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说学生开学,最高兴的莫过于家长,终于把“神兽”送走了,怎么能不高兴,但今年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不少高校破天荒的降分补录学生,依旧没有招满,有的学生宁愿呆在家里、进厂打工也不去学校报到,这是怎么回事?如今知识改变命运这套东西行不通了?
[月亮]真没想到有朝一日,老师会被学生“放鸽子”,眼看马上都要开学了,各大高校都欢天喜地的准备迎接新生的到来,可一看招生名单,不少高校都笑不出来了。
要说学生开学,最高兴的莫过于家长,终于把“神兽”送走了,怎么能不高兴,但今年的情况就有些特殊了,不少高校破天荒的降分补录学生,依旧没有招满,有的学生宁愿呆在家里、进厂打工也不去学校报到,这是怎么回事?如今知识改变命运这套东西行不通了?
今年的招生季堪称冰火两重天,一边是高校老师们面对空空荡荡的报到名单有苦说不出,另一边则是大量新生主动撕毁了这张“入场券”,广东白云学院去年就有近1500名新生玩消失,直接放弃了入学资格。
这种规模性的拒绝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对民办大学价值的一次集体性重估,当上大学不再稀缺,它的性价比就成了摆在台面上的决定性因素,而劝退学生和家长的首要原因,就是高昂投入与渺茫产出之间的巨大鸿沟,这笔关于教育投资回报的账,越来越算不清了。
账本的负债端是飙升的学费,民办大学的学费动辄三万起步,上海甚至有学校开出了每年近十五万的天价,四年下来二三十万甚至四十万的开销,对普通家庭而言几乎等于一套房子的首付款,但更令人焦虑的是,这股涨价潮还在蔓延,就连公办大学也未能幸免。
有学校的部分专业,学费从六千涨到近九千,涨幅逼近五成,这种普遍性的支出增加,让家庭在选择高价民办时,变得格外审慎。
可账本的资产端的回报却低得可怜,高等教育的普及让普通本科文凭的含金量大幅缩水,而民办院校的文凭,在就业市场更是处于“悬空层”,不上不下、处境尴尬。
用人单位往往并不看重,即便数据显示去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九成,但光鲜数字的背后是骨感的现实,这里面只有大约一半人能找到拥有五险一金和晋升通道的稳定工作。
更多的人涌入了所谓的“灵活就业”大军,开网约车、送外卖、跑快递,社会上流传着一句扎心的话,学费一年三万,打工一月三千,这笔高成本、低回报的经济账让无数家庭望而却步,也从根基上动摇了民办大学的生源。
民办大学并非在真空中挣扎,它正被死死地挤在一个多元化、实用主义至上的教育市场夹缝里,早就失去了曾经的定位。
向上看是公立名校的铁壁,985、211的学历品牌效应依然是硬通货,牢牢吸引着最优质的生源,它们的市场价值是普通民办院校难以撼动的。
向下看是职业技术院校的追赶,职校凭借更低的学费、更短的学制和更强的技能导向,成功分流了大量只想学一门手艺、踏实找份工作的学生,就连北大毕业去当护士,人们也首先看到的是“护理”这个实用专业,而非北大的光环,这足以说明观念的转变。
一边是各种“短平快”的培训机构,几个月的自媒体速成班,就能让人快速看到现金回报,猛烈冲击着四年制的传统教育模式,另一边是互联网催生的“快钱”文化,游戏主播、短视频博主,为年轻人提供了绕开高等教育的另类成功路径,进一步稀释了大学的吸引力。
在这个“价值为王”的新赛道上,定位模糊、无法提供明确价值的民办大学,正被各路竞争者蚕食着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民办大学的内部,也正上演着一场“大浪淘沙”的剧烈分化,一部分院校因循守旧正滑向衰亡的深渊,而另一部分则通过彻底的自我革新,杀出了一条血路。
招生荒直接导致财务危机,广东某年缺额总数超过三万人、山东有二十多所民办本科没招满、湖南五所院校缺额近九千人、湛江经济学院首次补录后,仍有两千人的巨大缺口。
生源不足学校就只能合并院系,甚至辞退教师,有学校更是被曝出负债三十五亿、拖欠教职工薪酬的丑闻,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老师也抱着“学生来买文凭,我们互不为难”的心态,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当盈利无望,资本也会果断离场,一些学校找到了活下去的生存法则,有的走精英化路线,像福耀科技大学,凭借顶级创始人和清晰的办学理念,竟然吸引了六百三十多分的考生报考,打造出“小而精”的品牌。
但更多的学校则选择与产业深度绑定,彻底打破校园和职场的壁垒。辽宁传媒学院把超过三百家企业的真实项目搬进课堂,哈尔滨华德学院则采用“3+1”模式,让超过四成的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就业。
所以有句话说得好,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民办学校想屹立不倒,摆在他们面前的就是改革变新。
信息来源:
来源:墨迷聊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