1 平方公里
经验告诉我们,与其喊“全域保护”,不如先做“小范围示范”。
在湖州,我们和村集体、农户、民宿主讲述 500米“鸟类友好区协议”的重要性,认同我们想法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支持我们想法的人同样变得越来越多:
稻田留 1% 不收割,给灰胸竹鸡、白腰文鸟留口粮,民间爱鸟护鸟的文化传统在湖州已经延续了500多年;
茶山禁用除草剂,保留原生灌木供棕头鸦雀筑巢;
一条山谷、一片竹林、一块湿地,只要 1 平方公里足够安静,就能让 30 余种鸟类完成繁殖。
五、志愿者在行动:让知识跑在镜头前面
湖州爱鸟护鸟拍鸟志愿者目前有 37名成员,一半是摄影师“转岗”,希望有更多的摄影师能够认同我们的想法,成为爱鸟护鸟拍鸟志愿者。
线上: 微信视频号直播《巢外 30 米》,讲解最新巢址发现、干扰案例,不能为了拍摄鸟类给鸟类喂食;
线下:“生态义警”守青山护绿水常态化,开展“清套清夹”巡护,拆除盗猎工具;
进校园:带着羽毛、粪便、食丸标本,让孩子们闻“鸟味”而非拍“鸟照”。
过去三年,我们标记凤头鹰巢位置,成功劝阻近距离拍摄鸟巢成功率从 0% 提升到 80%以上。
结语
“离它们远一点,才能把世界留给它们。”下一次,当你在林间听到雏鸟细碎的叫声,请把脚步停在 50 米外,把镜头收回背包,把心跳放慢——那是母亲最安心的时刻,也是我们对野生鸟类最温柔的拥抱。
来源:湖州小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