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考研名师”‌降降温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5 07:34 1

摘要:近日,有网友发现“考研名师”田静已经在社交平台上悄悄删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标签。此前,田静曾因与其他考研名师同时参与“英语一”考试,过后又以“未答题仅看题”为由拒绝公布成绩,引发争议。

新重庆-重庆日报 王志顺

继何凯文考研成绩造假之后,又有“考研名师”塌了房。

近日,有网友发现“考研名师”田静已经在社交平台上悄悄删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标签。此前,田静曾因与其他考研名师同时参与“英语一”考试,过后又以“未答题仅看题”为由拒绝公布成绩,引发争议。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考研培训市场规模突破百亿、行业乱象愈演愈烈的当下,是时候正视“名师”塌房现象,让市场回归理性了。

考研培训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与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密不可分。激烈的竞争催生了备考焦虑,培训机构顺势将“名师”包装成“秘方”——名校光环、押题神话、励志故事成为标准人设。然而,许多“名师”的真实履历经不起推敲,更有机构宣传“押题率90%”却无法兑现。这些乱象暴露了行业的共同“套路”:用虚构的“权威”收割流量,用话术制造“上岸捷径”的幻觉。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教培行业的商业模式早已异化。有机构营销费用占比超50%,课程研发投入却不足15%。利益驱动下,“名师”不再是教育者,而是被业绩绑架的“销售员”。他们活跃在直播间、短视频平台,用“跟对老师就能逆袭”的承诺吸引消费者。当教育成为一门生意,“名师”的光环便与教学质量脱钩,沦为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长此以往,必然双输。对学生而言,盲目崇拜“名师”可能导致备考方向偏差,甚至因虚假承诺耽误前程。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叙事正在扭曲考研的意义。许多学生将“上岸”视为人生唯一目标,将“名师”语录奉为圭臬,却忽视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当“名师”塌房后,退费难、维权难又成为新的痛点,学生只能为行业的无序买单。

终结乱象,不能仅靠舆论场曝光,还需从制度、行业和观念层面共同“祛魅”。‌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可联合起来,建立考研培训师资的备案审核机制,对教师学历、教学资质等关键信息强制公开,杜绝“名师”简历注水。同时,对“保过班”“押题密卷”等夸大宣传行为依法严惩,提高虚假营销的违法成本。行业需“挤掉泡沫”,摒弃“重营销、轻内容”的短视思维,将资源投向课程研发和师资培养。

对学生而言,与其将希望寄托于“名师”押题,不如扎实提升专业能力;与其沉迷“逆袭鸡汤”,不如理性规划职业路径。教育不是生意,“名师”更非万能。当套路褪去、流量消散,唯有真实与诚信才能撑起行业的未来。给“名师”降温,不仅是为了净化考研生态,更是为了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培养终身学习、独立思考的人。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