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争与哪吒“攀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08:00 2

摘要:哪吒本是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一位小仙,籍贯与故里到底如何界定?且看——这里说“我们是哪吒文化发祥地”,那里称“哪吒在我们这儿闹的海”,还有各处的哪吒庙、哪吒洞、哪吒行宫都来凑热闹,连李靖行宫也没被放过。

齐世明

电影《哪吒2》自春节档爆火,已然走向世界。随着“哪吒”这一经典IP热出新高度,各地也开启了“抢吒儿”大战,纷纷认领哪吒的家乡。

哪吒本是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一位小仙,籍贯与故里到底如何界定?且看——这里说“我们是哪吒文化发祥地”,那里称“哪吒在我们这儿闹的海”,还有各处的哪吒庙、哪吒洞、哪吒行宫都来凑热闹,连李靖行宫也没被放过。

文化寻根当然无可厚非,怕就怕仅是冲着热度去的。如今竞相与哪吒“攀亲”,也是名人故里之争的新例。这些年,无论是历史上活生生的真实人物,还是神话传说中的大小角色,都曾被不少地方争抢过。展目各地,“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更有甚者眼看实在蹭不上了,那就干脆改名吧。《琅琊榜》热播,景区就改叫“琅琊阁”了,《阿凡达》火了,“哈利路亚山”也来了……各地借用风景名胜之名,争着做大做强文旅蛋糕,竟全然不顾地名是记录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说起来,这更像是一种文化“啃老”,即只靠稀释或颠覆经典、争夺古人遗址来吸引大众注意力。热潮背后,赓续传统乎?珍重文化乎?恐怕更多是利益纠葛吧!要么看中流量数据,要么只求政绩好看,这才言必古人,地必“古典”。一时看来,可能确实是人气旺了、钞票来了。但往远了看,无论是对历史遗存的过度吆喝,还是鹦鹉学舌般跟在后面“争名分”,都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戕害。且如果都来生搬硬套、生拉硬凑,长得一模一样,估计连短期效果也没了。

其实,像孙悟空、哪吒这样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和IP,绝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它应该是全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宝藏。对各地来讲,更需“置喙”的重点在于对这一文化IP长期性的培育、滋养和转化,而不是说有了热度就冲动上马系列活动,却不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不妨格局大些,看得远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